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千年草原古驿站 现代欧亚买卖城——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侧记
发布日期:2017-09-08

重走茶之路01.jpg

2013年4月,二连浩特市举行重走茶叶之路活动


“恐龙之乡”二连浩特是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最大陆路边贸口岸,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和窗口,2014年6月成为全国第二批重点开发和开放试验区。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蒙古国期间提出:“双方同意研究在中国二连浩特——蒙古国扎门乌德等地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


茶叶之路的塞外驿站

2017年3月18日,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像条巨龙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向西奔驰。看着沿途的风景,恍惚间似乎一群驼队在我眼前略过。遥想丝绸之路的千年风云,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1693年寒冷的冬日,一队来自沙俄的伊台斯商队出现在大清帝国的都城,引起了轰动。由此,开启了一扇大门,并成为中俄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开始。这还得从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说起。当时,彼得大帝把《尼布楚条约》视为一个“商业条约”,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竭力获得与大清帝国直接贸易的许可。此后,一条始于福建、湖南等地,经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进入乌兰巴托再至俄国恰克图市,终点抵达莫斯科及圣彼得堡的商路,因茶叶贸易的形成而兴盛起来。这条路,被称为“茶叶之路”或“万里茶道”。

18世纪早期,俄国人在中国采购的产品种类繁多,有茶叶、牲畜、皮革、丝绸、瓷器等。商队路途的艰辛难以想象,目的只有一个——获取财富。

1694年,伊台斯率队返回俄罗斯的时候,用了27峰骆驼和10匹马驮载中国货物。而在1698到1716年的14年间,茶叶成为俄国商队获利最大的商品。与此同时,俄国出售到中国的皮货也猛增了7倍。1727年,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中俄恰克图条约》,使一度中断的“茶叶之路”又重新恢复。乾隆十四年(1749年),恰克图的贸易已进行了近20年,年贸易总额比开市时增加1000多万卢布,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国向俄国输出的茶叶就高达500万磅,茶商们的收入达到500万至600万卢布,约合白银200多万两……

如今,曾经的伊林驿站遗址已面目全非,连仅存的小半截黄土墙也正在经年累月的风化中即将消失。人们只能从遗址出土的当年商人所使用的铜制圆形水壶、鎏金木碗中,想象茶叶之路的繁荣。

“张家口南站到了,请乘客准备用餐。”乘务员的招呼将我的思绪带回现实。张家口南站是京张铁路的倒数第二个站,过了这一站,列车便开始爬坡,进入了蒙古高原。

茶叶之路,在清代时最早指的是张库大道——即张家口至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商道。这条国际商贸大道的繁荣,始于清初并贯穿了整整一个朝代。商人们牵着满载货物的骆驼,走出张家口的大境门,垄断了对蒙俄的全部商贸活动。随着清政府对蒙贸易的开放,张库大道出现越来越多的商人。他们沿着古驿站,由近及远,从南至北,横穿蒙古高原,直抵中俄边界的恰克图。他们的经营范围极其广泛,用从中国内地采购来的绸缎、布匹、米面、茶叶、食糖、陶器、木器、铜铁器具等日用品,到蒙古国交换马匹牲畜、皮张、绒毛和贵重药材,如鹿茸、羚羊角等;用茶叶、生烟等物品从俄国商人那里换回羽纱、毛毡、天鹅绒、波兰尼等纺织品,以及一些银制品如银碗盘、银香炉、银花瓶等。

当时国际贸易还尚未找到通兑货币。旅蒙商旅的商品销售始终是以物易物的方式,当地语言称“出拔子”,就是利用骆驼、勒勒车载货物,在辽阔的蒙古草原流动做生意。一个驼工拉一把(即14峰)骆驼,20个伙计和驼工组成一个销货单位。驼队常常数百上千峰骆驼,首尾难以相望,驼铃声在大漠草原飘荡,十里之外都能听到。全长1400公里的张库大道和全长2150公里的张恰(张家口至恰克图)商道上,每年都有数十万峰骆驼和马队日夜兼程,就这样一直走了300多年。

