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融”民族+“融”媒体——新华社全国两会民族题材新媒体报道略记
发布日期:2018-04-25


石榴花开_副本.jpg


  以优秀的媒体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影响受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达成政治性、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方式呈现内容;通过纸媒、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联合发力;结合好内容、手段及平台,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做好新闻报道。

    

(一)

  

  3月5日清晨,来自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的全国人大代表卓嘎一边随着大家步入人民大会堂,一边不停地在心里默念:“习近平总书记您好,我是玉麦乡的卓嘎……”想着这句自己刚学会不久的汉语,她既兴奋又忐忑:不通汉语、汉文,自己将如何履行好“全国人大代表”这一神圣职责呢?


  与此同时,人民大会堂三层藏文同声传译室内,两会民族语文翻译组成员益西拉姆手持藏文版《政府工作报告》,正在为大会藏文同声传译工作做最后的准备。尽管半年前她首次在这间传译室中担任党的十九大同声传译工作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但此时的她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乃至瑕疵……


  3月5日17时许,各省区市代表首日的分组审议会行将结束。新华社摄影部记者邢广利焦急地守候在广西代表团会场门外,等待壮族人大代表吴洁秋的出现。与邢广利一样守在甘肃团和西藏团外的还有两位新华社记者——李鑫和申宏,他们都接到了“救场补台”任务,需要对壮族、东乡族和门巴族代表进行补拍……


  同一天,新华通讯社办公大楼内,随着与两会民族语文翻译组电话沟通的深入,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的视频采访团队越发清晰地意识到:在进行两会常规新闻报道之外,还有许多更鲜活的内容可以突破常规的手法呈现。那么,翻译组愿意接受并配合这些全新的报道方式吗?一些本次全国两会“热词”经由少数民族语言说出并通过新媒体方式呈现出来,又会取得怎样的传播效果?

  

(二)

  

  涉民族类宣传作为一座“新闻富矿”,一直都是众多媒体共同关注、积极报道的内容。在56个民族代表、委员齐聚的新一届全国两会上,新闻工作者更是各显神通,努力将更多的民族好故事传递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新华社摄影部即开始着手2018年两会报道选题的策划。重大通稿选题《民族大团结,奋进新时代》之创意灵感,源自1999年发行的一套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旨在通过集中展现2018年全国两会56个民族代表的风采,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并以此选题为基础,衍生出多项内容产品。


  将中国邮票发行史上一次性发行枚数最多的邮票通过新媒体形式切入并进行集中展现,且拍摄时间、地点及拍摄对象还是56个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具体操作难度不言而喻。


  两会前一个月,选题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尽量选择基层少数民族人大代表的原则下,选择出了56个民族的代表作为拍摄对象;联系代表团团部,确定代表们的座位;落实摄影记者具体负责区域及民族,建立“救场补台”机制……就连发稿图片的边框装饰选用石榴花之类的细节,也进行了精心谋划。为此,摄影部联合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新媒体中心等部门分工协作,投入记者、编辑、制作约30人,确保圆满完成此选题报道任务。


  3月1日,随着第一批全国人大代表抵达北京,守候在机场的摄影记者正式开启了选题采访拍摄工作。工作重头集中在人代会开幕当天,记者们必须在有限时间内抓住一切时机,完成对56个民族代表的采访拍摄。在各省、区、市代表团进行分组审议时,少数民族代表的现场照片也开始陆续传回新华社,编辑对照片进行比对梳理。缺失及画面不理想的照片或以机场照为补充,或通知记者立刻跟进补拍。


  3月5日晚,所摄56个民族代表的照片全部确定,进入排版、审校程序。凌晨两点,新华社整版通稿《民族大团结,奋进新时代》按时发出。通稿图片中的代表排序,也遵循了民族大团结邮票之排序。


  通稿之外,其衍生产品的创意构想也在同步推进。由王建华、邢广利、金立旺和沈伯韩组成拍摄小组,负责完成56个民族代表的创意新闻人像拍摄工作。


  人代会开幕后的10天里,拍摄小组在完成大会其他程序的报道任务之外,还要带着巨大笨重的摄影棚专业设备,奔波于七八处代表团驻地之间。每到一个驻地,拍摄小组便在驻地会场里搭建起摄影棚,利用少数民族代表的会议休息间隙进行拍摄。完成一场拍摄,再回到新华社往往已至零时。在五六个小时之后,他们又要前往人民大会堂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三)

