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深化改革创新 全力促进就业——大连民族大学就业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21-1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大连民族大学是我国唯一设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从1984年筹建开始,学校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坚持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凝炼了“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应用为主、教育创新,质量立校、因材施教,团结和谐、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发展中形成以创新和实践为主要特征的多维创新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在沿海开放地区发展优质民族高等教育的创新之路。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立足民族地区发展需求


  坚持“新校新办”,学科建设立足市场需求。学校从一开始充分考虑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形成了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学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机构、研究方向和选定的科技项目,也充分考虑与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相适应。与此同时,根据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密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岗位的变化,把学生的就业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培养方案有机整合起来,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有5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这一学科专业结构与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较好地服务了经济社会建设工作。
  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强化优势专业建设。这一工作以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带头人队伍建设为保证,以示范性专业为基础。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在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综合评价中,工业设计、网络工程、新闻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排名位居全省第一位。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行政管理等6个专业排名第二。在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民族建筑数字化研究、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和民族文献信息研究等方面,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服务。
  根据就业情况分析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招生工作。以今年为例,2017年本科招生新增市场营销专业计划30个,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新增101个。学校的招生计划始终向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倾斜,每年增加的招生计划全部投放到西部和民族地区,今年市场营销专业新增招生名额,与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密不可分。
  

以改革促发展

注重多元化人才培养教育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目标”的指导方针,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实施了大学生“专业+能力+复合”的自主学业培养计划和复合专业选修、辅修专业、工作室选修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5年开始,学校每年都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市场反馈,从用人单位得到意见和建议,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坚持因材施教,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鼓励学生修读双专业和辅修专业,学生自主选择辅修相关专业。
  2009年,学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实现了学生自选专业、选课程等的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兴趣和就业情况,通过相关考试,转到另一专业学习。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学生开放多达1500门任选课程,每个专业开设的应用性课程占课程总量的1/5左右。人才类型的多样性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这也从根源上有效地化解了就业危机。
  通过各个途径给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近年来,学校免费为学生开展英语四六级备考课程,开发区图书馆定时开课的“小梅英语”在学生中极为火爆;大力引进由政府付费的普惠制培训,2016年,有近千名学生参加了普惠制职业技能培训,极大提高了学生求职择业能力;每年立项建设100项精品实验项目和50项集中性实践环节项目,各学院积极推进“工作室”学习模式,强化课程体系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技能竞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创新教育中心走到了省市、国家、国际各类赛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参赛学生凭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毕业时成了人才市场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师生把注意力汇聚到创新实践教育上,课堂理论教学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和升华。
  校企合作,打开人才培养模式新篇章。学校积极促进与大连地区各企业的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基地的成立,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有利于学校直接面对市场,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解决学生校外实习和就业提供了重要途径。
  思维开放,放眼国际,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0%,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较差、英语基础薄弱。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从2003年起,对专业课程实施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加大国际化师资的培训力度,每年选派教师出国接受培训,有近40位教师获得全英式和整合式师资资格,课程覆盖面广,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欢迎。2006年,大连民族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是民族院校中唯一一所入选学校。
  积极“走出去”,为学生搭建赴美国、波兰、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交流、学习平台,与美国阿凯迪亚大学、田纳西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合作开办“2+2”或“3+1”模式教学;与日本筑波大学、韩国公州大学、我国台湾省东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交换生学习模式。国际合作教学以及交换生项目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学习研究经验,明确就业方向,为学生在更高的平台上就业提供基础和铺垫。

  

大连民族大学2017届毕业生校园双学会_副本.jpg


以创新促提升

 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动员和就业保障工作是推动学生就业的最直接环节。大连民族大学总结经验教训,面向市场及时作出调整,形成了相对完善合理的就业推进制度。
  健全保障机制,形成就业推进合力。学校在办学中,始终将就业工作当作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投入。学校从党委书记、校长到一线专业任课教师都不遗余力利用各种途径和自身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全校上下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促就业的良好氛围。
  积极宣传、全面动员,引导学生积极就业。2005年,就业指导课程正式进入大连民族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会以讲座和网络课程两种形式,统一完成就业指导课程,提前培养就业意识。大三学年,学生将以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和直接就业作为划分依据,根据未来不同的职业规划和打算,选择不同类型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各类型的指导课紧密贴合其方向,分别由不同类型的相关教师进行授课,给予学生实际性的指导和帮助。大四伊始,学校招生就业处指导教师赴各学院召开就业动员大会和就业政策宣讲。同时,积极联系已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到学校为学弟学妹传授经验。
  回馈民族地区,鼓励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岗位就业。学校积极鼓励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回家乡就业,对于服务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正确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向“行行建功、处处立业”方面转变。近年来,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生源回生源地就业毕业生占30%以上。为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号召,一批内地毕业生也被选拔支援西藏地区工作,带动了其他毕业生服务基层、服务艰苦地区的热情。
  加强数据分析,做好生源质量和就业数据统计,推动招生、就业进程。从2013年起,每年都编制《招生生源状况分析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又编制了《2011—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报告》,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编制发布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生源质量分析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反馈体系,保持对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的持续性,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评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大力开拓、注重合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2016年下半年,辽宁省人社厅、辽宁省民委和大连民族大学签订了《三方共同促进大连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协议》后,开始研究落实联合举办校园招聘会,这也是辽宁省人社厅首次在高校单独举办招聘会。在这一协议的推动下,2016年,大连民大全年共召开3场大型校园双选会和210多场专场招聘会,有效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坚持服务宗旨,细微之处传递温情。大连民族大学每年都会为考研和参加公务员、地方招干考试的毕业生进行免费辅导。自2007年起,学校组织辅导员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天津等地为毕业生找工作投简历,成为辽宁省内第一家由学校到外地为毕业生投简历找工作的学校。学校每年都为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助学补助,用以解决学生在求学求职中的困难;近年,通过法律途径为毕业生挽回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违规收取的费用,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改进通报、考核工作,加强就业精细化管理。启动就业工作约谈和走访机制,由学校领导牵头带队,对就业工作进度不理想、效果不明显的学院进行约谈或实地走访,切实加强就业工作督查,促进就业工作的落实。
  从2001年至今,大连民族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16年超过90%,位居全国民族院校和辽宁省高校前列。今后,大连民族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坚持做好就业工作部署,以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比例,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举全校之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再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