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风雨过后 家园更美——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十周年之际
发布日期:2018-05-17

20180422103799915fa_副本.jpg

4月22日,汶川县映秀镇新貌        毛建军 / 摄


  地震中被困139个小时的北川医生唐雄总会对人说,在废墟里听到无数次来自共产党员的营救声时,他就下定决心“活下去,我要入党!”


  地震中向解放军战士敬礼的“敬礼娃娃”郎铮,已经成长为一名13岁的少年。10年过去,他想找到当年救他的解放军——“解放军叔叔,如今你们在哪儿?”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汶川县映秀镇,和杨云刚一家人话家常。如今,杨云刚在博爱新村饭店里忙前忙后,他说现在的生活就像总书记说的“真带劲”。

  ……


  “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摧毁不了我们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摧毁不了我们救助灾区人民的坚强决心;摧毁不了我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坚强决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特大地震灾害,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


  2011年9月30日,举全国之力的灾后重建任务正式完成,灾区人民拥有了崭新的家园。


  2013年至2017年,四川地震灾区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地震受灾严重的6个市州,2012年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49.63%,2017年提升至52.88%。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汶川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发展情况时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汶川县城岷江河畔,伫立着一块巨大的红色标牌,上面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0周年的历程证明:灾难来临时,人们最信赖的是共产党;家园重建时,人们最感激的是共产党;走进新时代时,人们最依靠的是共产党。


  今年清明节刚过,本刊记者来到了北川和汶川。


20180405103775458ta_副本.jpg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十个清明节        安源 / 摄


大爱北川    十年答卷


  10年前,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县之一。10年后的今天,我们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北川?在《北川羌族自治县“5.12”特大地震灾后十年发展报告》里,北川人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


  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9亿元,年均增长12.9%,是震前的3.81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4.51亿元,年均增长24.1%,是震前的8.6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41元,年均增长14.1%,是震前的3.7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14元,年均增长13.9%,是震前的4.17倍。成功摘取全省少数民族十强县桂冠,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等殊荣。


  震后10年,山水依旧,但北川已经告别了“木头、石头、水头”的“三头”经济,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形态。走进北川,可以触摸到这个民族自治县“绿色崛起”的强劲脉搏。10年来,北川羌城旅游区成为5A级景区;北川的中羌药材、高山蔬菜等“五大特色基地”初步建成……


  结穷亲,扶真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瞄准“四个好”目标,2万余户群众改厨、改厕、建院坝、建入户路,村村通上公路和网络,家家住上安全住房、喝上健康水、用上安全电、看上电视……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减贫19135人,66个贫困村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以下,全面达到四川省贫困县退出“一低三有”标准,顺利通过四川省验收考核。


  如今的北川,“中国羌城、大爱北川”的区域品牌形象逐渐深入人心,羌历新年、大禹祭祀、沙朗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常态化举办;以北川老县城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为代表的“三基地一窗口”成为了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力量的最佳载体;北川新县城获得全国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文明城市等30多项殊荣,禹羌文化、红色文化、感恩文化在这里精彩呈现,艰苦奋斗、勇于拼搏、苦干实干的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走进北川,处处可以看到北川人正在拥抱美好生活。


汶川岷江河谷(汶川县委宣传部提供)_副本.jpg

旧貌换新颜的汶川岷江河谷        汶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手足相亲   守望相助


  今年3月底,由北川县委书记赖俊带队的北川干部群众代表再次前往齐鲁大地,踏上了“感恩之旅”。北川人没有忘记:灾后重建,上万名山东兄弟冒着余震和泥石流的危险,辗转于北川的大山深处,这一干就是三年。


  不仅仅对山东兄弟,北川人更无比感恩党和祖国,感恩所有帮助关爱过北川的人们!感恩,已经成为北川这块土地上的文化特色,成为24万北川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


  在北川,记者采访了数位劫后余生的亲历者。从他们身上能深切地感受到:感恩已演化为一种守望相助的情怀、自强不息的品格、勇于担当的精神、不断延续的大爱。


  记者到达北川县的当天,北川县民宗局副局长朱明蓉就带领我们参观了老城地震遗址。


  “这里每一栋倒塌的建筑下,都有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沿着遗址中的柏油路行走,一路为我们讲解的朱明蓉心情沉重。


  地震中,朱明蓉失去了母亲,丈夫家有6位亲人遇难。幸运的是,丈夫当天下午就找到了女儿:“她灰头灰脸站在土坡上,看起来好孤单,找了几圈才把她找到。”


  如今大女儿今年6月将参加高考。地震后,北川开放了二胎政策,朱明蓉又生下了儿子,如今已经5岁。“10年了,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今天的新北川和我们的新生活。”朱明蓉深有感触地说。