  

  与新华社摄影部采取集团军协同作战方式不同,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视频采访室则选择了小组作战方式对人代会幕后工作进行采访报道,形式也更为多元。


  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自成立以来,便承担着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法律法规和重大会议的民族语文翻译及大会同声传译工作。每年的全国两会及5年一次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翻译局都要组建民族语文翻译组,经历长达一个月的全封闭上会工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视频采访室将报道目光投向了这支奋战在大会幕后、略显神秘的翻译团队。并且,此次报道将不仅仅以传统的文字、图片呈现,还要以音频形式呈现。


  采访前期沟通很顺畅。在常规化新闻选题报道内容之外,经双方共同商议,最终选择了七句话进行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壮、彝七种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用少数民族语言传达两会精神、呈现时代风貌,再制作出微视频面向新媒体平台发布。这七句话是来自本次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年比一年更好”“中国创新加速度”“安不忘危,兴不忘忧”及“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作为全国两会热词、被频繁提及的“厉害了我的国”“勇做时代弄潮儿”和“早安中国”,则来自新华社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每天早上发布的问候语。


  在这七句话中,“厉害了我的国”集口语化、年轻化和时代特质,成为七种民族语言文字翻译过程中共同的最难点。例如,藏语分拉萨、安多、康巴三大方言区,藏语发音各有区别。经藏文组几位专家商议,选择了含有“赞赏、点赞、厉害”之意的ngao so bstod(拉丁文转写),来翻译汉语“厉害”一词。此句藏语即便经拉萨方言说出,另两大方言的藏族群众也能正确理解。维吾尔文组则以qaltis(拉丁文转写)这个偏中性的维吾尔词汇,传达出“很棒、很厉害”之意……在翻译组同志的努力下,七种民族文版都很好地完成了对这七句话的翻译工作。


  3月7日,当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视频采访室记者王海权、张文来到翻译组住地进行采访拍摄时,七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年轻人已等候在大厅——他们承担了本届两会的七种少数民族语言同声传译工作。


  采访录制过程中,王海权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些年轻人所持的翻译稿上,都有相关业务领导对翻译内容的确认签字。七人、49条视频分两组分别录制,耗时3个多小时;对蒙古文和彝文两位业务领导进行的采访录制,又用了1个半小时。整个前期采访工作完成得非常顺利。所拍摄的素材在视听语言及画面上呈现出的效果非常亮眼,某些方面甚至超出了采访团队的预期。


  结束采访录制回到新华社,视频采访室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后期制作。因涉及多种民族语言,制作难度大幅增加,一条2分钟的微视频往往需要近10个小时的制作过程。每制作完成一条小样,值班编辑便迅速将小样传至翻译组,再由翻译组确认视频内容及剪辑时间点的精准性。

  

(四)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网站、微博、微信及各类媒体客户端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纷纷转变思路,推出“融媒体”“媒体中央厨房”等新媒体呈现形式。新闻产品的制作与发布也越来越快捷、多元化、更贴近受众,极大地扩大了媒体影响力。2017年9月成立的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视频采访室,力求最大程度地发挥新华社在采集制作适合新媒体发布的短视频、秒拍等职能优势,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自去年起,新华社制作、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如“国家相册”系列微纪录片2017新年特别奉献——《心中的牵挂》,点击量上亿的现象级微视频产品《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时光”》,融媒体产品《十九大:读报告 话民生》《新春的牵挂》《春暖新时代》……本届全国两会报道中,《民族大团结,奋进新时代》报道亦成为一大亮点,多次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


