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每片绿洲都不是沙海里的孤岛——新疆南疆四地州纪行之和田地区
发布日期:2018-10-09

库尔班·托乎提罕和子女_副本.jpg

和田地区于田县库尔班·吐鲁木大叔的后人


  这是南疆最美的季节。7月盛夏,阳光普照,天山以南,麦子熟了,瓜果飘香,我们踏上了为期半月的“三区三州”之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主题采访的行程。新疆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之一,南疆地区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平常大家都说“不到南疆不知新疆之大”,对于本刊记者而言,则是“走进南疆方知脱贫攻坚之难”。某种程度说,南疆脱贫攻坚战,犹如一场超级“环塔克拉玛干拉力赛”,无时无刻不考验着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


  我们采访的首站——和田地区,下辖1市7县,除民丰县以外均是深度贫困县市,截止2017年底,全地区尚有未脱贫人口达14.9万户6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0.69%。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边缘前行,每一片绿色都是希望,每一块绿洲都有奇迹。立足“六个一批”和“三个加大力度”,和田的脱贫攻坚举措为绿洲补给了充足养分,精准扶贫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深度融合,正如丰收的石榴一般火红。今年8月1日,G3012墨玉至和田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田有了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以此为标志,高速公路已覆盖新疆所有地州市。正如和田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艾则孜·木沙所言,我们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正在努力把和谐、稳定、安宁、幸福的新和田建设得更加美好。


QQ图片20180725114410_副本.jpg

于田县的玫瑰采摘收购现场


沙漠玫瑰  香飘绿洲


  如同一部公路电影,我们行驶在沙漠公路,目之所及,偶尔能看到几匹单峰骆驼,与我们一样也在沙海中寻找绿色。沿途,在风沙中的餐馆歇歇脚,你会先喝到一碗带着玫瑰清香的药茶。


  眼下的和田玉龙喀什河边早就见不到昔日挖掘机采玉的壮观场面,挖玉人已经在玫瑰中嗅到了脱贫致富的芳香。走上315国道,我们开始寻找玫瑰的旅途,目的地是距和田市180公里的于田县,22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和田小叶玫瑰的故乡。


  于田县东部45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站在高处俯视四周,沙漠中有一片玫瑰花海。这里是奥依托格拉克乡的玫瑰种植基地。


  从5月开始,6800亩玫瑰就进入了花期,玫瑰基地的边缘是由33万株青杨和10万株沙枣、红柳连起来的三层防风林带。


  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春天,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在奥依托格拉克乡种植玫瑰。于田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亩,水资源极度匮乏,为了遵守不与老百姓争地争水的承诺,公司在沙漠边缘选址打下第一口井,种下第一株玫瑰。“我们在沙漠中打了12口井,最深的一口打了200米,滴灌带的管子足足有2500米长。”全国人大代表、公司党支部副书记阿迪力·阿不都热扎克见证了沙漠变花海的全过程。


  玫瑰花种植要到第五年才是开花期。去年,6800亩玫瑰终于迎来大丰收。在采摘高峰期,每天有近2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前来帮工。


  玫瑰花期长,给奥依托格拉克乡、阿热勒乡等周边乡镇的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从今年4月末到5月中旬是玫瑰的第一次花期,高峰时一天有1200位老乡来我们基地打零工,采摘费是3元/公斤,每人平均每天能挣150元钱,手快的采摘工一天能挣300元钱。15天的采摘期里,老乡们平均能赚到2200多元。”阿迪力·阿不都热扎克说。


  虽然7月已进入玫瑰花期尾声,但女工们还是在清晨就来到基地,采摘带着露水的玫瑰。鲜花当天过秤,现场结算工钱,采花女工的手都被花瓣染得鲜红。


  奥依托格拉克乡亚尔买里村的22户村民从今年4月开始就在玫瑰基地采摘,旺季每人能挣4000元。3个贫困村民作为厂里的长期管地工,每月也有2700元的固定收入。驻村第一书记寇献民对记者说;“咱们农民缺技术,就地就业是最短平快的脱贫渠道,马上能有收入。这种脱贫方式看得见,实实在在。”