640.webp (16).jpg

北川“敬礼娃娃”朗铮全家福


  抗震救灾中,一张躺在担架上的3岁男童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的照片感动了全国人民。照片中的主人公郎铮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敬礼娃娃”。


  “解放军叔叔,如今你们在哪儿?”眼下,13岁的郎铮特别想找到当年救他的解放军叔叔,向他们再敬一个礼。


  4月12日,记者在北川县城采访了郎铮的妈妈——北川县香泉乡党委书记吴晓红(羌族)。因为郎铮读书的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管理严格,学生周末才能回家,记者此行未能见到已经成为少年的郎铮。


  回顾10年来郎铮的成长过程,吴晓红告诉记者,地震第二天孩子被幸运地从废墟中救出后,辗转送往绵阳、陕西的医院治疗。在医治过程中,郎铮遇到黑暗、刮风下雨、震动时都会感到害怕,也不让家人提起地震的事。“地震给孩子的身体特别是心理造成了很大创伤。因为谁也不知道他被埋在地下的那24小时到底是怎么过的?我们可能理解,但绝对想像不到更体会不到他的真实感受。”吴晓红说。


  医生不仅帮郎铮治好了身体上的伤病,还帮助他进行心理康复治疗。读小学四五六年级时,郎铮学习积极向上,进取心强,酷爱运动,积极参与班干部竞选,并参加当小交警、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社会义工活动。小学升初中时,郎铮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吴晓红告诉记者,经历地震让孩子懂得了珍惜生命,爱家人、爱朋友,关爱他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当警察的爸爸主要从品格、运动方面培养郎铮阳光、坚强的气质,妈妈则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让吴晓红欣慰的是,在郎铮身上看不到一点骄傲。他自己也并没有因为“敬礼娃娃”的光环而感觉了不起。郎铮对妈妈说,自己并不希望被大家特别关注和关照。


  感恩是一种意识、一种品格,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妈妈希望郎铮好好学习,将来服务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把地震中大家对他的关爱传递和延续下去。


  在北川中羌医院,记者采访了地震中被困139个小时的羌族医生唐雄。获救后,唐雄为自己立下了两个心愿:一是入党,二是和妻子生个孩子。


  地震前唐雄想过入党,但并没有像获救后那样迫切和真实。在被困地下的日子里,当得知冒着生命威胁来救他的人大多是共产党员时,唐雄下定决心若能获救一定要入党,为大家做一点有益的事。


  当年5月18日9时,唐雄被海南救援队救出。23日,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的病床上,清醒过来的唐雄委托主治医师写下入党申请书,由绵阳市中心医院递交到绵阳市委组织部。28日,在被送往北京医治的火车上,唐雄接到了北川县委组织部的电话:“唐雄,组织上正式批准你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在和妻子一起被埋在地下的日子里,唐雄想到了很多。震前他们夫妻已做好生育准备,还没来得及实行,就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埋在了地下。地震的一瞬间,唐雄本有机会逃出,但看到仍在屋里的妻子,他奋力回身救援,结果两人一起被困。妻子先被救出后,一直呼喊着仍被困在地下的丈夫。妻子的呼唤声给了唐雄求生的希望,灾难过后,两人的心贴得更紧,爱得更深了。


  2010年3月18日,他们的女儿出生,唐雄给她取名唐南曦。南代表海南,为了感谢救出自己的海南救援队;曦代表晨曦,寓意灾难后的重生。


  唐雄说,经过地震的洗礼,心里放下了很多事。过去曾执着于升职提级,现在感觉最重要的是做好工作,把患者的病治好,同时尽可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别人给自己的爱传递下去。


  如今,唐雄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二年级。唐雄说,自己并不刻意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告诉她两点:一是将来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二是不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勇敢面对,积极乐观。


  “对不起,我曾经是一个负面典型。”采访唐雄的当天,记者见到了北川民宗局的干部陈伟。让我吃惊的是,面前的陈伟年轻精干,丝毫没有颓废的样子。地震中,他失去了母亲、妻子和女儿。2009年11月,他与同样失去丈夫和孩子的羌族妇女杨晓燕结成夫妻。最初几年,新的家庭并没有抹平他的创伤,他借酒浇愁,直到2014年8月突发脑溢血,他才猛然警醒过来。陈伟告诉记者:3年多来,他严格遵循医嘱,健康作息、滴酒不沾,身心逐渐康复。如今,他和妻子已经有了一个快8岁的孩子,一家人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地震中被困68个小时的民营企业家高飞,是微笑着从废墟中走出的幸存者。一根木方刺穿大腿把他钉在离地面3米深的地下,同时也撑住了坍塌的废墟。侄儿听到他的呼救后,把一根电线内芯抽空,插进一瓶“营养快线”,从废墟的空隙顺了下来。幸运的是,电线正好吊在了他的嘴边,他用嘴咬住,喝到了这保命的一瓶水。


