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在高原与大漠之间——新疆南疆四地州纪行之喀什地区
发布日期:2018-10-09

喀什市阿瓦提乡的村民_副本.jpg

疏附县阿瓦提乡去赶“巴扎”的妇女


  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喀什地区下辖1市11县,除泽普县以外,其余均为深度贫困县(市),占全疆22个深度贫困县的一半。2017年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2018年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暨对口帮扶工作会议,相继在此召开。疏附、伽师、莎车、叶城、塔什库尔干……这些曾在《佛国记》中闪耀的西域坐标,令无数中外人等魂牵梦绕的丝路明珠,如今正直面脱贫攻坚最后的“硬战”。


  喀什地区,祖国的西北角,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因丝绸之路而声名远播。不到喀什,不算真正到过新疆。“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当今的喀什已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前沿,同时也是另一场世界瞩目的“战役”——脱贫攻坚的焦点所在。作为典型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喀什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451.2 万人口中维吾尔族占 92.2%,汉族占 6.3%,其他少数民族占 1.5%。


  这几年来,喀什地区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等活动,结亲连心,精准扶贫。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整村改善基础条件为主攻方向,以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为重点。2014年以来,全地区累计减贫15.57万户、65.21万人,506个贫困村整村退出。《喀什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有效解决区域性深度贫困问题。到2020年,喀什12个县市将全部脱贫摘帽,1541个贫困村全部如期退出,30.6万户、125.63万人稳定脱贫。


  贫穷,不应是这片美丽地方的宿命。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是各族群众的共同期盼。脱贫闯关路,攻克难中难,阳光照耀下的喀什,必将踏平坎坷成大道,新丝路上再出发。


寻路喀什


  7月18日一大早,记者从喀什市驱车踏上全长1224公里的喀喇昆仑公路。通过盖孜边境检查站后,绕着高耸的慕士塔格峰进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境内。前往塔县的旅程,如同经历一次“转山”。2016年喀喇昆仑公路国内段改建完工,前往塔县的道路平坦了许多,但一路上我们仍能看到遭遇过塌方、泥石流的痕迹,同时也看到矗立在公路边的硕大红色标语牌——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到达县城已临近傍晚,海拔3100米,夜晚10点半帕米尔高原的天空才送走了晚霞。


  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塔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生活着塔吉克、维吾尔、柯尔克孜、汉等14个民族,辖12个乡镇(场),截至2017年底尚有2384户9450人未脱贫。


  走进一高原乡村,我们感受到海拔不断抬升,空气逐渐稀薄,也越发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坚定的脱贫信念。


  塔什库尔干意为“石头城”,贫困似乎也如顽石一般,长久地围困着这片土地。马尔洋乡的皮勒村,因2011年央视“边疆行”报道的《皮勒村孩子们的求学路》而被人所知。乡长带队,老师护送,孩子们或是溜索过桥,或是侧身在断崖上行走,一路充满艰险。


  2013年,从乡政府到皮勒村建成51公里的四级公路,一年后皮勒村大桥贯通,彻底打通与外界的联系,砂石路也变成柏油路,孩子们的上学路充满了欢笑。


  道路联通起帕米尔的各个村落,塔县也成了一个大通道。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跨国公路,喀喇昆仑公路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巴友谊公路。它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经过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最终达到巴基斯坦的塔科特。中巴友谊路、慕士塔格山路、乔格里路、帕米尔路……塔县县城街道的命名无不展现着其独特的地理特征。7月,帕米尔高原迎来旅游旺季,县城里的重庆火锅店生意火爆了,宾馆的住宿也随行就市,标间飙到了一晚700元。游客来到塔县,为这座边境小县城带来更多活力和生气。女游客对巴基斯坦商人开的玉石店很感兴趣,纷纷在这里购买首饰,这些店都可以使用手机支付货款。


  近年来,喀什地区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为各族群众修起了一条条柏油路、水泥路,成为连接乡村之间的“血管”。致富路、希望路,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基础支撑。


