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让心去远方飞翔
发布日期:2018-06-28

mmexport1527233393490_副本.jpg

mmexport1527233389461_副本.jpg


  今年3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宁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对我说:“从你身上,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


  总理的话,让我热泪盈眶。


  我从1996年辍学至今,22年间数次与“文化”擦肩而过,一直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中奋斗。我曾经以为,我的梦想遥不可及。但22年里,我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阅读。而正是阅读,让我重新靠近了文化,重新找回了自我,重新规划了人生。当今天,我以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一个写作者的身份,站在自己的新书出版发布会上的时候,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说:“没有阅读,就没有今天的我。”


  我出生在宁夏南部山区的黑眼湾,为什么要说这个地方呢?因为它四面环山,交通极其不便。小时候我很痛恨黑眼湾,无数次地想我们为什么要住在山里?我特别羡慕住在平原上的亲戚们,他们不用像我一样为了走出黑眼湾走得腿疼。


  我的外公是河南人、爷爷是陕西人,因为某种原因他们落脚在了宁夏泾源。我就成了宁夏人,而且是深山僻壤里的宁夏人。我小时候常爬到山顶呆坐着,幻想群山之外、没有山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但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上小学时读课外书,才知道河南、陕西都是比自己家乡繁华的地方。于是我就抱怨外公和爷爷,为什么要舍弃那么富庶的地方跑到这穷山沟里来,他们要是呆在河南和陕西,那我就肯定不是宁夏人了。


  其实痛恨也好,抱怨也罢,我作为宁夏人、黑眼湾人的事实已经无可改变。河南和陕西肯定是回不去了,那就只有老老实实地做宁夏人了。


  由于住在山里,我们上学要翻一座山、淌一条沟,过一座村庄。在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母亲把我送到吴忠的姨妈家上学。吴忠平原是宁夏比较富庶的地方,有“塞上鱼米之乡”美誉。我第一次来到没有山的地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二年级时,因姐姐没有伴儿,我又回到了黑眼湾,跟着姐姐翻山蹚沟去读书。比起老家的孩子,我算是见过世面的人。


  不得不再次说说我的外公,他一生有11个子女,5个男孩、6个女孩。外公是个手艺人,靠摆小吃摊养活一大家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艰难的日子,他供养5个儿子读书,其中有4个学业有成,跳出农门——知识改变了命运。


  我初次接触到课外书就是从外公家“偷”来的。外公家有很多书,但却不许我们看。为了看书,我耍了很多小心眼儿。书太多,外公也记不住哪本是哪本。只要逮住机会,我就从书架上“偷”一本,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看,在夜深人静时点着煤油灯看。那时,一天多就可以看完一本书。一本接着一本,直到把书架上的书翻完,都没有被外公发现。那时,只要是本书我就拿过来读,囫囵吞枣,不解其意,但却让自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到现在我都记得当年那些书里的一些章节。后来学地理又知道了许多地方,突然就想,有一天能去看看黑眼湾以外的地方,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小学时我读完了舅舅的文学书籍。小学毕业时以超过录取线一分的成绩考进县一中,读书的空间更加广阔。热爱文学的表叔有间书房,藏着上千册图书,但他只是藏书,从不外借。幸好,我和表叔的女儿是同班同学,可以请她帮我“偷”书。就这样,初中三年,空闲的时间里,我都是沉迷在课外书中不可自拔,对未知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


  凡事有得必有失。因过于沉迷课外书,使我严重偏科,语文和数理化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导致中考落榜。恰好那一年黑眼湾的庄稼因为天灾颗粒无收,无论复读或者上高中,我的父母亲都没有能力承担。就这样,我失学了。蜗居在黑眼湾,我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里劳作,看世界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失学这件事情给我的打击不是一般的大。因为我知道,只有考学继续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有机会和能力去看远方。而我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只能重复我的奶奶、母亲、周围的乡亲们走过的路,在土地上终老。那时每当想起这个结果,我就整夜整夜的失眠。


  就在我非常绝望的时候,迎来了移民搬迁的命运改变。


  从黑眼湾搬迁到红寺堡,不再穷困的日子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中逐渐安稳。我想读书的愿望却更加强烈。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借一本书甚至比借钱还难。偶尔,表哥给我母亲家里拿来了一摞报纸,这让我欣喜若狂,有事没事就去母亲那里拿起报纸来读。但在家人的眼里,这纯属不务正业。一个农村女人,种好地、管好娃就是最大的事情,老看报纸有什么用?我看报时的不管不顾终于让母亲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她老人家说,你要是再来我这看报纸,就不用来了。明目张胆的看是不可能了,只能和当年一样,继续“偷”着看。我抽空从母亲家里偷偷摸摸地拿几张报纸,在自己家像贼一样慌里慌张读完,再送回母亲家里。日子有点惊心动魄,但这些报纸极大地慰藉了我渴望读书的心灵。那时候,最大的渴望就是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有书,才能光明正大地读书。


  这时候我接触到了网络,有了一批大江南北的网友。在他们的网络空间,我看见了远方的模样,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网络,为我打开了一扇想象的窗。记得有一次我在QQ空间发了一句话:“如果可以,我们一起留在黑眼湾!”我的一个网友当时就拿白眼翻我:“黑眼湾有移动4G的网络吗?如果你在黑眼湾,谁会知道有个马慧娟。”


  我尝试着像网友一样,在网络空间写下几个笨拙的句子,直到有一天,我的网友们感叹:“溪风,你用笔勾勒出了西北广阔的天地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好向往。”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把我平时的生活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来关注我们的生活。


  于是,在空闲的时候,我都会拿手机随意记录一些事情,季节的变化、庄稼的收成、邻里的琐事、我的感悟等等。不知不觉,关注我的网友越来越多,而书写记录,也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


  这期间,电子书和网上阅读占据了我的主要生活,虽然没有纸质书,但读书已经便捷起来。可一个农村妇女,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手机上,不光是外人不理解,家里人更是想不通,看这么多书,写那些文章有什么用?我没办法解释这些有什么用,只是不想荒废自己,不想这辈子都走不出自己生活的地方。我曾经跟远方的网友姐姐说,等我50岁了,估计就能去看看江南。


  2014年,我写文章已经4年之久,积累了相当一部分原创的东西。这年年底,朋友鼓励我投稿,当几篇小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发表在《黄河文学》上时,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随后,我的文章被一些报刊不断刊载,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远方正在向我招手。


  我一直在想,假如没有移民搬迁、没有网络,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我。移民搬迁让我走出了大山,网络给了我坚持梦想的平台。


  2016年3月,我接到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栏目组的电话,邀请我去参加节目。当时,我吓了一跳。我就是个写字的农村妇女,去“演说家”干嘛?而且,我一直没觉得自己口才有多好,但是栏目组一直鼓励我。我对自己说,这么多年,一直向往远方,这次远方就在面前,不如去看看吧。


  我第一次坐着火车去了北京。远方的天地果然是另一种模样,站在远方的土地上感慨万千。“演说家”的舞台,有太多优秀的人。与我同台的雷殿生老师,才是真正行万里路的英雄,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他像一座山令人仰望。而我是哪里都没去过的。这样的两个人,有什么可比性。无论谁晋级,我都以能和他同台为荣。虽然我不能像雷老师那样走万里路,但可以让心去远方飞翔。(本文根据4月26日马慧娟在其新书《希望长在泥土里》首发式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