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慈母川 温柔的梦乡——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慈母川村记
发布日期:2017-03-01

_MG_0158_爱奇艺.jpg


慈母川,不是一条河流,也不是一川平原,而是一个村庄。

慈母川村是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所辖29个行政村中的三个满族村庄之一,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位于延庆东南部,距延庆城区40公里。全村现有耕地307亩,人口387人,其中满族占60%。

传说慈母川是“ 八仙过海”神话故事中人物原型汉钟离的家乡。一日,汉钟离辞别母亲去莲花山修行,走到一个小山梁回头一望,看见母亲还站在村头,他心中一阵犹豫,但想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后还是毅然离开了。年复一年,他潜心修行悟道,终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后来人们将“辞母川”演变为“慈母川”,在莲花山汉钟离修行的地方盖了钟离庙,山下的村子则被称为汉家川,村东侧的小山梁叫回头岭。

千百年来,慈母川人世世代代沿袭着古老的农耕生活,深居山中无人知晓。如今,他们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2008年以来,慈母川村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绿色村庄、首都文明示范村、北京市最美乡村,2014年成为国家民委首批挂牌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被誉为北京的“桃花源”。

中秋时节,记者来到慈母川村,进行了为期四天的采访。


“慈孝文化是俺们的根!”

从北京出发走京藏高速公路,沿八达岭山路盘行,然后驶入一条蜿蜒通幽的林荫小道,小道尽头写着“满族村”三个大字古香古色的大木匾扑面而来。

从花藤环绕的村门进入村子,一座巨石浮雕映入眼帘,上刻慈母孝子,下刻慈母川赋。沿新修的主干道前行,左侧民居古朴,错落有致,庭院优雅,赏心悦目;右侧河水清澈,锦鲤畅游,小桥流水,山影斜疏。新建的村民文化广场,与对面的满族风情展示墙、健身广场隔路相望。路边高大的垂杨柳上悬挂着长长的秋千,悠闲的老人正坐在上面晒太阳。


_MG_0161_爱奇艺 (1).jpg

慈孝文化的熏陶无所不在


再往里走,有一条满族风情街叫“祈福街”,街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条幅等。“这是村民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表达自己的美好祝福和心愿,在节庆的日子里挂上去的。”村干部向我们介绍。

村子的胡同干净整洁,精心设计的院墙上分别绘制着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浮雕、新编《二十四孝图》彩绘图、国学名言名句砖雕以及各种助人为乐儿童图画。

村子中心有古香古色的慈孝堂,里面供奉着汉钟离像,逢年过节香火很旺。慈孝堂2013年进行了翻修,是村民祈福许愿的好去处。

关于慈孝文化,用村民的话说“那是俺们的根”。这根也是慈母川村的立村之本,根深叶茂。村里邻里亲善和睦,敬老蔚然成风。年满60岁的老人每年生日都会收到村里送来的生日蛋糕和温馨祝福,重阳节及每个农历月九月九的“敬老节”,村民都为老人包饺子。每年过年,村里都举办文艺晚会与老人们一起过大年。对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和生活有困难者,村里都会安排志愿者或委托监护人关照。

目前,慈母川村的人口以空巢的四五十岁以上中老年人以及留守儿童为主,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创业去了。留在村子里的妇女便组织“巾帼志愿者”小组,为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帮助。村里有5个长期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的中小学学生,被称为“五小孝星”。去年,村里为残障人员开办“温馨家园小饭桌”,十几位残障人员每人每月只需交纳120元—150元餐费,就可以吃到营养可口的早餐和午餐,其余费用由政府补贴。当天中午时分,记者来到“温馨家园小饭桌”,看到负责做饭的两位大妈已将饭菜准备停当。这天供应的是蒸素包子、肉炒蘑菇、红烧茄子和粥。大家有说有笑,吃得很开心。


_MG_0374_爱奇艺慈母川村 村景 (1).jpg

慈母川村一瞥


慈母川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北京城区PM2.5值爆表时,这里的空气依然清新。

山多水少、林多地少,经济以林果业为主。退耕还林后,村民按退耕面积每亩地折合140斤面粉加20元现金得到补偿。眼前我们看到的500亩板栗林、核桃林已经挂果,林下种植了薯豆杂粮,采摘的栗蘑、香菇晾晒在地上——这就是慈母川的“林上养蜂酿蜜、林中果品飘香、林下花浓五谷”三层循环有机立体农业。时下花期已过,村里的100多箱蜜蜂已被蜂农带到别处放养去了。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始,慈母川村明确了打造京郊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精品村的发展思路,在国家民委、北京市民委等各级政府扶助下,村里修建停车场、公共厕所,建成1500米登山步行道、观光长廊和300亩四季赏花休闲园,开发以苹果、大桃、海棠为主的特色观光采摘园,南山旅游景观项目也在建设中。