  喀什市阿瓦提乡其格勒克村以前的路都是土路,风沙天气能见度极低,现在土路全部变成沥青路、水泥路。道路畅通了,村子变得更漂亮了。今年,全市各乡镇公路通达率为100%,149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柏油路,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8年,喀什市“访惠聚”惠民项目总投资467万元,新修公路里程达12.4公里。仅上半年,全市就完成共计54.2公里的贫困村及村内道路硬化建设项目。


家园很美


  塔县马尔洋乡皮勒村的夜晚,第一次被路灯照亮了。


  作为“解剖麻雀”式扶贫的样本,县领导带队在皮勒村蹲点18天,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帮助皮勒村补齐“三通七有”的短板,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没过几天,村里的路灯就亮了,群众喝上了自来水,47户人家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家里第一次通了电灯。村里的丰收广场搭起百姓大舞台,塔吉克族乡亲自发成立了演出队,每周都有爱国感恩的节目演出。


  扶贫工作队为村民进行庭院规划和改造,改变落后的“三块石头一口锅”的简陋生活条件,建起了厕所和垃圾池,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如今,全县在12个乡镇推广“皮勒村模式”,由“主要领导+下沉干部+乡村各级干部+护边员”组成庭院整治突击队,集中力量帮助群众平整庭院,实施“三改三新”活动。今年4月以来,1651名下沉干部深入乡村,让扶贫政策抵达“最后一公里”,温暖最远一家人。


  夏季的塔什库尔干河,静静地流淌。阳光下的石头城,向游客们无声地讲述着数千年的历史。塔县正在打造“一城三线七十二景点”的旅游主题,相继开辟边境游、乡村游、温泉游、登山游、冰雪游、体验游等旅游品牌。塔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扎帕尔·阿塔告诉记者,旅游是县里的一块“金字招牌”,未来还将围绕帕米尔金草滩打造景点,做好生态旅游这篇文章,致富一方百姓。千年石头城下的阿拉尔金草滩国家湿地公园,流水潺潺,绿意葱茏。正在这里散步的护林员一家三口,丈夫棱角分明的面庞,孩子天真的笑容,母亲矜持的羞涩,与湿地构成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


  近年来,喀什地区坚持整村推进,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加大政策兜底力度。疏附县阿瓦提乡亚郎村的贫困户麦皮斯罕·提丽力瓦力迪一家通过驻村干部的帮扶,重新改造了过去闲置的庭院,种上桃树、无花果,接通了水和电,每月有一定的劳务收入和低保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如今他们一家人正积极准备务工,自食其力,争取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


  走进喀什老城,仿佛是走进了一千零一夜里的迷宫。去年3月开业的“古丽的家”民族家访点就在古城景区的阿热亚路上,集民族特色餐饮、歌舞表演、民俗体验及手工艺品销售等为一体,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2017年,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着力打造阿热亚路旅游商品一条街。全长600米的街上,旅游商品户已有70多家,10来名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在“古丽的家”中从事餐饮、歌舞表演、工艺品销售等工作,每年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今年,古城景区又新增15条特色旅游街巷、6户民俗家访家庭,越来越多的居民搭上了旅游脱贫的“致富快车”。


  2010年,喀什老城改造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喀什古城景区正式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如今,景区内商铺增至2437户,实现直接就业7311人,间接就业42866人。


夏日丰收


  乡村小路交通很是“繁忙”,汽车、电瓶车还有“马的”来来往往。只听远处传来哒哒的马蹄声,一辆“马的”停在了喀什市阿瓦提乡的油桃采摘园门口,游客们到这里体验当农民的乐趣。果园门外,老汉也在路边支个凉棚,用油桃“诱惑”着南来北往的行人。正好,阿瓦提乡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就在马路对面。


  240亩的油桃采摘园亩产910公斤,每亩产生4500元效益。140户油桃种植户中,有40户是贫困户。每排桃树前都立着一块信息牌,上面注明了种植户信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能查询油桃的品种、生长周期,还可以下单订购油桃。贫困户艾买提江·图尔贡种了1亩75株油桃树,电商让他觉得更方便,“不用担心当天采摘的桃子卖不掉烂了,订单一来我们可随时采摘。”油桃红了,艾买提江笑了。


