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一种新的表述方法——观《极地》有感
发布日期:2018-02-09


唐卡_副本.png

《极地》剧照

 

 当代西藏题材的纪录片有两种内容和呈现方式,观众比较熟悉的是关于西藏当代史的表述。这种表述在社会转型的语境里,于2009年后,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标志,国家郑重地重申关于西藏当代史的“元叙事”。近期也出现了《西藏解放》《废奴》等纪录片,这是一种文献性和政论性的表述,已经成为国家共同体的根基叙事。另一种内容是对西藏地理风俗的描绘和介绍,在社会文化转型与电视业兴盛的背景下,西藏影像曾经成为非常流行的文化产品。那种天高地阔、风景绮丽的影像有很大的文化生产潜力,它既可与大众文化结合,成为商业社会中的文化消费,也可以文化的名义,对西藏进行更复杂、更具有时代精神的阐释。
  与《行走西藏》《进藏》《第三极》等同类电视纪录片相比较,纪录片《极地》显示出西藏题材影像的制作规模和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经历了某种观念混乱之后,制作者终于沉下心来。首先,它采取全球共享的“文化多样性”表述策略。接着,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讲述当代藏族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这个视角贯穿始终。但这种“文化多样性”与其说是国际通行的文化表述方案,不如说具有更丰厚的国内文化建设的背景。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国策中呈现出其价值取向,这一观念支撑使得纪录片的文化表述显得更成竹在胸,也使得影片整体上显示出几分气定神闲的雍容气度。在某种程度上,西藏的影像制作者已经放弃了国际认同的执念,而专注于自身所需要的文化建设价值。于是,关于西藏的新表述策略在这个新方向上启动了。
  《极地》的导演也是执导过“爆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所以,从这部纪录片的叙事方法中可以辨识出“舌尖体”的结构和制作流程,这是一种更市场化的制作。《舌尖上的中国》曾昭示出当下中国文化生产的一种新范式,给后来的纪录片制作以启示,那就是“消费为体,民族国家为用”。在这个借助视听手段放大、提炼的民族志记录里,食物的丰富性联系着文化的丰富性,最终点燃并呼应了观众心底油然而生的民族文化自豪。可能连主创者们自己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借中华美食植入了中华大一统的文化暗示。当中国需要在世界中重新建构自己新的文化形象时,美食成为最鲜活、最真切的“共同体”体验,里面的美食饱蘸着亲情与人伦的内涵,负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与文化。而《极地》看似内容迥异,但内里包含着的制作原则与文化生产范式与《舌尖上的中国》不谋而合。因而,观众看到了大气恢弘的开场,每集定量的几个故事,大幅跨越的地理空间,故事的采撷、信息量的控制与剪辑也仿用了“舌尖体”。而一旦影像以藏族为主体,主创者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的讲述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首先,《极地》展示了藏文化的“奇观性”。从第一集《孤寂荒原》开始,影片就铺就了一条讲述藏文化“奇观性”的道路。影像突出了人物生活的空间环境,如海拔、温度、地貌、四季变换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人物行为的文化意义系统,即各种传说、习俗、文化遗存等。文化展示的叙述原则十分清楚明确,如第二集的木锁匠制造木锁的过程本是典范的人类学电影制作法,但在此过程中,又交叉剪辑了一只小牛的自然诞生过程。这种看似“闲笔”的记录其实蕴含着人物的生活气韵,也包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影片从不同职业的人物入手,揭示人物或人群的文化观念,展示文化遗存的深度和广度,直至从这些观念中烘托出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
  有趣的是,影片的画外音叙述者用了演员杨烁的声音。这个极富个性和辨识度的声音,摆脱了常见藏族影像中的框架,甚至有意带着“现代”的魅力,个性鲜明地讲述着与被拍摄人物及其生活之间的关系,正如第二集标题:《他们这样生活》。这种视角与被拍摄者的关系是明确的,其中的文化差异既是民族差异,也是现代与传统的差异。前者包含了多元文化主义的观念,后者是现代国家的叙述。声音是多重的,语调是欣赏而喜悦的。不过,这种民族国家内部的外置视角和声音也是值得斟酌的,这种差异性视角无形中把主创推向人迹较为稀少的乡野。人类学的习惯性视角限定了主创的视野,现代西藏的城市景观在影片中很少展示。由此,也影响到影片中当代西藏文化形象的塑造。这对于西藏未来的文化建设而言,仍然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从《极地》第一集到第六集:《荒原孤寂》《他们这样生活》《高原上的较量》《高原上的传承》《高原人的智慧》《一切源于热爱》等,都是这种文化遗产型的结构安排,唯独最后一集《西藏的年轻一代》,转而聚焦藏族青年生活。从内容比例来看,西藏似乎仍旧活在其固有的形象里,仍旧贴着传统文化的标签,现代文化只是作为传统文化的对照偶露峥嵘,在视觉呈现上并没有成为西藏文化的主体。这单独列出的最后一集,在主题上确实有了变化和递进,展示了西藏的年轻一代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性。其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单元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群运送钢琴的汉族背夫,揭示当代藏族青年人善于与外界交流沟通的品质。而最后一个人物故事中,家庭旅馆的青年老板为村里旅游制作公益广告牌的故事,塑造出西藏当代青年人善于学习先进文化,适应新时代的形象,打破了标签化的西藏传统生活印象,也预示了未来西藏题材纪录片努力的新方向。
  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里,任何藏族文化叙事都不仅仅关乎藏族,藏族文化叙事至少在两种意义上联系着中国文化中的“家国叙事”。另外,因地理历史原因所造就的文化相对性,也使西藏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文化形象的恢复和展示,是作为当下过度资本化时代的逆反出现的,这也是国内数度“西藏热”的文化成因。同时,国家又赋予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以文化自觉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如此,西藏文化形象就寄托着现代中国人的多重价值追求。西藏影像方兴未艾,《极地》的播映,正是这种文化内需的体现。


图片7_副本.png

《极地》剧照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