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史话共同体
你好,托克苏
发布日期:2016-05-09

鎵樺厠鑻_23.jpg


2013年9月,我与丈夫唐郎在云南大理古城即将住满一年,人民币也差不多花光了,正想着是不是该回台湾的时候,阿不列说他也要回家了。阿不列半年前从家乡——新疆阿克苏花了四五天搭火车到大理,帮老乡加发小阿布杜在人民路上卖馕和烤羊肉串。与阿布杜的聪明、机灵不同,内向又沉静的阿不列较少与人交流,常常独自在摊位上默默地抽烟。我们的漫画小摊摆在他们的烧烤摊旁,生意好的时候,我们会帮他们的忙,生意不好的时候几个男人则一起抽烟喝酒,顺便把快过期的烤肉串吃掉……

阿不列虽然也在内地卖过几年烤肉串,但能听和说的汉语仍十分有限。唐郎常教他汉语,他也会教我们一些维吾尔语。还记得他学说汉语给我们听:“老板!老板!好吃的羊羔子肉,牛肉的也有,羊肉的也有……”说着说着他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阿不列要回家的话像颗小石子投进我们心里,接下来几天,“要不要跟阿不列回家”的议题一直在我与唐郎的对话中上演。已经在祖国内地游历了一年的我们,怎么还会小家子气地对一个地方欲言又止呢?因为,阿不列的家乡是我们衷心向往却又感到有些踌躇不安的新疆南疆。

阿不列对我们可能跟他一起回家乡显得十分兴奋。那阵子他过得确实有点艰难:与做事的伙伴闹翻,好不容易存下来的一点点钱又被偷;离家前跟儿子说赚了钱就给他买电脑回来,眼下对儿子的承诺却无法兑现我们的陪伴也许给了阿不列一点温暖。他还认真地说如果我们去的话,住多久都可以。阿不列的热诚感染了我们:阿不列,就是我们去新疆最好的旅伴!

阿不列的家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维吾尔语名叫托克苏。我们从乌鲁木齐乘夜间直达卧铺巴士,清晨就到了托克苏。那天早晨特别美好,天空出奇的蓝,鸽子成群飞过。我们则以世界上最慢的时速前进,因为一路上阿不列不停地与亲友们握手寒暄问好。阿不列不再是那个害羞、沉默的卖羊肉串的游子,而是一个从容自信、友善好礼的维吾尔族男人。那一刻,我真为身在家乡的阿不列高兴……

当初,听阿不列说家在县城还有点失望。这些年祖国大陆经济腾飞,但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无趣的小城镇。但我们的失望是多余的,托克苏越来越多的高楼之间,还有成片的维吾尔传统民居聚集。阿不列家就在其中。从大马路转进小巷子,柏油路变成了土路,巷口的人家还养了一栏羊。成排房舍在小巷里比肩而立,白土墙、色彩鲜艳的大门,与大树花草一起沐浴在阳光下,一幅恬静美好的景象!

阿不列父母家的房舍,属于传统的土木结构,有个小院子。我们被簇拥着进了茶室,其三面用华丽的挂毯等织品与木柜装饰,一面开了大窗,桌上摆满了装在玻璃碗里的油炸馓子、馕、干果。喝茶在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也是招待客人的重要礼节。倒茶之前,阿不列的阿帕(妈妈)在我和唐郎的茶碗里各放了一大块冰糖,并且我发现只有我们碗里才有。想来,这是对客人特有的礼遇。

阿不列的阿塔(爸爸)和弟弟能说一点汉语,女性们则几乎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也许是陌生和语言不通,一开始气氛有点冷清。后来唐郎灵机一动,翻出我们与阿不列在大理一起拍的搞笑照片,大家就着照片比手画脚,气氛开始轻松了起来。没想到,尽管语言不通却也仍然可以天南地北地说说笑笑。肢体动作再加上转了好几手的翻译,即便最后还是说不明白,但其乐融融。吃着馓子干果,喝着暖暖的茶,一屋子的欢声笑语,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住在阿不列家的日子,中饭是每天的大事,吃完早茶休息片刻,女人们便开始忙活。今天阿帕做拉面(拌面),明天嫂子做手抓饭,后天到妹妹家包卡瓦曼塔(南瓜包子),大后天在邻居家吃大盘鸡和皮带面。维吾尔族妇女总是舍得花大把时间为家人制作吃食,揉一大盆面,煮一大锅的拌料,一餐得供应十几口人,绝对称得上是重体力劳动。

与很多人对于在新疆天天吃羊肉的想象不同,阿不列家的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只有在特殊时候或是节日才有肉食。我们住在他家两个礼拜,除了第一天吃了牛羊肉,以后几乎都是素食。回内地后朋友问习不习惯?说实在话我们不止超习惯,还很着迷新疆的清真素食!