  其实,于田人种植玫瑰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古代波斯的大马士革玫瑰随着丝绸之路的商旅进入中国,有经商头脑的于阗人通过改良培育,种植出闻名于世的于阗玫瑰。如今,瑰觅公司走进“玫瑰之乡”阿热勒乡,收购周边农户家种植的玫瑰花,通过“产业+扶贫”,让已经绽放千年的于阗玫瑰,又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脱贫实惠。


  当地因地制宜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产学研机构+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今年自治区国资委等10家单位投资4100多万元,在于田县实施了183个产业扶贫项目。其中一项,就是于田县政府与瑰觅公司签订的玫瑰花托底收购合作协议。“鲜花保底收购价是20元/公斤,干花蕾保底收购价是170元/公斤。整个夏天我们都在忙着收购农户交来的玫瑰花。”阿迪力·阿不都热扎克说。


  晌午时分,村民艾依西汗·买图孙骑着电瓶车,装载着采摘了一上午的玫瑰,来到也台克孜勒村玫瑰合作社,排队、分装、称秤、记账。瑰觅公司为村里配置的烘干机在一旁轰隆作响,院子里弥漫着玫瑰的甜香,合作社热闹得像周末的巴扎。


  “企业为我们保底,我们也遵守承诺,玫瑰只交给他们一家。今年1亩地玫瑰的价格比小麦要高出好几千元。”艾依西汗高兴地算着今天的收入。“目前村里90%以上的村民都与瑰觅公司签定协议,农村土地清理再分配保障了全村227个贫困户都能参与到玫瑰花相关产业。”村支书麦提库尔班说。


  “订单式”的收购,让乡村里的花农们逐渐有了契约精神。阿热勒乡的七仙女合作社通过与公司2年的合作,建立了信心,把40多吨鲜花都交给公司收购。今年夏季,公司预计从阿热勒乡收购共计175吨鲜花和30吨干花蕾。


玫瑰丰收 花农笑了_副本.jpg

于田县花农喜获玫瑰丰收


  鲜花入酱,干花泡茶、入药……于田人对玫瑰的传统使用并不陌生。如今,瑰觅公司招收周边乡镇的90后年轻人走进车间,由汉族师傅带着在流水线上制作玫瑰产品深加工。玫瑰精油、纯露、面膜、香水,品种越来越多,这些产品通过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转移就业扶持一批、发展产业扶持一批,是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着力推进“七个一批”的重点方面。历史悠久的于田玫瑰,不仅打造着新疆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同时还解决了当地贫困户的就业和脱贫问题。


村庄里的“私人定制”


  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拉依喀村的核桃树下,努尔麦麦提·吐拉买提把他的乡村“宝马”——一辆新买的电瓶车擦得锃亮。“三夏”时节,核桃树下套种的小麦熟了,努尔麦麦提忙着帮村里的乡亲去乡里跑运输,一点也不担心家里的生计。“家里有了新项目,我跑运输,心里嘛,不着急。”努尔麦麦提笑着说。2016年,本刊记者曾经来到这个乡驻村采访数天,在《南疆十二村记》里写下了关于该乡4个村庄的故事。如今两年过去了,这些村庄又有了哪些新变化?


  新疆全区共有2134个深度贫困村,今年自治区选拔了1289名干部担任这些村的第一书记,增强扶贫“造血”能力。在皮山县,“访惠聚”工作队为贫困户定制了扶贫生产项目。努尔麦麦提口中的新项目,就是全县正在推广的扶贫驴。据驻拉依喀村的自治区民委“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阿不来提·艾山介绍,目前已为村里154户贫困户配发了扶贫驴。


  努尔麦麦提的妻子布阿提凯·阿布拉作主,把扶贫驴领回了家,夫妻俩一商量,又通过小额贷款5万元添了3头驴。虽然庭院只有2亩地,但也合理规划出了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三区分离,独立卫生。养驴是个技术活,刚买来的小母驴,瘦小不说,腿还有毛病,夫妻俩便带着它去兽医站治病。养大以后,母驴怀孕,生了驴崽挣了6000元。驴奶送到合作社,每月有1000元收入。努尔麦麦提一家2017年底开始养驴,大半年的时间已经挣了1万元。


179A6799_副本.jpg

皮山县村民和养殖的“扶贫驴”


