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建设民族广播权威信息发布平台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主任赵连军
发布日期:2018-02-09

  1950年5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正式开播。从那时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语言广播便肩负起向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向世界传播中国政府和各民族人民声音的使命。这些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等民族语言广播事业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民族新闻宣传战线的排头兵、主阵地。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唯一通过数种少数民族语言传播的中央媒体,率先成立民族语言十九大翻译报道中心;在全国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之际,又结合各频率广播特色,推出了一系列专题节目。
  为系统展现民族语言广播发展历程,深入了解民族语言广播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所开展的工作,近期,记者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以下简称“民族节目中心”),对中心主任赵连军进行了专访。


赵连军(右)在采访中_副本.jpg

赵连军(右)在采访中


  记者:赵主任,您好!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民族节目中心的基本情况。
  赵连军: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语言广播的管理部门,我们中心下设西藏、新疆两个民族语言广播中心,以及新闻部、蒙古语部、朝鲜语部、网络部等多个业务部门。其中,西藏民族语言广播中心即藏语频率,在拉萨、西宁、成都设有前方编辑部。新疆民族语言广播中心包括维吾尔语频率和哈萨克语频率,在乌鲁木齐设有前方编辑部。蒙古语、朝鲜语广播分别在呼和浩特、延吉设有前方节目制作室。新闻部则主要承担重大采访报道的策划协调任务,负责统筹各频率民族语言广播的播报内容。
  2000年9月,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简称”西新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工程不仅给西部边远地区的听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也使得民族节目中心进入快速发展期,我们的西藏、新疆民族语言广播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批成立的。特别是2009年以来,民族节目中心从多个民族语言节目共用1个频率,到2016年运营独立的4个频率,不仅节目总时长增加了3倍,人才队伍也得到壮大,为推动民族节目中心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目前,民族节目中心拥有4个广播频率:藏语频率、维吾尔语频率、哈萨克语频率,以及由蒙古语、朝鲜语两种民族语言组成的“民族之声”。这些频率每天各播出18个小时,主要面向北京、内蒙古、新疆、西藏、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区,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有着良好公信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除传统广播节目外,2010年,民族节目中心还开办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汉文六种语言的中国民族广播网,并先后运营了上述六种语言的微信公众平台,关注总人数达435000人。
  长期以来,民族节目中心都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我们的190多名职工来自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回、畲、白、门巴等多个民族,大家长期在开放式的工作间办公,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就像家人一样朝夕相处,互帮互助。多年来,我们始终保持着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2014年9月,民族节目中心获得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受到表彰。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民族节目中心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民族广播媒体,是如何对外传播好中国民族声音的?
  赵连军:2013年,民族语言对外广播工程被列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项目,正式落地实施。截至目前,民族节目中心的藏、维吾尔、哈萨克三种语言的广播节目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4个国家的5座城市落地播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听众也都能收听到我们的节目。这些节目填补了我国民族语言广播“走出去”的空白,不仅给旅居海外的少数民族同胞带去了祖国发展进步的讯息,也为海外听众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打开了一个窗口。
  以往传统广播领域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几乎都是采用别国本土语言或英语进行落地广播,而非中国独特的、丰富多样的民族语言。自台里提出“差异化外宣”发展战略以来,民族节目中心也找到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那就是充分发挥各民族语言广播的独特优势,真正把中华民族的声音传播到世界各地。
  现阶段,民族节目中心一方面在探索加速中国民族广播网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民族语言广播“走出去”的主力军,使民族语言广播节目通过可视、可重复收听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申报新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项目,尝试联合全球三四十家华语广播电台的力量,搭建全球华语广播网络,向全世界人民推介、宣传中国。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相信这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项目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民族语言广播一直拥有大批各民族忠实听众。当前,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民族节目中心如何旗帜鲜明、及时准确地向少数民族听众传递好党的声音,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加油鼓劲?
  赵连军:台里对民族节目中心的要求是要“建设民族广播权威信息发布平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用3年时间重点打造了5种民族语言版《全国新闻联播》,并在今年实现了4个频率全部开播,每天同一时间播出,成为各族群众获取国内外时政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同时,为保证节目的可听性、吸引力,我们在内容制作手段上也进行了创新探索。
  党的十九大期间,民族节目中心建立了重大翻译报道指挥协调机制,加强对报道的统筹策划,增强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努力使五个民族语言广播成为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十九大的首选渠道,保证中央台民族广播的权威性和时效性。这也标志着民族广播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民族广播翻译报道工作进入新阶段。
  以10月18日十九大开幕会的新闻为例。当天官方新闻稿一出,民族节目中心便立即组织骨干力量进行翻译,确保精准翻译,快速播发。藏语广播第一时间在中国藏语广播网和藏语广播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最新消息,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广播也在当天相继播发消息,使民族地区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学习领会到十九大精神。其后,《十九大报告解读》《十九大发布会权威声音》等专栏的报道重点转向系列深度解读式报道,将各族听众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同时,民族节目中心对四名上会记者统一调度,推出了一批现场感强、质量高的独家录音报道,得到听众的广泛好评。


