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香巴拉并不遥远——云南省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侧记
发布日期:2021-11-30

独龙族妇女进行独龙毯编织2-拉姆 摄.JPG

独龙族妇女编织独龙毯


2016年8月,北京,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云南省选送的新创傣剧《刀安仁》讲述了民族英雄刀安仁的故事,傣族剪纸、傣拳、象脚鼓、孔雀拳、孔雀舞等也随之在剧中完美呈现,美轮美奂;另一台节目《梦幻彩云南》,则将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舞美技术相结合,孔雀舞、壮族坡芽歌书、傈僳族阿迟木刮、景颇族目瑙纵歌、布朗弹唱、彝族烟盒舞……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令人目不暇接。

节目落幕之际,所有少数民族演员用本民族语言表达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让见惯大场面、大世面的北京观众激动不已。会演闭幕式上获奖名单揭晓,这两部参演作品分获最佳表演奖和剧目银奖。

这,只是云南民族文化魅力无穷、影响力巨大的一个缩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近年来,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进程中,云南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富饶的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持续繁荣发展,正在实现从民族文化大省到民族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转变,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所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所实施推行的一系列重大工程,以及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经费保障。”参加本届会演的云南省代表团副团长、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李四明,接受现场采访时的一席话,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秘诀。


(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云南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符号,也是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漫长的岁月里,云南培育了绚丽多彩、特色鲜明、多元一体、包容和谐的民族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活态民族文化博览园,气象万千、大气厚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云南各民族都以亲和、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并且不断地兼收并蓄,造就了追求自由、爱国守家、诚信友善、和谐共生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嘱托,始终遵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理念,努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相适应,使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政策引导、宣传教育、文艺创作、民间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等各方面,可谓“花开四季春满园”。

在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云南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政策法规,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费保障的支持力度。自2010年起,省级财政设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专项经费每年2000万元;2011年开始,设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专项经费每年1500万元;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产业办公室也都设立了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仅省民宗委投入民族文化发展项目的经费就达1.95亿元。

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传承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云南对全省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及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人进行了大规模普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名录。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85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90项、省级197项、州(市)级2881项、县(区)级名录5417项;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已认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908人,其中国家级69人、省级1016人、州市级970人、县级1853名;对国家级传承人的补助标准,从2016年起提高至每人每年2万元。从政府到民间,都积极推动学校与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及设施共建共享,一大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习场所得以建立,并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传承培训;在云南民族大学专门开设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大专班,扶持云南民族大学、曲靖师院、玉溪师院、红河学院等高校和众多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全省在15个州市共64个县(市、区)的358所幼儿园、1253所小学、21所初中。

阿诗玛创世史诗,彝族海菜腔,傣族制陶,藏族锅庄,彝族刺绣,白族扎染,傈僳族民歌……这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通过建立传承基地的形式得到整体保护发展。目前,全省有6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被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大理和迪庆跻身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云南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份。至2016年,在两轮“十百千万”示范建设工程中,全省共安排实施650个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使每个世居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特色村寨,其中41个被国家民委纳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66个被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在民族法规体系及政策框架下,云南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千里边境文化长廊工程等重大项目之后,“十三五”期间,省里继续组织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每年投入2000万元,共计1亿元,重点扶持100项能够带动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的精品项目、推出100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以此带动全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文物古籍抢救征集保护、世居民族博物馆建设等,也属于重点实施的项目。按照以工程整合项目、以项目促进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工程,并连续多年实施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土风计划、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工程等。从2013年开始,省民宗委还启动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致力于打造民族文化资源收集、保护、展示、弘扬的综合性、权威性平台,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分享云南民族文化的大美。

“民族文化大省”的桂冠,对于云南而言名不虚传。全省有1470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0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项,各级历史文化名城(村、镇)81个。全省博物馆数量已达84家(不含民营),初步构建起类型丰富、格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50余万件(套)馆藏品大部分属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建成二十多年的云南民族博物馆,至今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专业博物馆。近年来,全省抢救保护的少数民族文献古籍达3万余册(卷),口传古籍达1万余种,翻译、整理、出版500余种民族古籍4000多册,有47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部少数民族口传文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20余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560个民族民间歌舞乐节目得到保护,收集整理民族歌曲2万多首、民族舞蹈1500余个、民族器乐300余种、民族戏剧(包括地方戏)2000余个,确立民族节庆230多个、传统体育项目300多项。