  目前,拉依喀村正在计划建立一个养驴场。“贫困户把驴交给合作社托管,妇女能再出去打一份工,又多了一笔收入。” 阿不来提·艾山说。


  自2014年自治区民委在科克铁热克乡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以来,通过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资200万元,为村里的贫困户发展养鸽子项目。47岁的阿不力孜·米买提从小有养鸽子的爱好,面积不大的鸽舍整洁干净,庭院中盛开着月季花。鸽子一年繁殖10次,不到半年时间阿不力孜卖鸽子已经挣了4000元。虽然今年鸽子价钱有些波动,但他相信行情会好起来,“鸽子飞出去,还飞回来。这是项目资金给我的,我不能丢。”


  “一户一方案,这是我们‘访惠聚人’的承诺。”据阿不来提·艾山介绍,皮山县为每一个贫困户定制了“优果”“强畜”等脱贫方案。发展特色产业,技能是关键,自治区民委请来农科院的专家,为贫困户辅导种植、养殖等技能。


  今年,和田地区进一步拓宽特色产业发展渠道,对核桃、红枣、葡萄等均有明确的增产目标。在“强畜”方面,皮山县计划建立1.6万头规模种驴场,墨玉县、于田县共建两个10万只规模种羊场,墨玉县、洛浦县、和田县、策勒县共建5个规模种鸽场,为养殖100万只多胎肉羊、6万头驴、350万羽鸽子、1000万只和田黑鸡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场所。


  与父辈们不一样,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看外面的世界。布阿西·阿不都克里木支持女儿外出务工。去年10月,乡里组织年轻富余劳动力去青岛一家汽车电路厂务工,布阿西20岁的大女儿布维艾吉尔报了名。


  今年5月中旬,工厂放假,布维艾吉尔带着19700元工资回家探亲。工厂按件计数,鼓励多劳多得,布维艾吉尔是同去的打工者中拿到工资最高的工人。阿不来提说,“像布维艾吉尔这样勤奋,年底挣到3万元不成问题。” 一人务工,全家脱贫。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在用行动带着家庭走出贫困。


  在乡亲们的眼里,小姑娘布维艾吉尔这次回来长大了也漂亮了,“看起来就像城市的女孩”。最明显的是,布维艾吉能用比较流利的普通话参加村两委组织的宣讲活动,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感谢,同时鼓励村里的年轻人参加外出务工,开阔眼界。她的母亲告诉我们,女儿以后想在内地创业。


  从今年开始,和田地区将利用3年时间实现10.2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2018年将稳定就业3万人,灵活就业及季节性劳务就业2.14万人。如今,“走出一个人,挣回一笔钱;学会一门技术,致富一家人”已成了和田人的共识,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收入有了,底气足了,老百姓靠自己就能脱贫了。”阿不来提说。


石榴树下一家亲


  库尔班·吐鲁木大叔家门口的石榴树开花了,有的已结出了小果实——这里是于田县先拜巴扎镇良种场村,也是库尔班大叔的家乡。60年前,库尔班大叔就是从这里出发,骑着毛驴上北京的。


  今年是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吐鲁木60周年,也是库尔班·吐鲁木后人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在我们到达库尔班家的前一周,6月28日,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前举行了纪念活动,驻村第一书记韩玉宝带领先拜巴扎镇良种场村“访惠聚”工作队员和全村党员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


  在库尔班家中,库尔班·吐鲁木的女儿托乎提汗·库尔班老人笑眯眯地谈起了和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结亲后,两家人成为一家人,越走越亲的“家事”。


  在托乎提汗老人的记忆中,2016年是个暖冬。11月初,托乎提汗没想到距离上次在乌鲁木齐结亲见面不到一个月,陈全国书记又不远千里来到自己的家,看望她和家人。亲人见面格外高兴,托乎提汗拉着陈全国的手走进自家的小院。小院门口是一张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大叔的大照片。陈全国参观了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后提议:“我们在这儿照一张全家福吧。”