晚饭时分,记者到了根儿哥的家。根儿哥62岁,是个智力残障的独居者,好在生活尚可自理。这会儿,他家的大铁锅里正蒸着一大碗米饭和一大碗山药,灶塘里的火光映在他憨态可掬的脸上。根儿哥的家从里到外收拾得干净整洁,村里的“五小孝星”会定期来帮他洗衣服、做饭。

根儿哥以前的房子实在太破旧了,根本不能住人,现在的房子是村里集资盖的。村里还帮他找了一个亲戚签了协议,确定为他的法定监护人和财产继承人。

在村里转悠,村里人给我讲了一对母子的故事。老母亲胡美荣,89岁,抗日战争时期是村里的妇女联络员。她儿子以前在城镇开小门店做粮油生意,因为母亲年龄大了就将店铺交给媳妇经管,自己回家专心服侍老人,顺带找了份清扫村里路面的工作。老人的其他几个孩子都在外面做事,节假都会回来看她。

记者见到了这个孝敬母亲的儿子,他名叫王仕成,57岁,又高又酷,黝黑的脸上刻着风霜。当我问他当时放下生意回家奉陪母亲有没有犹豫时,他回答说:“钱挣多少是个够啊,孝敬老人最重要。平平常常的生活就好。”

在村民高自起家,两口子刚从地里回来正吃饭。老高今年60岁,在外面打工12年,2007年回村,曾任两届村书记。目前和他们一起生活的还有老高的父亲和岳母。“我父亲89岁了,每天5点起床,上山砍柴,一次背四五十斤重的柴火回来。”老高钦佩地说,“父亲7岁就放牛,没有文化,受了一辈子苦。他习惯了劳动,在家还要种菜,从来不愿意闲着。”

“我母亲是个老实人,生前成天下地干活。母亲没文化,对我读书却非常重视。”忆起童年,老高充满感恩之情:“父母养我一个小,我要养他们一个老。岳父母也一样,妻子嫁到我家,她的父母我也一样要好好供养。”

对于发展变化,老高感触颇深:“以前,村里又脏又乱,路上全堆着柴,一下雨,满脚泥。”2002年村里修了路,环境治理得以整体规划并逐步实施。村里拿到的建设项目,村民都可以参与建设,既能领到工资,又能亲手建设家乡。“现在,外面的客人来了都说‘太干净了!烟头捏在手里都不好意思随便扔。’”“俺们村的老人可会生活了,几乎每天都坐班车到永宁、延庆等周边城镇跳秧歌、看节目、逛商场购物。用老年卡坐公交车、进公园都免票。”

的确,慈母川村从2005年到2015年,仅仅10年间,年人均收入从3000元提高到了19000元。老年人每人每年可以领到400元到1000元不等的养老金,残疾人还另有生活补贴。


“俺们村最好!”

延庆一带的早期居民主要是明末清初戍边军人的后裔,落户慈母川的满族以高姓和郭姓为主。132户人家的慈母川,高姓人家占了一多半。

这天晚上停电,村里一片漆黑。高贵老两口正在与女儿一家道别:“开车慢点儿,小心呀!”与往常周末一样,女儿一家人回来与老人团聚一天,晚上又回到城里自己的家。

“你能来俺们特别高兴!”进屋后记者被请到炕上坐。主人殷勤好客,透着满族礼节的热情和周到。74岁的高贵去年辞掉企业门卫的工作,回家陪老伴。他有技术,会维修,人勤快又热情,从早到晚忙不停。他做过电工、导游,干过建筑、农家乐等多种活计,回到村里当了仓库保管员。“甭管在哪儿干,都得干出名堂,让人佩服你!”这是他为人做事的信条。老伴董建红说:“不管谁家有困难,只要能帮上,他一定会去帮到底,有时饭都顾不上吃。”

