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澳门,别样的“民族工作”
发布日期:2018-09-04


少数民族学生与来澳游客大联欢_副本.jpg

少数民族学生与来澳游客大联欢


  “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滨之湾环者为澳。澳者,舶口也。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对,故谓澳门。”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这样解释作为广东香山县下辖之地“澳门”的含义。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祖国内陆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无论汤显祖、清代屈大均等在澳门留下的文章诗篇,还是近代林则徐、郑观应、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在澳门形成的革新思想,都是有力的印证。


  澳门回归祖国后,这种联系更是日益密切。近几年来,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澳门也日渐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随着澳门与内地人员、经贸、文化往来日益活跃,澳门同胞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向心力也不断加强,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不断升华,爱国爱澳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回归初期,“民族工作”“少数民族”等词汇在澳门同胞心中还比较陌生,但如今在澳门,这些词汇“曝光率”不断增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也已深入人心。民族工作与港澳工作创造性地有机结合,使得澳门同胞与内地各民族群众之间增进了沟通与了解,彼此相互学习、守望相助,为澳门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


一滴水成不了海洋——关于民族团结进步


  2005年,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于澳门成立;同年,中华青年进步协会成立。“团结”与“进步”这两个赫赫然印刻在北京长安街地标建筑——民族文化宫大门上的词汇,同时出现在澳门的社团名字当中,实非偶然。


  现就职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文化遗产厅的高级技术员卢可茵,也是中华青年进步协会的副会长。据她介绍,“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开始在澳门被人提及,到今天全面开花、深入人心,离不开她的两位老师:黄永谦和施家伦。


  澳门的社团文化极其繁荣,几乎每一位有志青年都会同时加入多个社团组织,参与社团的管理和志愿服务工作。卢可茵高中时就十分热衷社团工作。因为热爱考古学,高中毕业后卢可茵便考入吉林大学攻读考古学专业。在大学里,她依然是学校社团里的活跃分子。


  2005年,时任吉林省政协委员的黄永谦与长春市政协委员施家伦一同来到吉林大学参加活动,卢可茵作为志愿者负责澳门来宾的接待工作。当得知她也是澳门人时,黄永谦很是意外。“当时黄先生问我如何理解爱国,问我来内地一年的感受时,我一时还答不上来。那时我并没有深入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卢可茵说。


  这个场景,令黄永谦思绪万千。他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随旅行团第一次到广西的所见所闻:南宁市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像样的宽敞道路。乡村的风景确实秀丽,但山路崎岖。所到之处,人们着装十分破旧,孩子们也大多瘦弱。“想来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并不殷实!”黄永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那趟旅行,黄永谦记住了许多少数民族,也让他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民族地区依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澳门回归祖国不久,澳门年轻一代对祖国内地的文化、生活还比较陌生,这可以理解。我想只要他们亲自踏上祖国的土地,与淳朴热情的内地同胞交朋友,爱国情感就会油然而生!”黄永谦肯定地说。于是,黄永谦和施家伦商议在澳门成立一个青年社团组织,给澳门与内地青年提供一个加强联系与交流的平台。


  就这样,卢可茵与当时就读于吉林大学的其他澳门学生被黄永谦真挚的爱国情怀所感染,积极参与到协会的筹办工作中。


  筹建初期,施家伦拿出自己仅有的20多万元存款投入其中。“钱不是最大的问题,获得内地与澳门特区政府的支持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那些年,国家民委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开展对港澳地区的相关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的“民族”字头的协会终于成立,分别由黄永谦和施家伦任会长,而大学还未毕业的卢可茵凭着丰富的社团经历被聘为中华青年进步协会的理事长。


  事实上,国家民委与港澳地区的交往从澳门回归前就开始了。1994年,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首次出现了港澳特邀代表的身影。他们认真聆听中央领导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到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逐渐根植港澳代表的心中。之后,每一届的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活动,都会有港澳特邀代表参加。


  通过长期的交流,港澳地区涌现出一批真心认同并热爱民族工作的爱国人士,其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有特区政府各级官员,还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积极将各自的工作与祖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机结合,为港澳地区的民族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黄永谦和施家伦,就是其中两位贡献颇为显著的澳门人士。


  “那时,黄先生和施会长经常跟我交流工作情况,有时一通电话就要打一个多小时。黄先生还开玩笑说,等我将来事业有成了,要记得还他电话费!他对协会和年轻人都寄予了厚望。”卢可茵说。