  2017年,亲戚越走越亲。库尔班大叔的曾孙女茹克亚木和热依汗古丽应邀在北京参加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交流活动。在乌鲁木齐转机期间,姐妹俩看望了她们的陈全国爷爷。陈全国嘱咐两姐妹要把这次在北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好好地讲给奶奶听,讲给村里人和同事们、同学们听,让大家一起共享幸福和快乐,共同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今年南疆的春节格外热闹,许多自治区干部职工都来到结对亲戚家中一起过年。大年三十这天,自治区民委结亲干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员乘坐“民族团结一家亲”号列车来到皮山县,到阿木特勒克村的结对亲戚米吉提·达吾提大叔家过年。听说由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俄罗斯、满7个民族组成的结亲干部亲友团要来家里,米吉提全家一大早就准备好了羊肉等食材。大家坐在炕上,一边看着央视春晚,一边包着“民族团结饺”,你一言我一句地聊过去的收获、新年的愿望……


  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以来,和田地区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促进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目前,全地区7.57万各族干部职工结对认亲17.44万户,同时积极发动部队官兵、民营企业、兵团与地方以及京津皖援疆省市干部与和田各族群众结亲,各类结亲人员达8.04万人。亲戚走访累计达547.03万人次,开展各类活动107.39万场次,累计捐款5004.34万元,为群众办实事95.12万件,惠及各族群众219.11万户。


  皮山县木奎拉镇达里格村农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在农一师阿拉尔市13团11连务工时与职工尤良英结为亲戚,二人以姐弟相称。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回乡后,尤良英和丈夫带着5万元帮扶资金来到“弟弟”家,还帮他一起嫁接枣树。现在,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每年都带领一批家乡朋友到13团拾棉花,帮助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走出去”,和田地区在全疆率先实施全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程,夯实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工程聚焦农牧民群众、干部职工、个体工商户、教师队伍学生等群体,在全地区45岁以下干部职工和各族群众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先后投入3200万元免费发放90余万本《农牧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手册》,同时开办农民夜校。亲人常来常往,亲戚越走越亲,一年多来,不少干部都发现亲戚的普通话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茹克亚木的父亲刚从乌鲁木齐学习语言课程结业回来,他说:“学语言,就是多说多练,我要把更多像库尔班一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告别时,站在那株石榴树下,托乎提汗老人亲昵地摸摸了记者的脸颊,亲热地说:“姑娘, 9月再来做客,秋天到了,我们家门口的石榴就红了。”


最甜蜜的援疆硕果


  “京和号”“皖和号”“津和号”,这些旅游专列有一个目共同的地——和田。今年以来,乘坐援疆旅游专列,共赴大美和田,已是很多内地游客夏日旅行的不二选择。开展对口支援和田以来,北京、天津、安徽全方位发力,把脱贫攻坚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6、2017年连续两年,北京市安排25亿元援助资金,重点支持和田精准扶贫、就业产业、教育医疗、干部人才、安居住房、交往交流、基层维稳和组织建设等领域。2017年就启动118个脱贫攻坚项目,助推2.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最受和田老百姓欢迎的,还是北京来的“好医生”。2017年北京市探索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17家三甲医院派出57名援疆医生对口帮扶,涉及神经外科等15个科室,填补了50多项和田地区或对口支援医院手术和技术的空白,指导参与完成手术上万例,有力推进了卫生援疆工作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2013年启动的支援和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项目,连续5年投入援疆资金529万元,符合条件的55名患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分批赴北京安贞医院完成了诊治。


  医疗人才的“组团式”援疆,被称为“最接地气的援疆工程”和“增进团结的民心工程”。北京市卫计委和田援疆干部王荣杰说:“和田老百姓把我们当亲人,我们必须用首善标准来对待每一位患者,不希望看到老百姓因病致贫、返贫。因为只有全民的健康,才有全民的小康。”


  援疆医生的到来,为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医生贾馨兰打开了职业生涯中的另一扇窗。“这几年我们医院在基础设施建设、内部管理、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援疆专家的帮助下,我的医疗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援疆专家们既是老师也是桥梁,不断把我们引向医疗技术领域的前沿。”


  助力脱贫攻坚,援疆工作持续接力。7月15日,国务院扶贫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在喀什召开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暨对口帮扶工作会议,10个援疆省市与受援地州签订帮扶协议。在不远的未来,还有更多的“好医生”会来到和田,来到南疆,把爱延续下去。


  采访途中,同行的买买提沙力记者介绍说,车载广播正在播放的是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道的纪实文学作品《梁家河》。这不禁让我产生联想,脱贫攻坚正当时的和田乡村不也正是一个个南疆“梁家河”吗!听着广播,穿越沙漠,我们继续奔向下一个绿洲……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