3、朝鲜语广播记者朴敏杰在演播室访谈十九大代表金慧琼_副本.jpg

朝鲜语广播记者朴敏杰在演播室访谈十九大代表金慧琼


  长期以来,由于各民族语言广播首播、重播时间不同,且有翻译环节,截稿时间往往较早,一些时政稿件可能无法在当天播出。在十九大报道中,民族节目中心强化了各语言节目的应急机制,要求在安全播出的前提下确保重大消息当天播出,及时、灵活地调整各频率重点节目截稿时间,组织翻译骨干加班加点编译重大新闻稿件,确保重大新闻“不过夜”,使得民族广播重大消息首发的权威性进一步增强。
  记者:为迅速在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及民族工作领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民族节目中心推出了哪些重点专题?
  赵连军:为切实增强十九大报道中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民族节目中心专门成立了民族语言十九大翻译报道中心,把控和指导各频率十九大前后重点节目。通过结合各频率自身特色,细化任务分工,“挂图作战”,有效实现了重大报道部门联动、资源共享。
  前期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们精心策划推出了150集大型采访报道《庄严的承诺——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纪实》。该专题通过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贫困少数民族群众,为践行“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庄严承诺作出的不懈努力,展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共享美好生活的崭新风貌。
  十九大期间,在《十九大时光》专栏设置有“代表风采录”“重量解读”两个主题,请十九大代表谈观点、谈变化、谈成就、谈感受、谈期望。四位上会记者采制的报道稿件都在此专栏下统发,在五个语言节目中播出。同时,各频率持续在《全国新闻联播》中推出专栏《携手迈进新时代》,通过记者到基层实地采访,展现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场景。
  除统一专题安排外,各个频率都制定了重要报道播出安排表,依据本民族语言特色及受众需求,自主策划主题报道,例如《直通十九大》《我看十九大》《十九大精神在草原/藏区/新疆》等。会后,我们的记者又跟随代表们回到家乡或工作岗位,推出专栏《十九大代表回乡记》,对他们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情况进行跟踪报道。
  为了让各族群众更好地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节目中心围绕报告中提出的四个重要概念,精心策划了四组特色鲜明的主题报道,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理解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上会记者采访来自不同民族的十九大代表,以他们的视角对报告进行解读,并请权威专家和知名学者进行点评,把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新思想、新理论、新部署传入千家万户,让各族群众听得清、记得住,入耳入心。
  记者:近年来,民族节目中心十分重视民族语言广播的融媒体发展。那么,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过程中,民族节目中心进行了哪些全媒体报道探索?有何经验?
  赵连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十九大前期报道中,我们就尝试了在报道中使用无人机和AR技术。
  十九大开幕前夕,中国民族广播网6种语言网站在首页统一使用“喜迎十九大”的主题页面,并推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专题下设“焦点图片”“最新报道”“特别关注”“全景十九大”四大板块,集中展示本年度十九大相关报道内容,全方位聚焦十九大,彰显报道声势。截至2017年10月25日,中国民族广播网共发布相关主题稿件2000余篇、图片2000多张、音频30余条,重大消息无一漏报。
  十九大期间,民族节目中心特别策划的15集融媒体节目《微观十九大》首次将新媒体互动内容融入广播节目中。首先借助中国民族广播网和各个民族语言微信公众平台,采取“微信语音精选”“朋友圈声音”“专家评网友留言”等形式,提前征集与党的十九大相关的话题。随后在节目中添加移动端听众和用户的声音,深化广播与新媒体的双向融合,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对党的十九大的关注度、参与度。截至目前,民族节目中心5个微信公众平台已发布相关消息近200条,总阅读人次超过百万,稿件平均阅读量超过5000次,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