平台建设,至关重要。这些年来,云南努力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搭建了越来越多的平台。10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及上海云南艺术周等高规格的赛事和展演,必定有云南的精彩表现;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少数民族戏剧展演、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等活动,云南屡创佳绩。在省内,云南成功举办了10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两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9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目前,全省出版发行14个民族18个文种的各类图书、6种文字报纸和3种文字期刊,民文出版物品种共230余种、年总印数1524多千册(份、盒、张),总类居全国之首;有12种民文出版音像制品,25个电台(站)开设少数民族语广播。


(二)


缪斯很偏爱云南。美丽、神奇而多元的彩云之南,历来就是充满灵性和生机的大地,就是文艺创作和世人向往的“香巴拉”。

曾经,《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等优秀影片红遍大江南北。新近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锻刀》收视率再创同期全国第一,掀起又一波“云南热”。继《花腰恋歌》《爨碑残梦》等获国际大奖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之后,近年摄制的《花腰新娘》《木府风云》《金凤花开》《茶颂》《刀安仁》《独龙之子高德荣》《杜鹃花红》《生命中的好日子》《边城》《舞乐传奇》《铁血英雄路》等优秀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屡屡劲吹“云南风”。“云南题材”“云南摄制”在国内影视界形成冲击波,成长为云南最具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业态。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哈尼古歌》作为中国馆唯一驻场演出节目,共演出1000余场,吸引100多万人次观看,成为本届世博会最受关注、最具特色、观看人数最多的节目之一。而容纳升华了云南各民族音乐舞蹈精粹的《云南印象》,早已是蜚声中外的民族文化融和发展的经典。此外,《云南的响声》《丽水金沙》《印象丽江》《诺玛阿美》《傣秀》《心语香巴拉》《孔雀》《秘境云南》等一台台气势恢宏、璀璨精美的大型民族歌舞,也极大地提升了云南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品牌影响力。难怪,到云南旅行、观光的人们,绝大多数都会至少看一场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享受民族文化的饕餮盛宴。

云南的文学史称得上中国文学史的副本,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更能体现出中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民族伟大复兴逐步成为现实的背景下,文学欣欣向荣之气象。如今,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书面文学作家,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还形成了作家群体;15个特有少数民族,也都有了自己本民族的作家和中国作协会员。全省有七人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奖——骏马奖,为汉语写作获奖人数最多的省份;省作协有近半会员来自少数民族。“文学滇军“的整体阵容和活跃创作,正在呈现出新人辈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繁荣景观。

一台名为《吴哥的微笑》的音乐歌舞史诗,被誉为“代表柬埔寨最高规格和水平”,创造了中国演出团体在国外驻演时间最长、观看人数最多、收入最高等多项纪录,荣获柬埔寨政府“旅游服务特殊贡献奖”并列入柬埔寨精品旅游全球推广名录。这是地处“一带一路”建设连接交汇点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前沿的云南,实施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战略的又一成功之作。

建设示范区,既要配合国家整体对外战略,又要依托区位优势、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于是,云南实施国门文化形象工程,使边境口岸成为边民文化联通、感情互通、信息融通的集聚地;充分发挥跨境民族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交流互动的长效机制;面向国际市场,培育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国际品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开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新优势,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扩大了云南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向海外市场的精品剧目《辉煌新加坡》《雨林童话》等,融入了云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彩魅力,在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取得很好的反响和不俗的票房成绩;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艺术节、大理国际影会、中国临沧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云南广播电视台“跨国春晚”等国际文化活动,也引起广泛瞩目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借势并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云南大有可为、大有希望。


(三)


“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拥有富饶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的云南,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着力把文化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各族群众通过深度参与文化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够脱贫致富奔向小康,而且更加主动自觉地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文化游、风情游、体验游,让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保持了强劲的势头。2015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281.79亿元,占到全省GDP的6.6%。十二五”期间,仅大理州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12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94亿元。云南民族村、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佤山“摸你黑”以及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成为云南特色旅游的金字招牌,“七彩云南”成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和谐繁荣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全省培育了7000多家民族民间工艺生产销售企业,成就了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会泽斑铜、永仁石砚、个旧锡器、大理石器等享誉全国的品牌。仅鹤庆新华银器村、腾冲荷花玉雕村、石林阿着底刺绣村、剑川狮河木雕村等地的民族工艺品,年销售额就超过80亿元。