  赶来救援的是高飞的朋友,他们找来了机械,想从上面拉开废墟营救。“不行,这样我肯定活不成!”高飞清楚,上面一拉一松,自己很有可能被倒塌的废墟压死。“看过《地道战》吗?从旁边开个洞把我弄出去!”高飞在下面出主意。最终,朋友按照他提出的方案把他救了出来。高飞说,救他出来的朋友有18个,后来他请大家吃饭时,称他们为“十八勇士”。


  灾后恢复重建,高飞响应政府号召发展生态农业。通过企业、乡镇、村组和困难户、茶农“3+2”联合模式,高飞为当地农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15年,他公司出品的茶叶“羌芝灵芽”荣获国际金奖,提供的脱毒马铃薯亩产达4000-6000斤。产业覆盖人口1000多人,人均收入在原来基础上增加3000元。


  高飞说,他很想把家乡的产业做起来。 “人这一生除了养家糊口,毕竟要有一份事业。”高飞对未来充满信心。


文化之魂


  北川曲山镇石椅羌寨79岁的羌族老人母广元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地震中,老人失去了两位亲人,但他表现得非常坚强:“在我们羌族人眼里,八级地震算老几?补天自有中国人!”


640.webp (17).jpg

石椅羌寨羌族文化传承人和老伴


  灾后重建,寨子里请来母广元传承羌族文化,发展生态旅游。现在,寨子每天都迎来很多游客。白天,这里有迎宾仪式、酒歌演唱;晚上有篝火晚会、烤全羊、咂酒开坛祭礼表演。旺季时,寨子一天可接待500位游客。


  母广元告诉记者,自己是拓拔氏后裔。祖母在世时,每年冬天都让他跪在神像前背诵历史。他还记得口传的诗歌这样形容祖先:“拓拔儿女多秀色,明艳照人留光泽。耳坠银铛配银环,长袖红裳肌如雪。珠串胸前值万钱,乌云脑后垂千戟。”老人说,进入新时代需要与时俱进,但口传心授的文化传承是发展之根,不能丢弃。谈起羌族文化,母广元充满激情:“如果还有一种声音来自云朵之上,那就是我们羌族的山歌,今天的羌笛声不再忧伤,口弦如山泉叮咚!”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陈列室里,羌绣作品玲琅满目,有传统的白云、羊角花图案,也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饰品、服饰。


640.webp (18).jpg

羌绣传承人陈云珍(右)和女儿


  羌绣传承人陈云珍说,她从小就跟妈妈、外婆以及周边村寨里的老人学习羌绣。2015年,她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上海学习培训,参观了很多博物馆,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刺绣作品,让陈云珍认识到只有把传统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让古老的羌绣找到市场,得到消费者认可,才能把这项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经过几年探索,2017年陈云珍正式推出了自己创新的作品,儿童帽、手镯、发夹、钱包、吊坠、扇子、香包……日常生活用品,都能和羌绣结合起来。来北川的游客量逐年递增,陈云珍的产品销量不错。


  除了自己创作,陈云珍还积极参与农村妇女培训,帮助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做羌绣创收。2012年至2017年,陈云珍培训绣娘人数达五六千人。目前,陈云珍与附近的20余位绣娘直接联系,指导她们贴近市场,增加收入,她还收了5个徒弟,传承羌绣技艺。


康养汶川   幸福家园


  “5·12”特大地震给汶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让汶川人感受到了大爱。灾难让汶川人深知生命的可贵,大爱让汶川人更加懂得健康的重要意义。 


  2010年,浴火重生的汶川,基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未来发展路径的抉择,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建设全民健康幸福汶川的宏伟目标。以“大健康”为统揽,将健康有机融入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脱贫攻坚等工作中,提出了“发展健康经济、营造健康环境、培育健康文化、倡导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五大体系,探索走出了一条“大健康”引领大发展的康养实践之路。2016 年,汶川作为全国唯一受邀县参加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并作了优秀案例介绍,引起热烈反响。


  “5·12”地震发生时,距震中仅5公里的黄泥古羌寨萝卜寨,遭受了极大的破坏。震后重建,老寨成为旅游观光之地。行走于寨中的古道,游人可以欣赏到古老羌寨的别样风情。一些村民在路边重建的房屋里开起了农家乐,还有村民摆摊售卖羌绣、珠串等手工艺品。


