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开启新时代西北民族大学发展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1-11-30

  党的十九大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历史性判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关心和爱护青年”,充分显示了奋发有为推进民族工作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方位、总方向、总要求,更是对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更高要求。
  进入新时代,西北民族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要坚持新思想指引的新方向,把握新方位赋予的新使命,落实新方略确定的新任务,自觉投身“四个伟大”历史进程,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写好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写好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篇章,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育才造士做学问,更好服务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服务各族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领导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党的领导体制。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方向、党管改革、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落实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强化学院党的领导,发挥学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决定的贯彻执行。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支部“六个规范化”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领师生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把“两学一做”作为“三会一课”的基本内容,突出政治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坚持学思践悟,着力在真学实做上下功夫,着力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做到学做互进、知行合一,让群众看到决心诚意,感受到真正实效。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光明磊落、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学生健康成长、干部人才干事创业创造好环境好气候。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树立忧患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完善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同级监督体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聚焦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注重抓早抓小,及时进行教育提醒。扎实推进纪委“三转”,提高监督执纪问责水平。加强作风和纪律建设,持之以恒反“四风”、改作风。以最坚决态度、最有力措施抓好巡视整改落实工作。建立巡察制度,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打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打造管理干部队伍;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提升教师素养;按照品德素质优良、业务素质精湛、服务意识崭新、心理素质良好的要求,打造后勤服务队伍。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

 


坚持正确方向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坚定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培训、进课程、进教材,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入脑入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广大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把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激励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严禁在校园内从事任何宗教活动。严防“三股势力”抢滩登陆、争夺阵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健全人格。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共居共学共享,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引导师生笃行“勤学、敬业、团结、创新”的校训,践行“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弘扬以“黄土地”“黄河”为表征的西北民族大学精神。从资源配置、制度设计、政策导向上推动形成高效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科学精神、勤勉的学习风气。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讲好学校故事,传承红色校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盘棋”育人机制。优化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育人机制以及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协同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专业班级、重点学生制度。健全完善大学生学习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资助管理扶助、创新创业支持、就业服务助推等体系交融互通机制。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提升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加强教学、教材、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严格课堂行为规范,做到“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不能“直面真实”而忽视引导,不能迎合学生而“语出惊人”,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严格教材使用审查制度,严格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选用。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到“四个相统一”,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传播者,科学精神的传承者、创新者,“五个认同”的践行者、引领者。加强党史国史社会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加强世情国情校情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加强专题主题特色教育,深化中国梦内涵阐释和发展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加强励志修身科学教育,铸就真精神、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目光投向祖国发展的航程。
  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规律。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办学育人的独特优势,推进工作创新。推动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加强示范性宣传教育资源网站建设,唱响网上好声音,守好网上新家园。推动专题教育和主题教育有机结合,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化学习青年习近平活动。推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完善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 加速释放动力活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形成科学高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探索分类管理制度,尝试能上能下、流动转岗退出机制。创新薪酬体系,探索协议工资制、项目薪酬制、团队薪酬制等多种分配方式,构建以岗位工资为主体,职级、绩效、奖励等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有利于学校人才聚集、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优势,为建设一流民族大学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健全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推进与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模式,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推进完善跨文化教育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学生学习途径方法,完善学分制与全过程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保证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科学有效。
  深化学科建设机制改革,进一步创新科研管理体系。以健全学科体系、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大成果为重点,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全力打造一流学科群和学科梯队,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实施科研创新驱动发展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促进交叉研究。推进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加强民族艺术、民族经济、民族关系、民族法制、民族教育等理论及实践研究。充分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提升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力。
  深化资源管理模式和后勤服务体系改革,进一步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实现有效利用。强化为中心工作服务的目标要求,以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保障能力为核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引入优质社会资源,构建符合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严肃财经纪律,优化投入结构,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坚持服务大局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以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对接国家和甘肃省、民族地区发展战略,调整学科布局,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达成度为核心任务,加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主动适应结构性需求为重点,打造科学合理、水准领先,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较高的学科专业体系。
  加强参与全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开展终身学习特点规律研究,努力构建参与全社会终身学习工作机制。建立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以民族宗教干部、统战干部、基层干部、非遗传承人群为主要对象,开展实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工作。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为群众提供回归教育机会,帮助解决现代社会提出的新课题。积极开展教职员工终身教育,积极培育和开发在校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终身发展潜能。
  加强产学研社会服务合作体系建设。构建以学校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组建高素质科研开发人才队伍,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基地,着力科技研发,推进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园建设步伐,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合作,构建以政产学研结合为重点的多层次、宽领域、集群化社会服务合作体系。
  加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努力做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体现者。搭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围绕民族地区实际问题和区域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推进学校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建设。

 

坚持依法治校 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努力构建统一的依法治校制度体系。依据教育法和学校章程,与时俱进推进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的学校治理制度体系。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受教育权,使其接受符合身心发展需求、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教育,实现育人目标。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与专业发展权利,构建终身发展支持体系,确保与其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改善相适应。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断优化科学的依法治校权力架构。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议事规程和决策程序。完善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制度。进一步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建立健全各种学术性委员会组织,确立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坚持“放管服”相结合,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按照大部门体制加快机构调整步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执行效能。
  进一步健全依法治校工作机制。完善党务校务公开制度,保证师生员工、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保证师生的合理诉求、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体现。健全侵犯学生权益监督惩处机制,依法依规对侵害学生权益的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建立校内纠纷、争议解决机制,依法妥善、便捷地处理各种纠纷。建立健全安全稳定事故问责机制,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全面加强法治教育。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主动用法作为依法治校的关键,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法治培训和中心组学习法律法规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意识。将法治教育纳入学生通识教育,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全面加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把法治精神和法治教育深入贯彻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凝聚起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强大力量。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