沧源县因歌舞而驰名,奔放豪迈的佤族被喻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近年来,县里的民族文化工作队先后受邀前往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国演出,全县约有2000人的农民文艺打工者在全国10多个省市及各大名胜旅游景区表演,仅常驻北京欢乐谷、内蒙古响沙湾、海南三亚以及深圳锦绣中华等地的就达200余人。原生态歌舞《佤部落》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还走出国门,成为西盟的文化品牌。前不久,荟萃沧源原生态文化风情、浓缩佤民族千百年心路历程的大型原创歌舞剧《族印·司岗里》,又在沧源司岗里大剧院开启定点商演的大幕。佤族歌舞和民俗节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沧源的文化生态旅游业也随之得到蓬勃发展。2016年前三季度,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1.69万人次,同比增长35.1%;旅游收入12.57亿元,同比增长40.6%。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乡曼朗村,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玉喃囡通过制陶工艺培训班,为全县11个乡镇数百位村民传授自己近50年来积累的技艺。土陶制品在旅游纪念品商店出售,为傣族妇女拓宽了致富门路。与慢轮制陶同样历史悠久的迪庆藏族尼西黑陶,则最受台湾游客的追捧,并远销美国、日本、瑞士和印度等国家。

怒江峡谷深处的福贡县老姆登村,怒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村民开办了十多家农家乐,每年接待的游客达五六万人次。

作为一种古老的多声部歌唱调式,哈尼古歌的内容涉及劳作生活、宗教祭典、伦理道德、婚嫁丧葬等,有“哈尼族百科全书”之称。哈尼“莫批”(哈尼语,意为通晓民族文化的智者)朱小和曾经很担心:“寨子里的年轻人连哈尼话都不会说,更别说唱古歌了。”为保护传承哈尼传统文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成立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从村寨和地方民族文化传习馆挑选、培养传承人,组建演艺队到省内外甚至世界各地巡演……一时间,哈尼古歌传唱四方。

拉祜族聚居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得比较好,400多个村民半数会弹吉他,并且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和声演唱,多次受邀到国内外演出。2013年,村里成立演艺公司,村民全部入股,主营大型实景原生态歌舞演出。村民把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生态旅游等政策都结合起来,走上了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脱贫致富之路。《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也随之名扬省内外。至2015年末,他们共表演220多场,演出收入达158万元,村民分红73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近380万元。当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314元,比2012年增长63%。“快乐拉祜”,造就了用音乐实现梦想的新传奇。


同乐村 局部 摄.JPG

怒江大峡谷载歌载舞的人们


(四)


岁末年初,三迤大地的民族文化更是频频精彩亮相、次第开花,总让我们欣喜连连。

继《云南的响声》落户丽江并长期驻演之后,由杨丽萍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史诗舞剧《孔雀之冬》拉开全国巡演的序幕;

上海超级模特大赛复赛现场,既有当今最为时尚的意式雅痞、美式奔放、韩式欧巴、中式典雅等风格的展示,又有来自佤族、彝族、白族、壮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精英模特为云南特有的服饰和风情代言,尽显民族文化新风尚;

以舞蹈方式诗画般呈现独龙族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的舞蹈诗剧《独龙情怀》,在昆明首演;

巍巍高黎贡山绿树葱茏,滔滔怒江两岸樱花盛开。数以万计的各族群众和海内外宾客聚集在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旁,举杯畅饮醇香的杵酒,欣赏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演、酒歌大赛、养生美食推介、民族民间文艺汇演等,辞旧迎新,欢度被誉为“中国最具地方特色节庆品牌”和云南省“十大民族狂欢节”的2016怒江傈僳“阔时”文化旅游节;

以“亚洲风·中国梦·临沧情”和“企业、高端、缅甸”为主题,以“全国有品牌、亚洲有影响、世界有声音、社会有赞誉、经济有回报”为主旨的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暨临沧第六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成功举办,尽显“未临沧 不云南”的风采;

随着“水韵娑罗”创意民族服装秀的绚丽绽放,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主线、以“亲诚惠容、合作共赢”为主题,吸引来自中老缅泰柬越六国和南亚、东亚、西欧等18个国家的艺术团体、艺术家,再度欢聚西双版纳、共赴美丽之约的2016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

……

就这样,云南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过程,已然成为全省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和谐的过程,在极大激发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同时,也不断巩固了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尤其令人鼓舞的是,刚刚闭幕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把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阐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进一步打造民族文化升级版。这样的顶层设计,何尝不能使源远流长的云南民族文化永葆生机、活力无限!

冬去春来,季节替换。在昆明翠湖等地越冬的美丽红嘴鸥终将踏上“返乡”迁徙路,而“七彩云南”的民族文化必定“姹紫嫣红总是春”。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