  经过两年的酝酿策划,中华青年进步协会于2007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华青年民族学习交流营”活动。那一年,协会邀请了20名台湾少数民族大学生代表同澳门100名大学生组成团队,在澳门举行完开营仪式后,一同赴福建参加为期12天的学习交流活动。本来只是一次尝试,没想到好评如潮。直到2017年,“中华青年民族学习交流营”活动作为中华青年进步协会的品牌活动,已连续举办11届,共组织1000多名两岸暨港澳各族青年分别前往福建、天津、北京、四川、云南、台湾、贵州、湖北、广西、吉林等地。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也于2011年开始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期间举办“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来自内地6所民族大学及澳门高校的70名大学生同10名台湾少数民族大学生齐聚澳门,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学习。


  “民族工作、港澳工作、青年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整合各方资源,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国家民委港澳台办副主任兰海滨说。10多年来,因为工作的需要,黄永谦和施家伦走访过内地许多地方,其中大部分是民族地区,与各民族同胞结下了深厚情谊。施家伦说:“一滴水汇不成海洋,不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就不能说自己了解了整个中国。今后,我们协会还要多组织些活动,多创造些条件,让两地青年多来往多交流,感悟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


一邦如父母,万国此车同——关于中华文化认同


  在澳门博物馆参观时,记者在古代澳门历史展区看到《广东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自香山城南以往二十里,一岭如莲茎。逾岭而南,至澳门则为莲叶。”澳门面向茫茫大海,如果没有香山腹地的滋养,莲根何存,莲叶何在?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岭南文化;没有岭南文化,哪来澳门文化?正如清代香山籍人李珠光访澳后诗言:“一邦如父母,万国此车同。”


  正在清华大学就读公共管理博士学位的施养正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他充满感情地说:“我的父母从前都生活在福建,我小时候经常跟着长辈们回乡探亲,而且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是在内地读的,也算是半个内地人呐。”目前,他正在做“一国两制”制度在港澳地区成功实践的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当得知本届 “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以“一国两制”为主题,他便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了活动的志愿者。


  活动期间,施养正得到了一个新的称谓:青年文化交流大使。他与其他9名澳门学生共同组成本届“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的志愿者团队。一周的朝夕相处,施养正的志愿者团队与来自内地6所民族大学的青年大学生,以及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的学生结下了深厚情谊。五四青年节那天,来自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身着本民族服装同澳门本地学生齐聚旅游塔前地广场。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施养正的内心激动无比,许多师生也都流下了泪水。“有两次升旗让我想流泪,一次是澳门回归祖国时,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还有就是这一次,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施养正说。


  活动之前,施养正一直为自己的论文搜集相关统计数据。据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自澳门回归以来持续进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一国两制”和“爱国爱澳”始终稳居前三位。“这说明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上的回归,还实现了人心的回归。‘爱国爱澳’的根本就是文化认同,而这恰恰也是澳门能够正确处理好‘一国’与‘两制’关系的主要原因。”施养正说。


  毫无疑问,民族工作在澳门持续有效的开展,为澳门各界人士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伟大祖国的认同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路径。


  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学生伊力尔江,是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去年,他作为学生成员参与活动,今年他则成了活动的一名志愿者。帅气开朗的伊力尔江,能歌善舞、开朗活跃。当来自台湾和澳门的朋友们询问他有关新疆或者维吾尔族的情况时,他总会滔滔不绝,有时还会跳上一段地道的维吾尔族舞蹈。“我喜欢给大家讲我家乡的故事,当他们得知新疆距离澳门四五千公里、面积相当于5万多个澳门、且生活着47个民族时,他们都惊呆了,纷纷感叹祖国幅员辽阔、文化多样。”


  几乎每年都会作为志愿者参与“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的澳门学生林嘉俊,与伊力尔江是好朋友,不仅如此,他的微信好友中近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内地的各民族朋友。如今,他已经可以通过学生们身着的民族服装快速判断出对方的民族成分,并大致说出这个民族生活的地区。这也是他经常拿来跟澳门朋友“炫耀”的特殊本领。“通过我的少数民族朋友给我介绍他们的家乡和民族,祖国的版图逐渐在我头脑中清晰起来。少数民族文化真的太吸引我了,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他们的家乡看看。”林嘉俊坚定地说。


