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几点体会
发布日期:2018-03-13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大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通篇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精神追求和党性意识,展现了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政治勇气、历史担当和实践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政治本色。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


  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应当注意把握十九大主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重点内容。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把着力点聚焦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上,聚焦到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上,聚焦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论断的深远影响上,聚焦到贯彻落实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上,聚焦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全党核心和人民领袖上。同时,要搞清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历史回答,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和内在联系,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学习十九大报告,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在学原文、悟原理上下一番绣花功夫。要学懂弄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成就、发生新变革、开创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推出新方略、肩负新使命、迈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把学习效果体现在铸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进“五个认同”上来,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提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又一次理论创新,具有划时代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是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观点、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表现了我们党强烈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执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二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历来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来判断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并据此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等。从1956年党的八大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是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才使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发生了相应变化,也正是在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判断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三是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有着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四是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两个判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充分认识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习近平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一分为二地看待“变”与“不变”,客观科学地判断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与全国一样,民族地区自《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64772.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0.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0亿元增加到8436.12亿元,增长了132倍,年均增长18.4%,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84.49亿元增加到57077.81亿元,增长了308倍;群众生活今非昔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5元增加到22699元,增长了3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人由299元增加到6579元,增长了21倍;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广播、影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各民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少数民族人口1.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64%,近60%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边疆地区,自然条件差、发展起点低、城乡差距大。总体上看,民族地区不仅是不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最不充分的地区,地区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以2016年人均GDP为例,内蒙古74204元,全国排名第7;宁夏47157元,排名第15;青海43750元,排名第18;新疆40466元,排名第21;广西38042元,排名第26;西藏35496元,排名第27;贵州33242元,排名第29;云南31358元,排名第30。现在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强烈,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决胜全面小康的任务异常艰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民族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更加光荣,承担的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必须攻坚克难,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清醒认识并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问题。
  

在《矛盾论》视角下审视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民族工作还面临诸多矛盾问题,需要在《矛盾论》视角下进行审视。
  今年,适逢毛泽东光辉著作《矛盾论》发表80周年。《矛盾论》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方面,深刻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为我们分析矛盾、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改造世界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方法论。
  我们要把学习《矛盾论》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结合起来,准确把握《矛盾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铸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进“五个认同”,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知与行相统一,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实践过程就是发现矛盾与化解矛盾的过程,妥善处理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矛盾,关系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兴衰成败。要把《矛盾论》思想运用到民族工作中,深入思考民族工作的时代背景和阶段性特征,精准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社会矛盾的特点、性质和地位,对现阶段民族工作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一是着力解决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在高原、高山、边疆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建设起步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难度大,导致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处于贫困落后境地。实际上,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富集区,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只有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才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近年来,国家精准把握住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特色村寨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实施针对性、差别化扶持政策,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增强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以促进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二是着力解决好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的矛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是印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烙印,是各民族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点,各有优势,共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随着全球化发展,文化现代化已成必然选择。在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应当有目的、有重点、有鉴别地消化吸收外来文化。
  要冲抵外来文化侵蚀,必须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才能巩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把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蓄,努力发挥文化认同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着力解决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现实社会中民族主义的矛盾。多民族共生共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各民族之间交往日渐增多,民族关系广泛存在于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把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必须注意纠正现实社会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民族主义倾向,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比如,在处理文化关系上,不能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也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民族地区欠发达,国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发达地区要理解,民族地区要感恩。国家帮助固然重要,但是仅靠政府行为也难以完全消减民族差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参与机会难以均等,资源配置难以均衡,必然会凸显地区性、民族性差异,可能导致带有民族因素的利益诉求相应增多,致使地区关系和民族关系出现一些矛盾纷争,这是必须加以克服的。
  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相关民族政策应与时俱进,铸牢更加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基础、制度基础、社会基础和发展基础。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国家战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定实施民族政策全过程,做好民族关系顶层设计,高度警惕复杂国际形势和社会矛盾凸显境况下挑拨民族团结的行为,牢牢掌握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主动权,建立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协调统一的发展模式。
  四是着力解决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的矛盾。自古以来,民族流动势不可挡,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户籍制度改革,少数民族面临着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建国60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由于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使区域发展差距和民族聚居程度呈现较高一致性,社会分层与民族结构也具有一定相关性。
  让少数民族融入城市、融入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民族流动要遵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规律,结合基本国情和民族特点加以引导,通过用好少数民族骨干力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等举措,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认同城市、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
  显而易见,民族工作并非只由单一矛盾构成,而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统一体。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中,不同矛盾此消彼长,对民族关系的作用各不相同。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用矛盾运动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在《矛盾论》视角下审视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方面,充分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努力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决胜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矛盾运动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办事,辩证看待矛盾冲突,着力促进矛盾转化,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化解矛盾,主动寻求变革,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