在没有现代交通的清朝,数千里商道都是靠“沙漠之舟”骆驼来完成易货贸易来实现财富积累的。数百年间,从张家口出发又回来的骆驼又有多少呢?我想,这是个巨大的数字。光绪年间,张家口有一百多家养骆驼的饲养户,通常每家饲养的骆驼有100至200峰。

是夜,我乘坐的火车在边境站二连浩特停了下来。车上响起《歌唱祖国》的音乐,边防武警在站台站岗。“旅客同志们,欢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车站二连!”大喇叭里的声音充满年代感。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边疆的二连浩特,其名称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炫丽多彩的城市”。它的由来是因其市郊的“Ereen Dabsan Nuur”湖(如今称为二连盐池),一个沙漠中盛产盐的湖泊。“Ereen”是蒙古人对戈壁景色、迷幻的海市蜃楼的形容。

二连浩特市古代一直扮演着北方草原通道上的重要结点这一角色,并延续到如今,史称“玉龙栈”。据《元史·宪宗纪》记载,蒙古的蒙哥汗在此会见过忽必烈,并设宴共商国事。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连浩特改称伊林驿站。光绪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架设张家口至库伦的通讯线路,在此设电报局,并将该地标入当时的地图集,名曰“二连”。无论是元代的“玉龙栈”、清代的“伊林”还是如今的“二连”,都是蒙古语“Ereen”的不同音译。1918年,张家口旅蒙商人景学钤等人创办了大成张库汽车公司,开通河北省张家口至蒙古国库伦的汽车运输线路,二连成为其重要站点之一,站名“滂北”。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集二铁路(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南站至二连浩特)正式动工修建,在铁路路线规划时,为避开盐池低洼地形,从传统交通线路西移9公里,在边境线南6.5公里处建国境火车站,站名始称“额仁”,因发音演变后改称“二连”。1956年1月,中、朝、越、苏、蒙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铁路联运正式开通,以车站为中心的建筑群便成为二连浩特市的雏形。

与恐龙地质公园一墙之隔的伊林驿站博物馆,不仅讲述了二连浩特的城史,也追忆了茶叶之路的往事。

茶叶之路,是继陆地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伟大的国际商道。历史上茶叶之路的繁荣,无论对中国还是俄国抑或蒙古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如今,历史的辉煌仍然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到茶叶之路沿线来追逐繁荣之梦。

在二连浩特某茶叶协会古色古香的办公楼里,福建商人、协会会长李建国和几位茶商围坐在茶几前,一边品茶,一边商榷着今年茶叶的生产、流通、销售以及店面经营模式等事宜。2005年,李建国来到二连浩特考察,凭借多年在北京经营茶楼的经验,他从茶叶之路中发现了商机,继而开始茶文化市场的拓展。2010年3月,他在二连浩特茶文化爱好者和茶叶经营者中发起倡议,成立茶叶协会。当初,会员单位只有4家,会员仅69名。经过一年的努力,会员单位发展到10多家、会员增加到165名,协会还注册了商标,成立了进出口公司。

短短几年,李建国的进出口公司在二连浩特已发展到三个分公司,经营范围扩大到锡林浩特以及蒙古国乌兰巴托,茶叶种类多达100种。据二连浩特工商部门统计,目前像李建国一样在二连浩特注册经营的茶叶店面有20多家。

2017年3月19日,距二连浩特市中心52公里处,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主办、杭盖苏尼特骆驼合作社承办的第四届骆驼招福仪式,在苏尼特阿日布吉胡牧场隆重举行。参加招福仪式的牧民群众,手捧祭祀贡品及哈达,挥动着搓绳,纷纷向神明祈求,保佑草原风调雨顺、五畜兴旺、生活美好。仪式结束后,还开展了摔跤、射箭、赛马、赛骆驼等传统竞赛活动。

茶叶之路与骆驼密不可分。历史上的商队都是由骆驼组成运输队,四通八达的驼道承载着庞大的物流,连接着不同文化、种族、国家。就像今天的物流一样,当时驼运在茶叶之路上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一个普通的驼夫,带上驼队走一趟恰克图,可得十几两银子,相当于50只羊、10匹马或骆驼。在茶叶之路兴盛的数百多年间,养驼人有数万之众。随着时代的发展,骆驼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饲养骆驼的牧民也逐渐减少。目前,二连浩特市仅存2000峰骆驼。

