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满韵清风长哨营——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记
发布日期:2017-03-02

七道梁村 (2).JPG


眼前是一片山间的开阔地,汽车一路平稳地行驶在111国道上。从怀柔城区往北约70公里,即可到达长哨营满族乡。

清朝时这里称为杨木营,负责为皇家看管林场,每年向京城输送制造扎枪的杨木杆。如今,这里凭借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绮丽秀美的山水风光,逐渐发展成为了满族民俗文化观光和乡村民俗旅游胜地。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长哨营满族乡,感受别样的满韵清风。


七道梁村 村口.JPG

七道梁村的村口


二八席

“咱们村的特色美食是啥?”记者问。

“满族二八席!”七道梁村的支书李凤田脱口而出,丝毫没有半点犹豫。他说,二八席是来访游客必点美食,很多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了品尝这满族风情浓郁的传统宴席。

这天,天刚蒙蒙亮,村民李凤友和妻子彭桂兰就开始着手准备制作二八席的食材。中午,他们要接待一批来自北京城区的20多名游客。

李凤友一家是村里的民俗旅游接待户,妻子彭桂兰是地道的满族,但他们似乎较少留意过自己的生活习俗与周围的汉族邻居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有所不同,二八席也算个特色吧,这是他们特别讲究、绝不马虎的事。

“二八席,八个盘、八个碗,八盘凉菜、八碗热菜,讲究荤素搭配,凉菜以时令蔬菜为主,可随季节自由搭配,热菜相对固定,即为红木梳背和白木梳背、红剪子和白剪子。”李凤友像说顺口溜一样道出了二八席的基本构成。

关于二八席的由来,在七道梁村是这样流传的:当年,萨尔浒大捷后,努尔哈赤要求八旗各拿出一盘和一碗本旗最好的吃食,以供设宴摆席之用。于是,八旗纷纷响应,八个盘、八个碗的特色菜肴凑在一起,便有了二八席。

如今,对于二八席的真正由来已经无从考证,但它在民间的沿袭传承却是实实在在的。李凤田说,自七道梁村2006年成为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以来,吃二八席宴就成了村里的一大招牌。

临近中午,李凤友家的厨房热闹异常,不时传来“滋滋”的油炸声,夫妻二人正热火朝天地烹饪。由于二八席的制作流程较为繁琐,须由两人配合,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夫妻俩一个当主厨、一个当助手,配合得相当默契,如同他们相濡以沫一起度过的岁月。

美味里注入的不仅仅是五味杂陈的调味料,更多的是用心烹饪传统美食的那份执著和情感。各种食材在锅里缓慢翻滚,与调味料融合在一起,释放出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了整个院子。

正午时分,客人们到了,大家围坐在一起,静静地等待美味上桌。彭桂兰把最后一道红木梳背端上桌,宴席随即开始,这是夫妻俩最为惬意的时刻。

李凤友站在一旁为大家介绍每道菜的烹饪过程。“红木梳背,二八席中四碗肉菜中的重要一道。先把五花肉煮熟,抹上蜂蜜,再过油炸,然后把肉切片,用高粱秸秆皮穿在一起,摆成木梳背状,再放入锅内用秘制老汤炖约一个小时而成。最后,炸鲜、冻豆腐垫碗底,上码肉,吃时上屉蒸后上桌……”

在七道梁村像李凤友家这样的民俗旅游接待户共有33户,每家做出来的二八席味道不尽相同,但都在默默地传承这门传统宴席的手艺。


七道梁村 村容村貌4.jpg

七道梁村  村容村貌


七道梁村 满族文化展示2.JPG

七道梁村  满族文化展示


七道梁满族 传统民居.JPG

七道梁村  满族传统民居


七道梁村 满族文化展室内部2.JPG

七道梁村  满族文化展室


七道梁村的二八席.jpg

七道梁村  二八席


文化新村

走在七道梁村的街头,到处洋溢着满韵清风。村口矗立的牌坊上“七道梁正白旗村”七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两旁的文化墙上印着八旗图案和满族习俗宣传画……


七道梁村满族文化表演.JPG

七道梁村的满族传统文化表演


“七道梁是长哨营乡重点打造的满族八旗文化新村之一的正白旗文化村。村里为传承和发展满族文化做了不少工作。”在村委会大院的满族文化展室前,李凤田向记者介绍道。新农村建设不光硬件设施要跟得上,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的软件也必须强起来。

早在2006年,长哨营满族乡就借助旧房改造和生态搬迁政策,把新农村建设与传承满族文化紧密结合,着力打造了满族八旗文化新村。按照总体规划,长哨营满族乡预计建设八个满族八旗文化新村,总计投资达到1.6亿元。同时,还特邀清华大学城市和空间发展研究院,为当地的区域功能定位、新农村建设发展风格以及满族文化的发掘等进行总体规划。依托新农村建设及生态搬迁政策,七道梁村盖起了50多栋具有满族建筑风格的三合院,村民全部搬进新居。