  阿瓦提维吾尔语意为“富饶繁荣之地”,全乡主要以林果业为主,3000多亩黄金杏、8000多亩红石榴、6000多亩红油桃……林果总面积近5万亩,产量达2万多吨。受益于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阿瓦提乡18个贫困村的33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电商经济中找到了新“致富之路。”目前,全乡共有一个电商中心、18所电商销售点,与深圳维吉达尼、罗兰密语等电商公司合作,开设了“农村电商扶贫馆”。今年电子销售与采摘节同步进行,全乡共有656户贫困户销售各类农产品共计500余吨,人均收入增加600余元。


  7月,融化的雪水灌溉着喀什噶尔冲积平原,南疆瓜果飘香的时节到了。喀什地区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光照水土资源丰富,林果业成为喀什各县市的一张张“金色名片”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立足“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的农业发展思路,各县纷纷主打自己的特色农产品。


  原产于法国的西梅,被伽师县成功引进,经过10多年培育扶持,有了“新梅”——这一富含新疆意味的新名字。如今新梅产业已经成为伽师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不少伽师人靠种新梅增收,买了拖拉机和小汽车,盖了新房子,走上了脱贫之路。


  喀什地区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在近郊乡镇大力推进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保护地蔬菜种植,满足市场需求。塔县大同乡海拔高、气温低,喀什市的杏子过季了,但大同的杏子刚好熟。7月初开始,每天都会有1吨左右的鲜杏从帕米尔高原运抵喀什,再空运至深圳。当天,深圳人就可尝到来自帕米尔高原的“秋延杏”。


  通过产业发展扶贫惠农,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喀什地区已形成“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并实施“一县一品”战略,打造“叶城核桃”“莎车巴旦木”“麦盖提灰枣”等一批各具优势的品牌。


  塔县全年只有冷暖两季,无霜期不超过100天,高海拔温差大,想要在高原上发展种植产业,难度更大。在塔合曼乡,浙江人卢良尧几年前就开始在100亩示范田里种植紫皮洋芋、青稞、雪菊等高原作物,并对周边的塔吉克族村民给予指导。塔县土壤沙化,肥料容易流失,卢良尧又搞起了温室大棚种植雪菊,一个大棚产量可达40公斤。


  贾罕古丽家的2分田地里密植着紫皮洋芋和雪菊,深圳卓越集团将以每公斤80元的兜底价格统一收购雪菊。院子里,贾罕古丽的奶奶库尔班罕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制作一幅习近平总书记的十字绣画像。“今年雪菊刚开始采摘,看目前的长势,我们挺有信心的。我制作一幅总书记的画像,就是想把我们的感谢绣在里面!”库尔班罕说。


  今年,由塔县民宗局支持20万项目资金,让提孜那甫乡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雪菊,共80亩。同时,塔县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改良农作物种植结构,购买良种196吨,改造低产田500亩。除雪菊外,还大力推广发展大果沙棘等特色种植业。今年借助深圳市福田区卓越集团销售帕米尔金杏,为当地贫困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2017年,新疆林果种植面积1856万亩,其中南疆林果业面积1564万亩,林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特色林果业已成南疆覆盖范围广、惠及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富民产业。今年自治区林业厅又召开推进南疆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动员会,重点布局南疆34个县市发展特色林果。


  南疆的水果甜到了内地,甜在了当地果农的心里。


边民的家国情怀


  “高原上长不出石榴,但我记得课本里说石榴籽是红的、甜的、抱得紧紧的。”塔吉克族女孩萨热古丽·阔巴孜总想尝一尝石榴的滋味。今年,家住塔县达布达尔乡的她家建了一座蔬菜大棚,种起了豇豆、葫芦瓜,还有很多蔬菜和水果萨热古丽没吃过,也没听说过。“等秋天我去喀什念高中,就可以在那里吃石榴了。”


  每年,塔县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县里都会统一派车送他们去深圳在喀什援建的深塔中学去读高中。


  2017年5月11日,塔县发生5.5级地震,萨热古丽家的旧房子塌了。在驻地解放军官兵和当地干部的帮扶下,今年全家人搬进了新建的富民安居房。妈妈还在庭院里搭起毡房,开办了一个农家乐接待点。