2013年4月,二连浩特市曾举行过一个活动——重走茶叶之路,意在把历史的辉煌与今天的梦想连接在一起。


现代丝路驼队——嘎斯69

2017年3月22日,二连浩特市义乌商城,停满来中国采购的蒙古国客商的嘎斯69越野车。

40岁的特木尔巴特尔,正在忙着装车。他是蒙古国东戈壁省人,蒙古名意为“铁一般的英雄”。小眼睛大脸盘、个头不高、走路像摔跤手的特木尔巴特尔,动作麻利,摆放小孩玩具般把大箱货物整齐地码放在车上,不大功夫便装满一车,后座上还堆放着数条产自中国的崭新轮胎。这看起来不起眼的小车,能装很多货物呢。他说,把这车暖瓶拉到扎门乌德可赚取700元人民币的运输费。如果是更贵重的货物,净赚2000元人民币不成问题。平均每天,他都会如此往返一到两次。返程时,从扎门乌德顺路拉上几个来二连浩特采购的蒙古国客商,还能每人赚取80到100元人民币。

装满货物后,特木尔巴特尔连拉带踹地拽开车门登上车。其他车友的车紧随其后,点火发动的一刹那,车子冒出一股黑烟,伴随着浓烈柴油味,一辆辆老旧的嘎斯69绝尘而去。

在二连浩特,随处可见这样挂着蒙古国牌照的嘎斯69。而在国境对面、素有蒙古国“小深圳”之称、人口3万多的小城扎门乌德,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辆或多辆嘎斯69。这些车的主人几乎每天都要到二连浩特市来采购服装、鞋帽、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高峰时一天可以往来穿梭于国门两三次,每天收入可达到人民币1000元。可以说,一辆嘎斯69可以养活一家人。难怪,当地人曾开玩笑称“要判断二连浩特的经济形势,只要去数一数街上嘎斯69的数量就可以了。”

嘎斯69是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还曾是中国地方官员的常用座驾。从二连浩特到扎门乌德,嘎斯69大显神通,车里总是塞得满满当当:从各个商贸城、建材城驶出,开向口岸,过关后再从扎门乌德市上火车,前往蒙古国腹地。每天,大约有1000多辆往返于二连浩特和扎门乌德市之间。

虽是初春时节,二连浩特还有些许寒意,市里最大的建材市场——盛通建材市场里几个大货车司机抽着烟在大车旁避风取暖,看到我们便走上前来用蒙古语问用不用车。

那木吉拉道尔吉是这里的队长,62岁,有30多年驾龄,以前在蒙古国开车拉煤炭和草料,2000年开始在二连到乌兰巴托之间跑运输。与他一样,常年一起跑运输的伙伴共有50人左右。每个月在二连浩特至乌兰巴托之间往返三次,能赚7000多元人民币。有时候,他们也会去蒙古国最北边的色楞格省。从扎门乌德到乌兰巴托,则大约需要十多个小时的车程。2016年,经二连浩特口岸往返中蒙的旅贸车辆达41万余辆,较2015年增长12.9%,创下自公路口岸开关以来的历史新高。

据二连浩特检验检疫局公路旅检科科长介绍,面对日益增多的出入境车辆,以往只靠人工的查验模式已不能满足口岸通关的需要,为此,该局自主研发并启用了智检平台,对旅贸车辆的查验实现全程电子化、无纸化管理。

二连浩特是先有古道然后有贸易,后才有人定居,最后才有了城市。也可以说,它是集二铁路拉出来的城市。集二铁路与蒙古国铁路在此连接,二连浩特也变为中蒙、中欧贸易合作的重要口岸。目前,集二铁路日货运量达2.6万吨,年货运量达877.32万吨,开行客车7对,年客运量达34.84万人。木材、煤炭、原油、铁矿石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从蒙古国运到中国,粮食、盐、沥青等大量生活物资则通过集二铁路不断运往蒙古国和欧洲腹地。二连浩特每年出口建材200多万吨、农副产品30多万吨、机电产品20多万台,经此口岸出口的机电产品占蒙古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水泥、钢材等建筑产品和果蔬粮油等日用品占蒙古国市场份额的80%左右。


