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精河 在伊犁的旁边
发布日期:2018-08-15


精河_副本.jpg


  我到外地读书以后,常有人问我家乡在哪儿,我回答说精河县,大家都不知道精河在哪儿。我只好解释,精河啊,在伊犁的旁边。


  精河是边陲小镇,早年曾归伊犁统辖,后来变成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一个县。那一年,因为伊犁来的干部都回了伊犁,老师奇缺。时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姥爷是个孤儿,刚刚读了一年初中,就临危受命当上了某村小学的老师。姥爷在村里扫盲,给16-45岁的人们上课。后来,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姥爷去了中央民族大学读书,毕业后曾在县教育局、人事局任职。


  一个孤儿,成长为新中国的干部,这是我的家族史,也是精河的百年变迁史。


  精河挨着312国道,地处交通要道,在新疆南来北往都要经过这儿。我虽然跟精河的缘分浅,只待到了小学六年级,却对它怀有很深的感情。


  2016年底,我偶然去京郊办事。正在一家小店门口和朋友聊天。突然一个老太太问我:“你是新疆人么?”老太太是来北京陪女儿的。我们聊了几句,这一问非同小可,她不仅是我的精河老乡,还就来自我出生的托里镇。她的先生曾经担任镇粮站的主任,一直到退休都在托里乡。远在京城,还能见到来自故里的同乡,自然感动万分。这更让我回想起了在精河度过的岁月。



  1883年,我们克宰部落的一部分哈萨克族翻越阿拉套山,从伊犁草原来到精河生活。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哈萨克大草原也遭沙俄入侵,3000户克宰部的人就从伊犁来到了精河。


  精河是各民族聚居的小城,一度哈萨克人数较多,其中又以克烈部落的人最多。我们的亲戚,除了祖父兄弟七人,都在伊犁。我祖母每每受了气,就喜欢坐着破车回伊犁娘家。那时候精-伊-霍铁路尚未修建,果子沟高速公路大桥也没有踪影,精河去伊犁的盘山路最是凶险。每次她一走,全家人都要提心吊胆。


  克宰部西迁精河时离我出生还有100多年,却是我作为一个“少数派”命运的前定——我们的亲友多来自克烈、木仁这样的部落。聊起来,克宰部在精河极少。我难免有点孤独感。到了假期,我也往伊犁跑。精河冬季很冷,而伊犁则是“塞外江南”,冬天也暖意融融,雪落下来没一会儿就化了。我和哥哥把村庄里的马偷偷牵出来,一人一骑,就放马荒原。马儿沿着旧路,不知不觉就到了伊犁河畔。河水湍急,裹着厚厚的冰团远去。哈出的气,随着马鸣声声,莫名的有种荒凉感。


  “真不想回精河啊。”


  “那留在伊犁好了。每天都可以看日落。”


  兄妹俩的对话,如今回想,满是诗意。


  精河,像个短暂的驿站,虽然住着,老觉得随时要走。克宰部落的人不知道是不是都跟我一样心思飘忽。然而这个精河,克宰部的人却一住住了100多年。


  我爸爸家族的人,虽然迁居精河上百年,却从来不曾忘记过去的礼节。每年冬天,牧业上的事情淡下来了,伊犁的亲人都会来精河小聚。每当伊犁的长辈来了,妈妈都要出来行一个屈膝礼。那是伊犁哈萨克人的礼节——女人见到夫家的长辈要微微屈膝,以手抚膝以示尊重,而长辈要对她说祝福的话语,例如——祝你长命百岁。妈妈虽然不是伊犁人,却一丝不苟地完成着这个一百年前的礼节。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总是亲亲热热地对妈妈说:“孩子,你的心肠很好,祝你长命百岁啊。”


  这种生活里的仪式感,让我对伊犁着迷,迫不及待要去看看故地。可是,待着待着,我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精河人。



  除了我们,一样迁居精河的是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落。


  1771年,比我们略早100年,原本居住在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人决意东归。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长达数月的迁徙,他们死伤过10万人,受尽苦楚。这年6月,他们终于回到故国土地,渥巴锡受到乾隆皇帝召见和册封,族人得到朝廷妥善安置,其中一部分安居在了精河。


  令人心碎的是,由于那一年的伏尔加河久久没有冰封,北岸的土尔扈特人未能过河,只好流着泪留在了伏尔加河畔。沙俄女王一怒之下,取消了已经存在一个半世纪的土尔扈特汗国。苏联解体后,这片土地成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卡尔梅克共和国。我工作以后,认识了一位来自巴音郭楞的同事。他关心留在河另一岸的同胞,曾经前往卡尔梅克探访。


  土尔扈特经历了悲壮的迁徙,被载入史册。精河,成为土尔扈特人新的归宿。十世班禅大师来过精河以后,信教的牧民大为感怀,在大师饮水休息之地,建起了敖包。离县城8公里的这处敖包,还带着另一层含意——纪念土尔扈特的东归。并且,不仅仅是蒙古族敬畏这处敖包,当年我的外祖父送别亲友,汽车开了一路,开到这处敖包,大家都要停下来唱歌送别。如今回想起来,只觉得敖包已经成为精河人的一处精神归宿。


  我小时候的好朋友都来自吐尔扈特部落。与我年纪相仿的那个叫云。云的祖父祖母都是中学里退休的教师,和我们一样,住在学校的大院儿里。他们早年曾是草原游牧学校的老师,后来实行定居,游牧学校取消了,这些老师跟着下山,来到托里乡——我幼年生活的小镇。镇子里有中学,他们就成了中学的老师。爷爷奶奶和所有我熟知的蒙古人一样语言天赋惊人,少年时代并没有学过汉语的他们早已学会了一口流利汉语。此外,因为长期与哈萨克人杂居,他们还会讲流利的哈萨克语。