  离老寨不远,是新建的萝卜寨。老寨通往新寨的路上种满了樱桃,每年5月樱桃成熟时的采摘节,新寨里的农家乐游人如织,好不热闹。


  村主任王福勇在新寨里开了“羌山人家”民宿,16间客房,可接待30人住宿、100人用餐。2017年,王福勇挣了9万元,这样的收入在村里算中等水平。


  萝卜寨有250户1000多人,几乎都是羌族。2009年新寨建成后,村民开始搞旅游。开始时只有几十户参与,现在全村有100多户都开了农家乐。


  记者采访的这天,“胖哥羌家乐”来了十几位成都客人入住。店主人20岁的羌族男孩袁磊介绍,每年春夏季节的生意最好,家家的客房都会住满。


水磨乡卖豆花的羌族女孩1_副本.jpg

水磨乡卖豆花的羌族女孩


  位于汶川县寿溪河畔的水磨古镇,早在商代就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地震之后,水磨古镇重建了禅寿老街、寿西湖和羌城。镇内古今历史文化交汇、藏羌人文风情荟萃,被誉为“灾后重建第一镇”。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


  大禹农庄位于汶川县绵虒镇国家4A级景区内,四周群山环绕,与自然和谐一体,是休闲旅游的绝佳之地。除了住宿餐饮,农庄还拥有万亩高山绿色蔬菜基地、红樱桃基地、阶梯式活水冷水鱼养殖场、PIC种猪养殖基地等,是集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2009年,农庄在地震废墟上重建,2017年全部建成。秉承“用本地人、开发本地文化”的理念,农庄为70余名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2012年,大禹农庄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从2014年开始,大禹农庄每年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次以上,成为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2017年6月,大禹农庄成为汶川甜樱桃采摘节的主会场。


健康教育入校园


  在汶川,到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灾区重建,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作为汶川灾后重建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汶川县第一小学美丽的校园、宽敞的教室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援建公司董事长黄文仔说:“在我心中,汶川第一小学的第一不是排序的第一。今天,它是建筑品质的第一;明天,它将是教学质量的第一。”


  汶川第一小学不仅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健康、阳光的心理和人格。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汶川时说:汶川是我十分牵挂的地方。作词人木西心情激动,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写出了《谢谢您的牵挂》。汶川第一小学音乐老师谭海燕和谭晓燕为歌词谱曲。学校少儿合唱团首次演唱了这首代表灾区人民心声的歌曲:“敬爱的总书记,汶川谢谢您,谢谢您的牵挂。您的牵挂哟,让爱的种子在羌山上生根发芽。敬爱的总书记,汶川谢谢您,谢谢您的牵挂。您的牵挂哟,让爱的梦想在羌山上幸福开花。”


  汶川中学是较早将心理健康引入课堂的学校。学校以震后心理创伤治疗为切入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的品格。如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面对“早恋”现象。心理辅导老师认为,所谓“早恋”大多情况下只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对异性的一种朦胧的欣赏与喜欢,如果正确地加以引导,可以把这种心理变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并教会学生欣赏异性的优点,学会关爱他人,同时又避免过分和不当。学校还把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到家长、家庭和社会。


映秀生活真带劲


  今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汶川映秀镇,走进博爱新村饭店,与杨云刚一家亲切交谈,称赞映秀镇人民的生活“真带劲”。


640.webp (19).jpg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映秀镇博爱新村饭店杨云刚一家人


  两个月后,记者在博爱新村饭店见到了杨云刚。他骄傲地说,这是自己和总书记的“第二次握手”。2008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映秀镇看望受灾群众,杨云刚和他握了手。今年春节,新家园建好了,习总书记又来到家里,问生意如何?一年收入多少?杨云刚指着墙上总书记来家里的照片介绍,穿着羌族服装的是自己的儿媳妇,挽着总书记手的是自己的老婆杨先燕。总书记摸脸蛋的小女孩是自己的孙女,刚一岁多的杨艺果。


  杨云刚说,今年总书记来映秀,把一条街的生意都“带火了”。春节最忙时候,自己的饭店一天接待了1000多人。杨云刚记得,当时总书记笑着问他:“今年豆花要涨价了吧?”杨云刚笑着回答道:“不涨价!不涨价!”


  回忆地震后10年的生活,杨云刚觉得好像梦一样:“2008年地震,一瞬间房子倒了, 2009年泥石流冲垮了房子,母亲也遇难了。虽然遇到了两次灾难,但现在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子,在家门口就把生意做起来了。”


  回忆当天和总书记交谈时的情景,杨云刚对记者说:“总书记太慈祥了!一心想着让我们老百姓过好日子。地震10年后他来到我们映秀,看到老百姓住得好,生活得好,在家里就把钱挣了,他心里很高兴。我们映秀的老百姓也很挂念他。”


  在映秀镇,记者碰到公益团体“大同社工”为镇上62位75岁以上老人集体过生日,志愿者表演队为老人们表演了舞蹈、羌笛、朗诵等节目。“击鼓传花”的环节把生日庆典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接到传花的老人们纷纷上台表演节目:83岁的藏族老人贡曲唱了一首歌颂共产党的歌曲,78岁的老军人连立华唱了《打靶歌》。志愿者们集体为老人唱《生日快乐》之后,主持人组织在场的所有人一起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现场,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