高贵家有3亩耕地,种着苞谷、黄豆、小豆等杂粮,另有8亩退耕还林地。老高每月有420元的养老金,老伴可以领到520元。

除了担心生病看病贵,其实生活在农村没有多少开销,最大的开支是应酬。去年高贵家随份子就花去9000元,几乎占收入的一半。“需要人来情往,如果关起门来过日子,别人瞧不起。谁家有个事儿有个人生病都要去看望。” 老高说他最喜欢助人为乐:“别人借钱,只要俺有,自己不花也给借。”

谈到村里的发展,老高自豪地说:“俺们村最好!别的村都羡慕俺们村!俺们村干部能干,班子团结,能给村里拉来项目。村民有活干、有钱挣,大伙儿特高兴。”老两口唯一的心愿是“孩子们能够平平安安,踏踏实实工作,把日子过好。”

午后暖阳透进窗户,高淑芝老人躺在炕上,看到我们进来便高兴地坐起来。炕旁边放着她的轮椅,屋里干净整洁,舒适温馨。这位78岁的老人患有关节病,行动不便,日常生活勉强能自理,老人的早餐和午餐都由村里的姐妹从“温馨家园小餐桌”送到家里。老人的丈夫去世得早,两个儿子前些年因病也相继去世。遭受如此大的打击,老人并没有流露出悲愁情绪,她已经适应了独自生活,加上村里很照顾,她生活得很愉快:“我年轻时很要强,现在想做事情身体不行了。大儿媳和孙子两家都住在村子里,平时有困难,媳妇、邻居也都会来帮忙。”


IMG_0007_爱奇艺慈母川村满足风情街.jpg

慈母川村的满族风情街


村里的年轻人

削瘦、帅气的小伙子郭康杰,是高淑芝老人的孙子,今年20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大专毕业后,在北京丽都维京酒店做音响师。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务农很辛苦,上辈的勤勤恳恳是榜样,会影响我们下辈。” 郭康杰懂事地说,“农村人评价一个人好,不是看你有多大本事、能干多大事,而是看你这人缘好不好,愿不愿意帮助人。”康杰每周回家,乡亲们有什么事他都会去帮忙。他爱自己的家乡,也爱自己的工作。

漂亮、活泼的郭康蕊,是郭康杰的姐姐,29岁,在北京燕莎奥特莱斯做服装销售。她乐天知足,认为凭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最好。“我把在村里拍的照片拿给同事看,他们看到我们村子这么漂亮,都想来玩。” 郭康蕊自豪地说,“我周末经常带好多同事回来,一起爬山、采摘,在我家院子里烧烤,妈妈做红豆饭、蒸豆角、土豆等农家美食。大家住两天还觉得不过瘾,舍不得走!”

郭康蕊的丈夫李宏强,30岁,在北京开出租车。他们有个不到两岁的女儿,平时留在村里由姥姥照管,他俩在北京租房子住,三天两头开车回来。“媳妇有了,孩子有了,我的家庭挺好。”憨厚朴实的李宏强说,“至于钱多钱少,知足就行。当然我要努力多挣点,让家人生活好点儿。”小两口在北京南口镇买了房子。康蕊与丈夫的想法一样:“钱再多也会嫌少,只要日子平平安安就好。”


_MG_0198_爱奇艺乡小学.jpg

乡小学的学生


心中也有诗和远方

在慈母川人的身上,都能感受到诗和远方。这是这个村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您是文化人吧?”与气质儒雅、风度翩翩的郭宽老人见面,我这样问他。

“不是,我只读过几年私塾。”郭宽是满族旗人,81岁了,从小喜欢文艺,平时喜欢听音乐、看戏,还组织村民唱歌。尽管单身,但他家明亮整洁,墙上挂着各种奖状。年轻时的他英俊潇洒,戴着鸭舌帽,很有电影明星的范儿。书桌上摆着各种书报杂志,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张标注着汉字发音的英文字母表。 “人要多学点文化知识,国内外发生了什么事要知道。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了解社会上的大事。不能整天打麻将、坐在家里吃干饭,那不行。”老人既幽默又认真:“上次云南遭灾,我感觉就像自己家遭灾一样难过。国家这么大,要互相帮助、互相理解。”

“生活得比较满意!” 郭宽老人由衷地说,“高科技时代,手机可以打到国外,外国人也可以来我们这里参观,这在过去连做梦都想不到!”谈及自己的生活,“知足而乐、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大惊大喜。”他说,“最高兴的是过春节、元宵节,村里有外地来的高跷、秧歌、小车表演等节目。同辈的姐姐妹妹穿着漂亮衣服,互相拜年问候。”对满族风俗习惯渐渐失传的现象,老人颇感惋惜:“如果节日里,村里的满族人穿上满族服装,就能体现满族村的文化内涵。”