电商开辟的新丝绸之路

春天本是沙尘肆虐的季节, 3月24日,整个冬春缺少雨雪的二连浩特降下入春以来的第一场雪。“这场雪可以防一段时间的沙尘暴了!”出租车司机说。积雪丝毫没有让他感到开车不便,反而兴高采烈地把我送到位于二连浩特车站西边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千年古驿站,现代买卖城。如今,互联网时代到来,深刻改变着二连浩特的商业模式。

近年来,蒙古国的互联网包括移动通信发展非常迅速,年轻人对电商的需求也特别旺盛。他们习惯使用Facebook、ebay,在国际平台上进行采购。由于蒙古国尚未建成完善的物流网络,缺乏线下服务,这就给二连浩特人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商机。目前,已经有数家二连浩特年轻人所创办的网络公司相继进入蒙古国的电商市场。他们不仅在蒙古国有自己的线上平台,并且借助口岸、语言优势,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物流网络。

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把握机遇尤为重要。年轻的蒙古族企业家乌兰巴特尔进驻二连浩特,就是看中了这里巨大的商机。

乌兰巴特尔在日本的大学学习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进入日立旗下的日立软件公司策划部工作。随后,他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条件,来到二连浩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加目奇中蒙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加目奇中蒙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乌兰巴特尔.jpg

加目奇中蒙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乌兰巴特尔


加目奇是“驿站制度”的蒙古文译,乃日本著名蒙古学者、乌兰巴特尔的好朋友起的名字。在有些日本学者看来,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早建立运输联络系统的人,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蒙古驿站通讯联络系统。这样一个完善的驿站系统,把辽阔疆域的各个部分彼此连结起来,商人使者只要持有蒙古帝国下发的乘驿牌,就可以畅通无阻。元朝的驿站,其名最早见诸于《蒙古秘史》:“如今朕颁布定制,由各处千户,派出札木臣和马夫(兀剌阿臣),在各处设置驿站”。据史载,元朝时期驿站多达1383处,作为辅助手段每20里设急递铺。所以,尽管领地遍布欧亚两洲,却依然能够做到“脉络顺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

如今,电商代替了驿站,把世界各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乌兰巴特尔的公司主要运用O2O商业模式来打造中蒙俄三国的商品线上及线下交易,通过五大销售方式,即蒙古商城、网上商城、淘宝蒙古商城、蒙古云商城以及微商城实现线上线下的全面互动,线下平台里有北京、呼和浩特、包头、二连浩特等体验店,经营的商品有八大类约3000种。他还与蒙古国80多家中小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经营食品、日用品等进口商品,由境外保税区直接发货。至今,中蒙跨境电商平台线上、线下总体销售额已达60万元。下一步,乌兰巴特尔打算逐步将线下的体验店在锡林浩特、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等地区发展为连锁店,并将线上网店扩展到天猫、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平台。

目前,二连浩特已有20家电子商务企业和应用企业入驻孵化基地,通关速度从以前的三四天变为一日通关,通道日均发货3吨,成为中蒙、中俄乃至中欧跨境电商货物最重要的中转通道。

位于孵化基地的“二连团”是一家社交平台公司。在二连浩特说起这个“二连团”,几乎无人不知,因为它的覆盖面大,已经成为全市的信息库。


二连浩特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jpg

二连浩特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二连团”的创始人特古斯巴特尔来二连浩特之前,在北京一家电脑游戏公司工作了10年。前两年在社交网上得知二连浩特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广阔,便来到二连浩特创业,开始做社交平台“二连团”。通过一年的努力,2014年11月22日正式上线发布信息。目前,已有好友4万人,包括便民信息、求职招聘、出租出售、寻人寻物、二手物品、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宠物动物等,每天发布200-300条信息。“二连团”微信群有6个分群,还有微信公众号。蒙汉两种语言发布的大量的信息,不仅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还方便了很多蒙古国生意人。

在“二连团”办公地点,6个员工正忙着发布信息。其中25岁的巴雅尔来自蒙古国乌兰巴托,在此工作半年多。此时,他正在处理蒙古国一家儿童皮鞋厂发来的图片信息,对方希望更多的中国客户直接从厂里下订单。