村委会大院被改造成小型的满族文化广场,矗立着满族祭祀所用的索伦杆,一旁则是满族文化展室。它将满族传统建筑形式即俗称的“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建在地面上”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外观古朴雅致,青砖青瓦与红色门窗遥相呼应。走进室内,李凤田又介绍说,满族人以西为大,进门的一间是灶房,西侧才是起居室。“起居室通常是两间或三间相连而成,又称上屋,里面南、北、西三面筑有大土坯炕,形似‘万’字,也就是满族人所说的万字炕。万字炕的南北炕与屋子的长度相等,是典型的东北大炕。而正面的西炕较为狭窄,仅供摆放贡品使用,不能在上面放杂物。否则,是对祖宗大不敬。”


七道梁村 文化墙2.jpg

七道梁村的民族文化墙


说起火炕,满族人对此情结尤深。清代诗人缪润绂就曾作竹枝词描述道:“柴烘炕暖胜披裘,宿火多还到晓留。谁道塞寒衾似铁,黑甜乡里好温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火炕都是北方地区大部分农村民居中的主要设施,是一家人寝息的重要场所。村民李凤友回忆说:“冬天,灶坑里的柴火熊熊燃烧,不一会儿与灶台连着的火炕就会变得暖烘烘的。孩子们围坐在热炕头上做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等游戏。人们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平时家里来客人,也要首先请到炕上坐。”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家庭大部分用席梦思代替了火炕。李凤友家的几间客房虽然摆放着整齐划一的床,但还是刻意留出一间火炕,主要用来给家里人住。李凤友觉得自己从小睡惯了热炕头,到现在也无法适应床。直到现在,七道梁村还有很多人家的房间都保留着火炕,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七道梁村的满族文化展室里,还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具。木盆、背篓、油灯、锄头、水烟袋、铜熨斗……有些东西,连李凤田都叫不出准确的名称来。但在过去,它们却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且都拥有确切的满语名称。为了不使人们遗忘过去的集体记忆,李凤田特意从民间收集了这些生产生活用具。

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七道梁村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改造,自来水、暖气、水冲式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硬件设施的改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同时,以民俗旅游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兴村也获得长足的发展。

历经10年,长哨营乡的七道梁正白旗村、西沟正黄旗村、项栅子正蓝旗村、遥岭镶白旗村等一个个文化新村次第建成,形成各具特色的满族文化新村群落,古朴的满族旗营文化逐渐在山村里重现。这在民族乡村发展中,无疑是硬件与软件完美结合的体现。


新居

走在古洞沟村的新农村别墅群,只见60多栋二层小楼和50多栋独门院落整齐排布,很多村民正在忙着装修。


古洞沟村 走在新农村别墅群中的村民 (2).jpg

古洞沟村  走在新农村别墅群中的村民


三合院、四间房,中间两间是住宅,左右两间各为仓库和厨房,这是古洞沟村村民王德才的新居。相比七道梁村,古洞沟村的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直到今年初整体规划的新农村别墅群和旧房改造工程才陆续完成。

2015年,王德才一家决定在原址上修建新房,于是把住了40多年的老房子推倒,盖起一座宽敞明亮的三合院。王德才家的新居有186平方米,客厅、卧室、卫生间,样样都有。房子宽敞明亮,崭新的沙发、茶几和电视布置在客厅里,地面铺着洁白的瓷砖,内部格局几乎与城里的楼房别无二致。

“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盖房还给补贴。”王德才抿了口茶,打开了关于新居的话匣子。他说,要在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盖这样的一套房子。建新居,王德才一共花费40余万元,其中按照旧房改造每人补贴2.3万元和抗震节能补贴2万元的政策,他们一家五口人共获得13.5万元。这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建房资金。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年轻的王德才与父母和兄弟姐妹10多口人,居住在离现在的古洞沟村不远的山脚下。王德才回忆说,当时的房子用山石砌成,屋顶瓦片几乎没有完好无损的,遇到刮风下雨天就会变成“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后来,成家立业的他,搬出深山,来到古洞沟村自建了住宅。

“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是千百年来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地处汤河之滨的长哨营满族乡,四周有燕山环抱,很多地段属于泥石流易发区。尤其在过去,大部分民居依山而建、以河为伴,一到汛期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常常肆虐,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85岁的王恩松和81岁的郭秀英夫妇,每次遇到村干部都会问上一句:“啥时能搬进新居?”他们现居的房子紧邻山体,房屋后面山体上的大块岩石近在咫尺。老人说,在这里住了30多年,每当看到电视里播报泥石流的消息,都会变得胆战心惊。当村干部告知他们,一个月后通了电就能搬进新居时,他们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还有很多村民都在掰着手指头等待搬进新居的那一天。65岁的王秀云做过大手术,住进新居是她目前唯一的愿望;62岁的于桂英每天都要伺候得了脑梗的老伴,新居对她来说象征着美好的未来;75岁的于丽君一辈子辛苦操劳,能住进新居就感觉所有的艰辛都能烟消云散……于丽君老人把两个年代已久的旧木箱摆在新居的客厅里,虽然看起来格格不入,但他说:“好日子虽在眼前,但也不能扔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建了新居,古洞沟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今后,我们还要依靠这里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开发生态民俗旅游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张文生支书的心里显然已经做好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目前,古洞沟村305户中,有100多户在原址上翻修了新居,还有150多户预计年底搬入建好的新农村别墅群,其余的部分家庭也在陆续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当中。古老的满乡,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