  为进一步加强加深内地青年同澳门青年的交流往来、互助学习,从2014年开始,国家民委与澳门特区社会文化司签署了《关于促进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与澳门高等院校加强合作的框架协议》,国家民委港澳台办与特区政府高教办签署奖助学金协议,由澳门特区政府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选派的就读硕士生提供全额奖学金。连续4年,每年都会有从内地民族院校选拔出的6名少数民族学生免费赴澳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的学生中,有些已经留在澳门工作。“这些学生是内地与澳门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同时也是内地与澳门未来发展的人才。我们鼓励学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留在澳门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当然也鼓励他们回到内地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澳门特区政府高教办的相关负责人说。


参观驻澳部队_副本.jpg

参观驻澳部队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关于改革开放发展


  2018年5月19日,一则新闻引起了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广泛关注:经中央政府批准,澳门特区将参与国家的扶贫攻坚工作,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澳黔经过十多年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已有牢固的合作基础,如今,双方正在就脱贫、教育、医疗、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准备开展系列合作。这意味着,进入新时代的澳门正在积极发挥自身所长,服务于国家发展。


  从江县所在的黔东南州是民族地区,同时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个很多内地人都可能没有去过的地方,高开贤却是这里的“常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高开贤曾多次带领团队深入走访贵州、重庆、福建、云南等省市的少数民族村寨,寻找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希望可以将其引入澳门市场。


  2015年12月,也就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不到一个月,国家民委港澳台办就曾邀请澳门的一些商会和企业负责人到“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省赤溪村以及周边的乡村调研考察,高开贤率团参加了此次活动。赤溪村是以畲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从30年前乡亲们宿不挡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纷纷离乡背井的极端贫困状况,到如今的商铺林立、游人如织,其巨变给高开贤上了脱贫攻坚的生动一课。村里的茶叶、香菇、中药材、淡水鱼等种养殖产业,也引起了他们一行人的高度关注。“民族地区的农产品绿色健康,但缺少宣传销售渠道,量上不去,就卖不上好价钱,真是太可惜了!”高开贤说。正是这次考察,使高开贤萌生了让澳门市场与内地民族地区产品对接的想法。


  事实上,自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与社会组织一直在寻求转型发展思路。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表示:“澳门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博彩业很发达。事实上,中央给予澳门的定位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萄牙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近些年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将澳门的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着力发展文创旅游产业等,目前已初见成效。”从2011年开始,在国家民委港澳台办的接洽和指导下,每年11月举办的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都有一个别具匠心的板块——“中国民族商品文化工艺展区”,来自内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企业参与其中,特色鲜明、玲琅满目的民族特色产品吸引了不少海内外商客。可以说,在澳门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给澳门的文创旅游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周期长、展期短,“要是可以有一个常设的窗口用来展销民族特色产品,再配合一些文化活动,效果一定更好!”高开贤想到了澳门中国国货公司建于65年前的一幢办公大楼,虽然位于澳门老城旅游区,但由于售卖的产品多是日用百货,且缺乏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生意很不景气。作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开贤决定将这座年久失修的大楼重新装修,成立一个“民族之家”,专门用来展销民族特色产品。


  2017年11月,一个充满现代时尚气息和中国民族传统韵味的文创产品展销基地诞生了,分设内地少数民族产品区、台湾少数民族产品区、澳门文创产品区以及葡语系国家文创产品区4个板块。在这里,你可以买到云南的普洱茶、三七粉和贵州苗族的银饰、刺绣,可以品尝到台湾的梅子酒和内蒙古的各种奶茶,还可以带两瓶葡萄牙生产的葡萄酒回家。开业以来,生意日益火爆,吸引了许多游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民族特色’赋予了国货公司第二次生命。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创产品的展销地,更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窗口。”高开贤说。


  在国家民委港澳台办的大力支持下,与新生的中国国货公司同时诞生的还有另外一个“民族”字头的协会——“澳门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协会以中国国货公司作为产销基地,同时设立民族地区“一乡一品”展示中心,为民族地区提供中小企业展销平台,同时还将陆续策划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展销+活动”的形式推介少数民族产品与文化,让它们真正融入澳门百姓的生活、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澳门是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一扇窗。这里是中西方文明长期交汇的地方,曾在中国的对外交流史上扮演过不可取代的大角色。如今,澳门也正在继续发挥自身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努力担负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说。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