郭宽老人坦言,当务之急“一是看病,二是养老。”村里有医生,可以解决一般小毛病。如果有了大病去医院看,困难还很大。“村里有了慈孝堂、残疾人饭桌,如果再设立敬老院,十几户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老人说话有理有据。他还盼望村里能建个老人活动中心。“有了活动中心,村里20多位老人就可以在那里读书看报、唱歌下棋等等,生活得更有意义。”

51岁的李秀华当了12年的村妇女主任,去年开始任村会计。记者这次采访,每天都由她陪同。她说以前外面有人来参观,也是由她带领、讲解。

“我刚来的时候生活不习惯,什么也不会做,感到十分伤感。”李秀华是天津人,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就与丈夫一同辞掉天津的工作,回到慈母川。“有一天晚上我病了,6岁的女儿跑出去找医生,邻居见了,就让女儿回家等着,他们去叫医生。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乡亲太朴实、太好了!”她动情地说。当过工人、做过小学数学教师的李秀华说自己本来性格文静内向,“担任妇女主任以后,经常组织活动,人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村里妇女们的精神面貌这些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她组织成立了一个由30多名妇女组成的慈孝情演出队和一个由40多位老年男女组成的秧歌队,自编自演小品、舞蹈等节目,经常和附近的村子交流演出。“没事儿的时候我们天天排练节目,好快乐啊!”“2008年,我们参加北京市民族舞健身大赛,获得最佳表演奖、优秀风尚奖,高兴得没法形容!”

“村书记开着自己的汽车,重阳节带着60岁以上的老人去龙庆峡旅游。”说起村干部,李秀华满心欣慰。“村里半夜有人生病、生小孩,书记、村长都会开着自己的车往医院送。”对于村民之间的和睦融洽,她感到由衷的自豪:“年末我们村的农家乐邀请全村人吃年饭,大家高高兴兴欢聚一堂,辞旧迎新。”

李秀华真想让日子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以后村里如果有工作岗位,孩子们都能回来,那该多好啊!”

对于23岁的岳婷婷来说,世界那么大,但只要她背起背包出行,远方就在脚下。

婷婷是李秀华的女儿,法律专业毕业后在法院做书记员。对现在的工作,她不是很满意:“生活太平淡了!我希望多出去走走,到不同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感受不同文化。”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再等上两年,然后和弟弟一起去北京开一家甜品店,过有创意的生活。


乡村旅游   怀乡追远

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血脉。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正在渐行渐远。一方面农村的历史传承处于不断衰微的状态,另一方面渴求自然、亲近土地的天性使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乡村作为心灵回归之地。

“春节到农家过大年”“早春到乡村去踏青”“初夏到农村品美食”“仲秋到田间去采摘”……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是农村向城市发出的邀请与召唤。乡村旅游近年来已成为城市人的一种时尚旅游休闲方式。

慈母川拥有地处北京市郊的地理优势,一年到头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村里建有农家乐8户,每户农家乐名称里都带有“慈”字,特色鲜明地展示了慈孝村的文化内涵。

悦慈园的主人董建霞,今年46岁,以前在北京开服装店,三年前回村办起农家乐。“我家的客人都是回头客,他们来了就像住在自己家一样方便。”她家有11间客房,可以同时接纳30人住宿,70人用餐。“我家就靠人实在、饭菜可口吸引回头客。有些客人多次来旅游,还给我带来香油芝麻酱、水果,给孩子带来笔呀本儿呀的。”说起客人,她的脸笑得跟花儿一样好看,“有个女孩看我擀面辛苦,竟然给我买了台压面机。”


_MG_0749_爱奇艺悦慈园主人董建霞.jpg

悦慈园主人董建霞


董建霞家开的农家乐年收入在三四万元。客人多的时候要雇几个人帮忙,每人每天付100元工钱。客人走时想购买农村土特产,董建霞就帮村里人出售各家自产的农副产品。“有核桃、栗子、杂粮、柴鸡蛋等,去年我就帮人卖出去一千多斤小米。”目前,让她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是村里没有排污下水道,生活废水需要从外面叫专车来拉走,每次花费100元。另外,村里交通还不是很方便,只有一路公交车,每天只有三趟。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她相信客人会越来越多。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