中蒙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李鹏远告诉记者,与哈尔滨、绥芬河相比,二连浩特具备独特的陆运优势。这里跨境电商货物监管场所目前处理的电商货物已在中俄电商市场占有相当份额,日处理包裹达2万件以上,这一数字在今年下半年还会大幅增长。二连浩特市商务局副局长孟克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当下俄罗斯大部分跨境网购商品来自中国。在这样的形势下,中俄跨境电商物流拥有较为乐观的前景和较大的商机。

的确,近年中俄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良好,年增长率超过30%。2013年从中国发往俄罗斯的电商包裹近3000万件,2014年为7000万件,2015年超过1亿件,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电商最具价值的海外市场。


草原上的现代买卖城

义乌商贸城位于城区前进路。其前身是二连浩特的南市场。1993年,中蒙交易市场——南市场竣工并投入使用,设摊位824个,成为蒙古国及俄罗斯人最早的购物场所。义乌商贸城于2003年正式营业,总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有固定摊位1056个,个体工商户有1200户,从业人员近400人,日平均客流量5000多人次,年交易总额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


义乌商场.jpg

二连浩特市义乌商贸城


现今的义乌商贸城更多的是现代日用百货:手机、电脑、硬盘、存储卡、钟表、照相机、音响播放器、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还有服装、五金等日用品。通常,这里很少有喧哗声,买家卖家都心照不宣,与国内其他市集形成鲜明对比。商家来自浙江、江西等全国各地,采购的客人则多数来自蒙古国。他们一部分是长期来此批发货物的商贩,另一部分则是购物的旅游者。这些商人游客在6-8月来中国采购,因此夏季也成为商贸城销售的旺季。市场上聚集了很多老卖家,他们经商多则20年少则10年。商贸城里的商家几乎都会说蒙古语,交流没有障碍。

上世纪90年代初,中蒙俄三国正悄然发生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变:苏联解体,蒙古实行国家调节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2月,二连——扎门乌德国际旅客列车正式开通,是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二连浩特市为全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当年,边境贸易成交额达2881万元,出入境旅客17.7万人次。

16号门店的老板张青山,就是在那个时期放弃教师职业,来到二连浩特下海的,最初在南市场销售服装。“开放二连口岸,为我们带来了挣钱的好机会。”张青山原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的老家,月工资才150元钱,来这里每天收入300元左右,生意好的时候收入700元钱左右,晚上回家数钱乐得合不拢嘴。他偶尔回趟老家跟旧友们讲挣钱的事,他们都觉得张青山“吹牛”,死活不相信。

“那时候,几乎人人都成了生意人。”宝音巴图在张青山的对门经营皮鞋生意。1994年,他辞去鄂尔多斯老家的工作,随母亲和两个哥哥来到二连浩特,做起了服装生意。开始非常艰苦,一家四口人挤在不到10平米的出租房,晚上必须侧着睡觉才能睡得下,第二天早上起来洗脸的水都结成了冰。不过,他们还是很满足,因为与以前相比,有时候一天就能赚到过去一个月的收入。最初,他们在南市场摆摊卖服装。整个市场大约有600多家商户、1000个摊位,靠东边一共有四排货摊,东一排全是内蒙古人。他们从北京雅宝路和动物园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卖给蒙古国客户。其他的浙江、江西的商人,则从老家进货。

虽然这两年受蒙古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市场的生意不算火爆,不过说起前几年这里生意兴隆的情景,宝音巴图至今依然兴奋不已。

“我清楚地记得,在‘9·11事件’发生前几个月,南市场发生了火灾,大火把南市场变为灰烬。随后新建了今天的义乌市场。那场火灾虽然给市场带来一定的损失,但之后生意却异常火爆了。”宝音巴图开玩笑说。

我们正聊天时,进来一个客户看皮鞋。这家店铺的鞋类很多,店主自己在浙江有鞋厂,他们根据蒙古国顾客的需求,订制各种鞋类。他指着长筒皮靴说,“北京的大商场里这款皮鞋能卖上千元的价钱,在这里批发价为350元人民币。因为牛皮等原材料是自己采购加工的,并且生产研发全由自己负责,所以能控制住成本,利润也很可观。”这家门店一年的净收入能达到四五十万元人民币。