  那时候,我父母尚年轻,一到周末就打扮起来去参加婚礼。我留在家里,就跟着云去吃奶奶做的羊肉那仁。羊肉那仁是一种草原美食,做法简单,将羊头清煮后,在肉汤里煮熟面条,在面条和羊肉上搭配洋葱等易于消化的蔬菜,装盘即可食用。有一天,我正溜过去吃那仁,云的爷爷呵呵一笑:“你的父母又去参加婚礼了么?‘不饱食莫要参加婚礼,带孩童别想玩得痛快’,他们又把你扔下了啊。”我听了也不禁一笑。爷爷说的正是哈萨克人的一句俗语。婚礼常常忙着看热闹就吃不痛快,所以要在家里吃好再去;带了孩子就不能痛痛快快跳舞取乐,所以孩子都会被扔在家里。爷爷不仅熟悉哈萨克语,对哈萨克人生活中的典故也很了解。如此,我在云家里混得如鱼得水,常常待到天擦黑才回家去。


  我和云的友情萌芽于孩童时期,已经忘记了最初是怎么样相识的。从记事起,我们俩就在托里乡的教工小院儿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即使是以后聚少离多,友情也没有中断。


  2013年,我在北京上大学时,云和妈妈带着爷爷奶奶来旅游。爷爷奶奶已经是七旬老人,一再地要去牛街吃饭。我虽然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坚持,也很担心他们的身体,但还是带着他们去了。到了牛街,找了一家清真小馆坐定,他们才说:“担心北京没有清真餐厅,都不能请你吃饭了,还好我们听说牛街有!”老人没来过北京,自然不知道北京的清真餐厅已经遍地开花,吃饭早已不用犯愁,以为只有在牛街才能找到清真餐馆。谁知,刚吃完饭,老人坚持付了钱,还拿出100元钱塞给我。推辞不过,我只好郑重地把钱收下,像收下了老人的爱。爷爷奶奶已经老了,最大的心愿是看一看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再看看雍和宫。我陪着他们都一一走过,又将他们送到机场。


  历史是粗粝的砂石,生活是沙里淘金。1883年的克宰部和1771年的土尔扈特部何曾想过,他们的后人会在精河这个边陲小镇相逢呢?


托乎拉苏草原_副本.jpg

托乎拉苏草原



  我们搬到精河后,一直住在一幢五层小楼里,一住几年。这个单元的10户人,居然包括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汉等各民族。我妈妈天生内向,居然也和他们相处得亲亲密密。


  四楼的阿姨是个孀居的维吾尔族。她闲来无事,就在我们楼下的平房开了一家“玫瑰花快餐厅”,空地上被她种满了玫瑰,一到花季,就花团锦簇。她在餐厅前搭了个架子,植物的蔓藤缠缠绵绵绕上去,就是一处荫凉。她仿照维吾尔人收拾院落的习惯,放了一张床在荫凉下,床前摆好了桌子。白天,来往客人坐在木床上吃着阿姨做的拉条子,到晚上我们院子里的人都跑到木床上乘凉。有一回,我和妈妈回来迟了,就在木床旁边的沙发上纳凉。聊着聊着,忽听传来一阵鼾声。我和妈妈小心地凑过去,竟然是父亲从酒桌上回来,在木床上半倚着睡着了。一家三口在这里骤然重逢,令人哑然失笑。不只是我们喜欢凑在这儿,为图这点荫凉,楼里的邻居隔三差五地都在这儿纳凉。


  我结婚的时候,本来计划在家里连着三天宴请宾客。楼房本就空间狭小,客人太多自然不便。母亲竟然异想天开,要在院子里支起一个哈萨克毡房。我问她哪儿还有毡房,她说县里的畜牧局有几顶毡房,可以借来用一用。我一听,立刻倾倒。


  此时,四楼的阿姨也端着礼物上门了。维吾尔人最重礼节,她听说我的婚期快到了,就坐不住了。她进了门,先责怪母亲:“孩子要结婚,你连一句话都没说。要不是我听说,我连来问问婚礼的状况都来不及了。别人看了,还以为我们邻居不和睦呢!”她说的有理有据,母亲立刻落了下风,只好连连抱歉。阿姨这才把礼物拿出来——亲手包的薄皮包子。母亲把餐桌一摆,倒了奶茶招待客人。这么一聊,却聊出了我们家里坐不下客人,决定架起毡房的事儿。她立刻说起自己除了如今住的402,还在一楼买了套房子,刚装修好,可以借给我们用。这一下,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办婚礼,家里需要大量的餐具。妈妈虽然囤了一橱窗一橱窗餐具,也还是不太够用。阿姨就打开家里的碗柜,堆叠如小山般的餐具列得整整齐齐,足可以招待几十个客人,她全部拿出来招待了我们的客人。我离家的那天,在小院里哭嫁送别。与亲人一一拥抱告别,泪眼朦胧间,看到阿姨。她过来紧紧抱着我,说了句:“我白净的宝贝姑娘!”那是维吾尔语里母亲常常用来呼唤女儿的爱称。


  如今,远在北京遥想精河,那里实在是一个宝地。而最让我珍惜和怀念的,是那些身边的人们。他们,都是和我饮用一河之水的亲人啊!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