  新华社摄影部编辑章磊坦言,新华社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从新闻角度策划、坚持内容为王、艺术形式呈现、借助现代手段,通过更契合新媒体的方式取得预期传播效果,始终是新华社新闻从业者共同的努力追求。近年来,摄影部在探索创意新闻人像的新闻摄影理念,将它集成式、大规模应用在采访拍摄中,此番全国两会56个民族代表创意新闻人像的拍摄即为一次成功尝试。“一次性拍全56个民族,拍摄内容为‘融’,纸媒+新媒体呈现方式也‘融’。‘融’民族、‘融’媒体在一篇通稿中同时实现,实践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要求。”


  基于通稿《民族大团结,奋进新时代》和56个民族代表创意新闻人像,摄影部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的《长卷:民族大团结,奋进新时代》、创意微视频《石榴花开》、微视频+音频《听!56个声音汇成一句激动人心的话》等众多衍生产品,无不传达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新时代最强音。一经推出,即刻被各大媒体转载转发,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


  而视频采访室在新华视点微博、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微视频《“一年比一年更好”用7种少数民族语怎么说》《今天我们用7种语言为祖国打CALL》《早安中国,除了汉语还能这样说》,让七位民族语言同声传译工作者分别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七种少数民族语言发声,其场景与祖国壮丽山河之画面相辉映。三部微视频自3月8日起依次推出后,立刻成为网络“爆款”。其中,《今天我们用7种语言为祖国打CALL》更是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澎湃新闻、北京电视台及众多新闻类客户端转载转播。其产生的叠加效应也让在3月16日晚发布的微视频《工作在幕后:揭秘民族语文翻译组》,在发布后一小时之内点击量突破万次。


  优秀的新闻产品让新华社客户端不再仅仅是官方发布信息的媒介手段,更成为一个有朝气、有感情、有表情的政府“代言人”。

  

(五)

  

  3月11日下午,卓嘎走上全国人大会议“代表通道”,接受媒体采访。她用藏语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来北京之前还有些担心,来了北京之后,发现大会专门为我们准备了藏文版文件及同声传译,我一点也不担心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一定会履好职、尽好责、开好会。”


  3月13日中午,完成当天同声传译工作的益西拉姆回到驻地,收到了因保密需要而被“没收”近一个月的手机。当她打开手机,立刻被铺天盖地的@惊呆了:几乎每个人都转发了新华社采访翻译组的三段微视频,并@了她。从她口中说出的拉萨方言“厉害了我的国”已成为藏族群众口中的热词,这位出身于拉萨市林周县农村的藏族姑娘也成了新一代“网红”。微信中每条藏文转发与留言,都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只有民族团结和谐才能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心声。


  3月16日深夜,56个民族代表创意新闻人像拍摄终于全部完成,邢广利长嘘了一口气。尽管参加了10多年的全国两会采访工作,本届两会采访、拍摄依然是他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人代会开幕当天采访拍摄最紧张、压力最大,而力求完善的计划及可靠的团队配合、执行能力,令他心中有底;通过为代表们进行创意新闻人像拍摄,使他得以与代表进行深度接触。事后他感慨道:“代表们都是对工作、国家、民族满怀责任,无私付出。”


  新华社3月6日通稿《民族大团结,奋进新时代》,累计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每日电讯、广州日报、新疆日报等100余家媒体采用,其中很多报纸刊发整版;转载网站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广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民族网、中华网、法制网、中工网、中国日报网等。CCTV新闻联播也就56个民族代表图片作了题为《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闻特写”。


  当然,这些报道团队也觉得有些微的遗憾。王海权表示,如果微视频《“一年比一年更好”用7种少数民族语怎么说》能提前三天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当天制作完成并推出,其社会效益与传播效益将更为巨大。王海权来自多民族聚居的甘肃武威,对翻译组的采访依然令他感叹民族文化的精彩与丰富,更加激发起了他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一步进行深入采访报道的创作热情。


  截止至3月19日,《“一年比一年更好”用7种少数民族语怎么说》微博秒拍播放量为81万次,《今天我们用7种语言为祖国打CALL》微博秒拍播放量为116万次,《工作在幕后:揭秘民族语文翻译组》微博秒拍播放量也达到了87万次。


  截止至3月25日,通稿《民族大团结,奋进新时代》在新华视点微博的浏览量突破2000万次,在新华社客户端点击量达89万次;同时,《石榴花开》的点击量也达到了80万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