在这个市场做生意而发家致富的人很多。有的人赚到钱后买房买车,甚至白手起家成为百万富翁的也不在少数。

除了义乌商贸城,二连浩特还有各类大型市场12处,其中温州国际商城、盛通国际贸易商城、金叶时代广场、宝鼎菜市场、三星建材城等六大专业市场最具特色,拥有各类摊位3218个,年交易额17亿元左右,而90%以上的商品都销往蒙古国。


这些蒙古国人

二连浩特是蒙古国人在中国常年聚集的城市,也是在蒙古国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它的快速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是中蒙关系不断加强的见证。去年,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数达到200万人次。近些年,随着这里医疗水平的提高,许多蒙古国人还选择来二连浩特就医。


12650015.jpg

昔日的二连浩特口岸国门


2017年3月25日,二连浩特市蒙古族中学的机器人教室里,学生们正在上课。其中一位学生正在用机器人对白、黄两种颜色的乒乓球做分辨法实验。他叫乌力吉巴图,是初中二年级的蒙古国留学生。“初到学校时,这孩子数学、物理的成绩平平,最近上了机器人兴趣班后学习成绩比以前好多了。”该校负责蒙古国留学生的宝老师对我介绍说。这所中学在教育优化和科学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吸引了国外留学生,其中机器人课程多次参加国家级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全校现有108名蒙古国留学生。除了学习西里尔文外,其他课程都与中国的学生相同。留学生学习勤奋刻苦,不出两年汉语说得都已经比较流利了。1998年至今,二连浩特市累计招收3000多名蒙古国留学生。其中,中小学生2800名,大学生近百人。他们一般分为初中高三个年级,学制三年,普遍能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五级水平。毕业后,他们还可继续在中国深造。一部分留学生毕业后会回到蒙古国就业,从事中蒙贸易或两国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


1928年时的滂北站.jpg

1928年时的滂北站


“我的未来在于孩子。为了给孩子美好的未来创造优越条件,我和爱人选择了二连浩特。”二连浩特蒙古族小学学生昂哈其其格的父亲苏门达喜,是在这里创业的众多蒙古人中的一个。他曾在蒙古国裁缝店工作过,后来又到捷克工作过2年,最终辗转来到中国定居。他敏锐地看到了二连浩特订做民族服装市场的潜力,所经营的纯手工裁缝店款式设计新颖、质地考究,因此订单一个接一个,每个月达200多件,生意非常兴隆。“有时为赶制服装,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他的妻子在旁边说。

来中国留学,是如今很多蒙古国留学生的优选。二连浩特市教育系统每年设立20万元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蒙古国留学生。前不久,433名蒙古国留学生领取到2015—2016年度奖学金。


1992年客货联运开通剪裁.jpg

1992年客货联运开通剪裁


两个孩子来二连上学,而且经常得到老师的夸赞,给苏门达喜带来莫大的欣慰。大儿子如今能说流利的汉语,高中毕业后,希望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继续读大学。苏门达喜的妻子、41岁的巴图朝伦毕业于蒙古国立艺术大学,精明能干,来中国之前在乌兰巴托做服装生意。后来,夫妻俩又在锡林浩特、鄂尔多斯和苏尼特右旗相继开了三家分店。下午从学校接女儿回来,巴图朝伦就马上忙于扩建裁缝店面的事情。

从北京等大城市搬到二连浩特的蒙古国企业家,近几年也越来越多。比如娜仁萨楚日。

ALTAN TARIA是一家蒙古国食品公司,旗下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设在二连浩特,娜仁萨楚日是这里的总负责人。她于2009年在北京安家立业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2015年搬到二连浩特。


二连——扎门乌德公路口岸开通仪式.jpg

二连——扎门乌德公路口岸开通仪式


“二连浩特是口岸城市,从中国各地进出口的很多货物都经过这里。物流、关税等环节的便利条件,让众多蒙古国商人选择了这里。”娜仁萨楚日说。“我对二连浩特很熟悉,城市建设得不错,不少人会说蒙古语,沟通很方便,在这里创业很理想。”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