  2017年,喀什全地区1万多名干部与2万多名群众结对认亲,实现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全覆盖。对此,喀什地委书记李宁平说:“干部住户是最有效的举措”。推动干部住户与农户被住“两个全覆盖”常态化,不仅拉近距离、化解心结、帮助解困、增进感情,还能把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组合结亲活动,推动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塔县扶贫办的年轻干部龙飞,大学毕业后作为内招生从甘肃来到新疆参加扶贫工作。“塔县不脱贫,我们不脱单。没有时间谈恋爱是现实,扶贫工作需要我们也是现实,这是我们扶贫办很多年轻人的真实想法。”他说。


  有结亲暖心,也有军民情谊。塔县民宗局书记王芳成带我们前往红其拉甫口岸。这条路他已经记不清走了多少遍,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军嫂拥军探亲,都是王芳成带着去的边防连队。海拔4700米的连队驻地阳光普照,官兵正在为护边员配发护边证。


三代守边的巴亚克老人1_副本.jpg

巴亚克一家三代都是护边员


  在帕米尔高原,每个牧民都是义务护边员,每个牧民家庭都是“前哨班”。龙飞记得来塔县后参观的第一站是国门,第二站就是走访巴亚克老人的家。


  荣誉室里挂满了巴亚克一家三代人为国戍边获得的荣誉,但老人最为珍视的却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丫头,看过《冰山上的来客》吗?他们就是真正的冰山卫士。”老照片中,最早进入帕米尔高原的解放军战士与老人的父亲正以塔吉克族贴面礼相互致意。


  塔县888.8公里的边境线,在巴亚克老人的生命里是以界碑序号来记忆的。吾甫浪沟是“死亡之谷”的意思,这里是巡逻线上最长、最危险的地方,只能依靠牦牛通行。


  巴亚克也有遗憾事:父亲去世时没能在身边尽孝,相伴多年的老伙计牦牛也被迫留在风雪中……巴亚克对自己的选择虽有憾,但无悔。


  2005年和2009年,巴亚克两次被授予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他的儿子拉齐尼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人物。


  与拉齐尼一样,越来越多的塔吉克族牧民接过父辈们手中的鞭子,冬天骑着牦牛,夏天骑着摩托车在边境线上巡逻护边,守护云端国土。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这是东晋僧人法显对瓦罕走廊的描述。站在高处,远远望去,达布达尔乡的阿特加依里村,是瓦罕走廊上唯一的村庄,一排排红色屋顶的富民安居房,成为这里的一抹亮色。


  瓦罕走廊总长约400公里,其中近100公里在中国境内,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阿特加依里村116户都是柯尔克孜族,他们一直把守好国门当成第一职责。


  同时,这里也是塔县最为贫困的地方之一。近年来,全村将边境安全和脱贫攻坚两大工作紧密结合,鼓励村民发展生产。根据“转为护边员脱贫一批”政策,每位护边员每月可以领取2600元的工资。成为护边员也意味着能够稳定就业。每家贫困户中如果有一人成为护边员,意味着这户贫困家庭就能甩掉贫困的帽子。32岁的努尔哈达·拜克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她和丈夫都当上了护边员,家里有了稳定收入。全村人均年收入现已超万元,计划今年可全部脱贫。


  塔县扶贫办副主任艾尔肯·玉赛因告诉记者,全县共有7557名护边员,其中贫困户护边员3461人,来自30个贫困边境村。全县依托护边员扶持脱贫人数就达到了全县贫困人口的二分之一,2019年塔县将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2018年,喀什地区计划将塔什库尔干县1356名贫困人口、叶城县807名贫困人口转为护边员,落实护边津贴,他们的年人均收入将达到3.12万元。


  民宗局长阿里木江的女儿祖拉汗就读于塔县城乡寄宿小学,这所学校的五彩帕米尔合唱团曾在2011年赴香港参加国际青少年合唱节并获得金奖。国门之行的一路上,祖拉汗一直哼唱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站在高原,与边境线近在咫尺,再听着这歌声,让人觉得这片土地虽如此高远,却又如此贴近心灵。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