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草原上的人们”——走进内蒙古鄂温克萨仁其其格家
发布日期:2018-11-26

  变幻的灯光,动人的旋律,鄂温克等各民族的歌手美妙的歌声,亲朋好友正为新人送上最诚挚的祝福:这是一场达斡尔族小伙和鄂温克族姑娘的新婚典礼。

  迎娶到美丽贤惠的新娘,新郎雪军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真的像做梦一样!”兴奋之余,雪军讲起了婚礼的场景:“从接亲、敬酒、叩拜老人等,都采用了鄂温克族的传统婚礼方式,但简化了很多细节。我充分感受到岳父母全家对我的关心和包容,我也会努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女婿。”

  婚礼现场,本文的主人公萨仁其其格正身着浅粉色的鄂温克族长袍,满脸洋溢着喜气,忙着招呼来宾,因为这是她亲戚家大喜的日子。


萨仁其其格的家族合影(第一排右三为萨仁其其格,右四为其爱人白乙拉).jpg

萨仁其其格的家族合影(第一排右三为萨仁其其格,右四为其爱人白乙拉)   


编织幸福生活

  58岁的萨仁其其格是一位传统的鄂温克族女性,平时她总是身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笑眯眯的,初次见面就给人一种邻家阿姨的感觉。

  谈起自己的多民族家庭,萨仁其其格很自豪:“我是鄂温克族,我爱人是蒙古族,女婿也是蒙古族,儿媳妇是汉族,我们的大家族中还有达斡尔族等。”

  生活在一个由135人、5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萨仁其其格感觉很有趣:“我平时和孩子说鄂温克语,跟爱人、女婿讲蒙古语,虽然汉语不是很好,但我尽量和儿媳妇用汉语交流,有达斡尔族亲戚在场就说达斡尔语。”当家庭成员们全聚在一起时,几种语言不停转换,就像电视机遥控器换台一样快。

  去年,萨仁其其格家里又多了一位新成员: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儿子白智勇和汉族女孩代行吟结婚了,儿媳的知书达理和为人处世让老俩口赞不绝口、十分欣喜。

  刚当上妈妈的代行吟是南方人,嫁给白智勇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热情善良:“认识老公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鄂温克族。公婆都非常关心我,聚会时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活跃的气氛让我也不由自主地陶醉了。”

  提起弟弟的婚礼,作为大姐的永赛印象深刻:“在旗里,我们用传统的鄂温克族方式举办了婚礼;在深圳,我们又参加了中式传统婚礼,两种婚礼形式同时在我家举办还是头一次。”看了看手机里刚刚满月的小侄子照片,永赛笑着说:“弟弟和弟妹在深圳生活和工作都很顺心,真为他们高兴。”

  喜事在萨仁其其格的大家庭里接连不断。两年前,一位洋女婿从大洋彼岸来到他们家。她的达斡尔族外甥女毕力格去美国留学后,认识了电脑工程师约翰,并喜结连理,让这个多民族家庭又增添了“国际范”。正值呼伦贝尔水草丰美的夏季,毕力格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家探亲。初到妻子的家乡,约翰就被这里独特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这次来到萨仁其其格的家里,他想给一岁半的女儿买件达斡尔族衣服。“我希望我们的孩子知道自己的民族,多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约翰用流利的汉语与萨仁其其格交谈着,小女儿在柳条包里翻来翻去,对一切充满好奇。

  因为爱,多个民族融情到一家;也是因为爱,他们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片痴心   唤醒民族记忆

  1978年,萨仁其其格走上工作岗位。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她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当了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倾注半生年华。

  岁月如梭,家乡鄂温克族自治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尘土飞扬的土路逐渐被平坦畅通的柏油路代替了,农村牧区都通了电和水,家家户户的生活都越变越好。萨仁其其格的兄弟姐妹也都组建了各自的家庭,他们当中有老师、政府公职人员、文艺工作者……各自都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中奋力拼搏着。

  母亲过世后,萨仁其其格的脑海里时常浮现一家人热火朝天搭建柳条包的情景:这边父亲正在立地杆,找柳条做围、拿芦苇做顶,再附上天窗和芦苇帘;那边母亲在制作马尾线、五畜绳,以便父亲捆绑柳条包。搭建好柳条包后,他们就跟着母亲一同布置内部摆设。到了冬季,还要给柳条包披上一层厚厚的毡子保暖。

  随着社会的进步,鄂温克人告别游牧生活,过上了舒适的城市生活,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却渐渐被人淡忘,这是她不愿看到的。她希望用余生找回民族的记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萨仁其其格不怕别人说她爱“折腾”,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她说干就干。

  2015年,萨仁其其格联合5名妇女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达坎手工艺品牧民专业合作社,在一间狭小的地下室开启了她的圆梦之旅。

  创业对于年逾半百的萨仁其其格来说,是一次从未经历的艰难挑战。为了让合作社运转起来,她自掏腰包填补资金缺口;在工作室里,她和伙伴忙着做手工活,常常忘记夜晚的来临;为了尽可能多地找到传统手工艺人,她四处打听,耐心劝说。慢慢的,多位牧民艺人纷至沓来,她的心终于踏实了。

  2016年,一个好消息传来——旗政府投资建设了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向非遗传承人、高校毕业生和工艺师提供资助。于是,萨仁其其格很快将工作室搬到创业园,并成立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体验基地。


众人拾柴   托起“非遗梦”

  傍晚的霞光映照在萨仁其其格的脸庞上,忙碌的一天快结束了。自从合作社入驻创业园,人气越来越旺。

  走进这间原木色装饰的门店,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店里展示的柳条包摆件、五畜绳、皮雕饰品、民族服装……每一件手工作品都诉说着鄂温克人的故事。紧挨着门店,一座盖好的柳条包向顾客敞开,内部装饰得古色古香,充满鄂温克族的生活气息。

  “合作社就像我们手艺人的家,我会尽己所能,将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牧民哈斯其木格是萨仁其其格的表妹,更是她多年的知己。听说萨仁其其格在做非遗项目,哈斯其木格毫不犹疑地加入了,现在她是呼伦贝尔市五畜绳非遗文化传承人。在合作社的帮助下,21位牧民已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呼伦贝尔市级、鄂温克旗级非遗文化传承人,柳条包、五畜绳、恩格日奶酒、皮具、索黑温特等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保护。

  今年,萨仁其其格不仅把非遗项目带到了校园,为学生现场指导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还代表全市参加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展览,引起很大反响。梦想越来越近,萨仁其其格觉得这几年吃的苦都变甜了,暗下决心要将这条路走到底。

  鄂温克族自治旗60周年大庆期间,丰沛的雨水让草原越发翠绿,旗里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在这次盛会上,怎能少了萨仁其其格一家!他们或参加文艺演出,或参与组织庆典,用各自的方式共同庆祝这场家乡和民族的盛会。被分配到文体导演组的永赛,为开幕式忙得不可开交。

  受邀参加此次旗庆,萨仁其其格的老弟额日德尼特意从锡尼河东苏木赶来,对庆祝活动的筹备工作充满信心:“在巴彦呼硕敖包山下举办旗庆是很有深意的,这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拍摄地点,是歌曲《敖包相会》的故乡,展现了鄂温克旗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也表达了草原儿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就是一个缩影,他们在鄂温克草原上生存繁衍,见证了这片草原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的家庭与鄂温克草原上的千万个家庭一样,也曾经历酸甜苦辣,但终究把日子过得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责编:增林)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