在这些食物中,我们最喜欢吃拌面,维吾尔语里叫“拉格曼”。现拉的面条拌上各色蔬菜,朴素的材料创造出华丽的滋味,尤其是面条口感筋道。在我没吃过新疆拌面之前,无法想象面条能这样好吃。

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参加丝路游,在乌鲁木齐的民族一条街,我们从羊肉串、羊肉汤、鹰嘴豆鸡蛋色拉等等一直吃到生平第一碗拌面,感觉自己像上了天堂。


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没有浴室,洗澡一般要到澡堂。隔壁阿布杜的大姐知道我想洗澡,就热情地跟我说:“他们男人出去洗,你来我家洗。”随后阿不列骑摩托载着唐郎去了街上一个汉族人开的澡堂,我也跟着大姐到了她家。

在大理时,阿布杜曾说起老家没建新房,老房子都快垮了。当我推开他家院门时,小院、绿树、白墙、艳丽花布帘,阳光掩映,美丽祥和,简直有点梦幻了。这真是传说中要垮了的房子吗?就算要垮,我也想住啊——大姐正在院子中央的柴火炉边,帮我烧洗澡水,水烧热后便提着水领我进了一个空房间。这空房的主人便是我们的朋友阿布杜——他离家多年,在内地城市间辗转,如今在大理开了间小餐馆。我看了看摆在地上的水盆水罐,却不知该怎么用,又转身出去请教,才知道小板凳要放在大盆里,人在里面洗,就不至于把水洒泼到地上。

过了两天,我们又发现附近就有一个维吾尔族人开设的澡堂,男女浴室都有,而且还是用大煤炭炉烧的热水,很有风情。原来阿不列觉得这里太老旧,怕我们不适应,就没带我们过来。其实,这里老旧归老旧,但还蛮干净的,而且水也一直烧得很热。后来,每隔几天我们就来洗一次。

直到古尔邦节前夕,我们再来时,不料澡堂大排长龙,根本洗不上!


在阿不列家悠闲舒适的日子里,我们最高兴的事情除了吃饭就是逛巴扎。

巴扎即“集市”,某天家人说周末带我们逛巴扎,爱逛街的我开心得不得了,每天都期待着。好不容易到了巴扎天,没想到逛的竟然是一个崭新的百货超市,很失望。我留意到阿不列的家人什么都没买,阿塔便用他的维式汉语说了句:“别的地方,去!”

走了几个街区之后,公路旁开始出现数不清的小贩,人声鼎沸,卖什么的都有。这才是我心里真正的巴扎呀!我们向巴基斯坦商人买了一盒在当地很受欢迎的茶叶,家里喝的也是这个。我还向本地的维吾尔族商贩买了一顶手工十字绣的小花帽,一双羊皮做成的袜子。皮袜子穿起来十分透气保暖,不用洗,不过现在好像只有老人才穿了。在这里,我也见识到新疆瓜果天堂的美誉名不虚传。8个西瓜竟然只要10块钱,真想全部搬回家!

就在逛得津津有味时,突然身边一个维吾尔族小姑娘用汉语怯生生地问我:“姐姐,你们什么族的?”显然,是她好奇而不会汉语的家人鼓动她来问的。我与唐郎都戴着维吾尔族花帽,又背着云南少数民族的花包,让她们看迷了眼。“你猜猜”我也很好奇她们怎么看。在场的人,有的说我们是哈萨克族,有的说我们是藏族。“我们是汉族啦!”感受到大家友善中的好奇不解,我补了一句,“台湾宝岛上的汉族。”我又指了指头上的帽子,连声说道:“亚克西!亚克西!”这个举动,马上获得了更多赞许的眼神和笑声。

除了每周一次的巴扎,转出阿不列家几个路口之外,就有一条商店街。这可不是观光化的街道,而是一条当地人的生活街区。拉面店、馕店、烤肉摊当然必不可少,卖五谷杂粮和手工帽子等等的小商铺也位列其中,还有澡堂、老人茶馆与冰淇淋店。其中绝对不能错过的特产,是直径将近50公分的库车大馕。这种大馕非常薄,外皮香脆,内里柔软,刚烤好时冒着热气咬一口,无比的美味!我曾经很喜欢欧式面包简单原始的麦香,与之相比,库车大馕不仅在香气上毫不逊色,而且薄脆的口感,真是天下无敌。几乎新疆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馕,有大有小,有厚有薄。阿不列他们说自己家乡的馕最好吃,本以为纯粹是一种情感抒发,我吃了才知道,这真的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老人茶馆也非常有趣,早餐一碗茶加上现烤的馕,几个老朋友围坐谈笑,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


08.jpg


我们特地起个大早,一推茶馆门,只见老桌、老椅,老人、老板都已落坐,显然我们还是起得太晚,只好坐到门外去。不过我们这年纪长相引起了大叔们的关注,又被和气地来问是哪一个民族的。我们照例回答:“汉族,台湾的汉族。”因为语言限制,我们只能很局限地进行交流。但在那些简短而又不乏友善的言语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幽默。我想,很可能每个维吾尔族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阿凡提吧!


住了一段时间,开始好奇阿不列家靠什么过日子?既没人下田种庄稼,也没人上班挣工资,每天中饭总是一大家子人风风火火地进行。后来才知道,阿塔与弟弟都是开电动三轮车的师傅,载人载货都可以,上班时间很自由。

刚到的那天下午,阿塔怕我们无聊,开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一大家子去看附近的葡萄园与棉花田。几个小孩挤不上来,还骑着脚踏车猛追,有时落得太远,一个转弯就跟丢了;有时又跟得太紧,阿塔一加速,马上吃了一鼻子灰,惹得板车上的大人小孩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至今,我还记得那时笑声在风中飘荡过的感觉,多么美好的一个下午!晚上回到家,阿不列说阿塔过几天会带我们去“比较好的地方”。我心想今天已经超好了,到底什么地方还能更好呢?

过了几天,果然电动三轮车再次出动,来到一个满是霓虹灯的新城区,县政府广场前还有彩色喷泉表演。原来这就是“比较好的地方”啊!我与唐郎因为住到老旧的土房子而暗自窃喜,但没想过他们向往的其实是更现代、更舒适的崭新的高楼大厦啊!

虽然语言不通,但阿帕与妹妹热依汗古丽还是常常来找我聊天。说是聊天,其实更像打哑语。没话题时,我就翻出随身带的东西,帽子、戒指、牙线、有照片的书、化妆品什么都可以拿出来折腾一番,我也知道了这里的妇女很少化现代式样的妆。过了几天热依汗古丽拿了一把草,捣碎挤出汁液,放在倒扣过来的碗底上,帮我画了一个很酷的连眉妆,同时也给家里的大大小小姑娘都画了,又说那草也可以用来染指甲。当时我嫌那种颜色不好看没染,现在想起来真觉得可惜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这种植物叫乌斯曼,可以促进眉毛的生长。本以为它是新疆专有,不料一查却吃了一惊:乌斯曼草即板蓝根,是传统织染工艺里染蓝的天然染料。原来不同文化圈的人们都喜欢用这些植物来增色,只是增色的地方不一样罢了。

十多天下来,我发现当地维吾尔族小孩与内地城市里的有些区别:他们虽然调皮但对长辈恭恭敬敬,也很少耍性子,完全不是那种小霸王、小公主的模样。不过他们认为的长辈显然不包含我与唐郎,因此常常趁夜晚来“突袭”我们,其中的狂吻最让我吃不消。虽然只是六七岁的小毛头,但当他们轮流小跑步冲过来,用尽全身力气抱住你,嘟起嘴朝你脸上狂吻的时候,你只好倒在铺上与他们滚成一团,那真是无法抵挡的火热啊!

在阿不列家,除了每天吃睡玩,我们也干过一点正事。秋天正值棉花采摘季,县城汽车站附近有好多前来务工的内地人,正巧过几天阿不列亲戚家的棉花也成熟了,我们准备去帮工。开工那天,夜色尚未消退亲戚就开着厢型货车来接大家,转眼间我们便冲进了一望无际的棉花田与白杨树的怀抱里!摘棉花是当地人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亲戚间轮流帮忙,一天工作8小时,收工时论斤计价,多劳多得。

平常买衣服总会看一下是否纯棉,没想到还有机会亲手采摘棉花。棉树开花后结出棉铃,棉铃里棉籽籽长出的绒毛就是棉花,成熟时棉铃会裂开,成了一朵朵白白胖胖的棉花。采摘棉花很有快感。先把手指捏直,再从底部把棉桃的大脸扭出来,要当心棉花中心的十字硬膜:有时会擦到手,有时又会令你摘不干净,十足讨厌的家伙。摘棉花看似轻松,但长时间弯腰或蹲跪着,一天下来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很难受!中午,一大家子围坐在田埂吃馕和西瓜。阿不列还从地里找到几颗青红椒,显然是前一茬没收拾干净的,这下倒成了色美味香的辅食。

傍晚,收棉花的车来过磅发工资,阿帕荣获当天的采摘冠军,有100多块钱的收入。我与唐郎虽然使了吃奶的力气,领到的工钱仍然少得可怜。不过阿塔还是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意思是新手能采摘到这个数已经很了不起了。嗯,我也这样觉得。

回到家后阿塔问我们累不累,我们齐声说累。阿塔表示自己也是腰酸背痛,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钱没有的话,问题有吶”隔天清晨,当我还全身酸痛起不了床的时候,阿不列的家人们依旧摸黑出了门,又去地里摘棉花了。


在阿不列家住了十来天后,我们出去转了一圈北疆,还去了喀什与帕米尔高原,这才又回他家来过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叫做宰牲节,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众的传统节日。

古尔邦节前一天,阿塔买了一只羊栓在院子里。隔天一早,家里来了亲戚绑住羊的三只蹄子,经过念经仪式,亲戚利落地下刀、分离羊皮、取出羊内脏,并把羊身主体部分包上布挂了起来。未到用餐时间,一盘炒羊肝便上了桌,当天中午则包水饺吃。席间家人一直叫我们多留几天好吃肉,因为怎么吃羊有规矩,每天该吃什么就吃什么。

随着与阿不列家人一起生活,我们开始对维吾尔族的一些风俗慢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似无上森严的宗教戒律背后,其实也映照着生活的仁慈、实用与必需。那种种生活细节和场景,也时常让我们感动不已。比如说因为怜悯羊,所以宰时只绑住它的三只蹄子,留一只让它能自由踢腿伸展,减轻些痛苦。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啊!

过古尔邦节除了礼拜和宰牲,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一项便是祭拜过世的亲人。刚来的第一天在茶室喝茶时,站起来看窗外,我发现窗外有个小花园,阿不列解释说这是墓园。维吾尔族人似乎并不忌讳与长眠者比邻而居。接下来几天散步,发现这个社区紧邻好大一片墓园,许多墓围以栏杆,像一个个大摇篮,沉稳安睡在大地上。生与死都在摇篮里,其间就是所谓的一生。

过节前一天,阿塔从自己种的白杨树上砍了十几根要带到墓园的树枝,并依照逝者辈份分出树枝的大小。逝者中除了他们的父母长辈,竟然还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和子女……才50多岁的阿塔、阿帕,曾经一再地面对手足和儿女的离世。这是多么伤心的事啊!

古尔邦节第二天,家里陆续来了客人。或许是为了解除大家对家里两个陌生面孔的疑惑,阿不列的家人开始用维吾尔语赞扬我与唐郎的好。先翻出唐郎为阿塔手绘的头像,画像在长桌上流转,不时传出笑声。阿帕则比手划脚,描述我们怎么包扎她扭伤的手……亲情大戏火热上演,最后还不忘总结翻译出一句汉语“他们,很好的!”就在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时,阿塔立马示意我来一段餐后“都阿”(祷告),长长的一串阿拉伯语,霎时为我们赢得满堂彩。此后但凡有新客人到来,我总要应阿塔之邀如此表演一番,还好客人们也很给面子,从来不冷场!也许是太讨人喜欢了,我还收到客人们好几十块的压岁钱呢!往昔在家过年,我只有发红包的份儿,没想到在这里自己也收到了红包。


为了赶乌鲁木齐至上海的廉价航班,我们在古尔邦节第二天就要离开托克苏。阿不列知道这个消息后情绪低落,常常红着眼眶。那天一早,阿不列带我们去屋后,在那棵白杨树上刻下了我们三个人维吾尔文名字的缩写,还说等我们下次来的时候,树可能已经长得很高了。之前,阿塔总叫我们先不要急着回台湾:家里很大,可以给我们一间房子住。阿帕则说,她天天做手抓饭或拉格曼给我们吃。我们总是笑笑没当真。

上火车前,阿帕泪眼盈眶地抱住我,一向幽默风趣的阿塔也沉默无语。而原本习惯离别的我们,再也潇洒不起来,泪水忍不住地流……虽然前后只是半个多月的相处,但我们就好像在新疆也有了一个新家似的。为了冲淡离愁,我们相约等阿不列娶新的“洋缸子(妻子)”时,就回来参加他的婚礼。

对着新疆家人挥手告别的时候,也算是为我们一年多在祖国大陆的旅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