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模范自治州”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日期:2015-09-21

“模范自治州”是这样炼成的

——探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模范秘笈


2013年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在考察延边时,对延边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希望延边继续高举模范自治州的光辉旗帜,当好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模范、当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模范、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的模范、当好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模范。

“模范”这个词,对成立63年以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屡创佳绩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来说,当之无愧。自1952年9月3日建州,延边已连续五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今天的延边,“模范自治州”是各族同胞最引以为豪的荣誉。维护模范自治州的形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已成为全体延边人的共识和自觉。

一个模范的延边是怎样炼成的?延边各族人民又是怎样将民族团结进步内化为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邻里互助,以心换心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腿抬高一点,肩打开,对,再打开,非常好⋯⋯”

丹山社区的清晨,是从梁顺子有节奏的晨练口号声中拉开帷幕的。早上7点半,不约而同的居民们从四面八方走向社区中心的广场,有人练太极,有人练柔力球,更多的人加入到梁顺子的队伍,随着悠扬的朝鲜族歌曲舞动着身体。

新的一天,开始了。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州府延吉市北山街道的丹山社区,几乎没有人不认识梁顺子。68岁的梁顺子是丹山社区的居民,退休前在延吉市聋哑学校当老师。退休后,她主动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开展义务晨练并当上了免费教练,一教就是10年。

晨练的主要内容为广场舞,梁顺子是朝鲜族,在自编自导的广场舞里加入了很多朝鲜族舞蹈的元素。老年人腿脚一般不太灵活,梁顺子设计动作时,就多添加了一些缓慢而有韵律的运动方式。社区里晨练的居民们都很喜欢且接受她的晨练课程,大家还给梁顺子起了个亲昵的绰号叫“舞娘”。

“舞娘”是个热心人,除了义务教大伙晨练外,社区里谁家有困难,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楼上的汉族邻居心脏不好,每次发病,都是她领着老人上医院检查。老人没有钱,她就帮他垫付医疗费;冬天家里没钱烧暖气,梁顺子就把自己家的韩国电热板送给他。

“大家都是街里街坊,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梁顺子的嘴边总挂着这句话。

去年,梁顺子不幸癌症复发,需要到上海治疗。临走前,她对丈夫说:“大家的晨练不能停,我走后你来接替。楼上那位老人家你多照看点,家里的银行卡在床头柜抽屉里,万一他要应个急,你得记住密码⋯⋯”

这天下午2点,丹山社区的书记金桂顺带着社区的志愿者小分队去金凤淑老人家探望。每周一次的例行探望,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工作,金书记总是坚持自己带队。用她的话说:“金凤淑老人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没事总会惦记。见了面,才踏实。”

金凤淑老人早早在家等候着大家,志愿者一进门,她就忙不迭地张罗给大家倒茶。每当这时候,金桂顺总是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把她按在沙发上:“你赶紧坐下,今天你啥都不许做!”

志愿者有的给老人量血压、测血糖,有的打扫卫生,还有的系上围裙和面剁馅包饺子⋯⋯金桂顺坐在老人身边,边帮老人梳头发边陪她聊天。

金凤淑的命运非常坎坷。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31岁时第一任丈夫煤气中毒突然离去,50岁时唯一的女儿病故,她哭瞎了眼睛;67岁时,她的第二任丈夫也因病离开了她。当时,为挽救丈夫的生命,她卖掉房子,花掉了所有的存款。但近10多年来,她捐出了7万多元钱,资助20多个不同民族的贫困孩子上学。“5·12”地震发生后,她卖掉结婚时丈夫送给她的金戒指,将钱全部捐献给灾区。


朝鲜族留守儿童为汉族军爸爸系红领巾.JPG

朝鲜族留守儿童为汉族爸爸系红领巾


“我一个孤寡老人,要钱有什么用?金书记经常来看我,志愿者也常来,帮我打扫卫生、做饭、送药,邻居们逢年过节就来我家里串门聚餐。我觉得不孤单,我想把社区给我的这份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金凤淑老人的话语里充满着感激之情。

远亲不如近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邻里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之间就好像一个小社会。邻里之间形成融洽互助、和谐共处的关系时,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就水到渠成了。在丹山,不论你是外来户还是社区居民,不管你是朝鲜族还是汉族或是其他民族,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手足亲情,感受到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

从2007年起,丹山每年都会举办社区邻居节活动。每逢邻居节开幕,朝鲜族居民都会穿上民族特色服装,带来亲手制作的拌菜、打糕、米酒;汉族居民带来烧茄子、水饺等,其他各族居民也都带来自家食品,大家互相品尝,载歌载舞,同欢同乐。与此同时,百家宴、邻居连心会、才艺大比拼等各类活动丰富多彩,各族居民都积极参与。此时的社区就是一个欢乐、祥和的大家庭,民族团结之花在社区居民心田竞相绽放。

据延边州民委政法处处长范恩慧介绍,在延边,一年一度每次历时半年的邻居节,已经成为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品牌节日。

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在延边,正因为践行了这个理念,邻居节才成为各族人民共同期待的节日。


机关带头,语言先行

相信很多第一次到延吉的人,都会对街道两旁店铺的朝鲜语、汉语双语招牌印象深刻。学双语、用双语,是延吉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生活中招牌告示要用双语,学校里学生要学双语,延吉市各个机关事业单位也掀起了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和民族风俗的热潮。

近5年来,延吉市民宗局先后组织开展了非朝鲜族干部群众学唱朝鲜语歌曲活动、举办朝鲜语基础较弱的朝鲜族局级领导干部朝鲜语培训班、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朝鲜语培训班等系列活动。学民族语言、学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穿民族服装,进一步增进了机关干部的沟通和交流,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延吉市政法委的小杨,去年5月参加了朝鲜语培训初级班。在为期3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朝鲜语小学教师从字母开始教起,结业时朝鲜语零基础的小杨也能掌握日常基础的会话。“参加培训班以后,在工作中接触到朝鲜族同志我就会用他们的民族语言打招呼,感觉一下子距离拉近了不少。”对于小杨来说,朝鲜语在日常工作和沟通中作用很大。而对于窗口岗位的工作人员来说,学朝鲜语更是增强了他们为民服务的能力,对工作有更多实际的帮助。

像这样的朝鲜语培训都是机关工作人员自愿参加,在下班后业余时间授课,然而每期名额往往都“供不应求”。2014年的朝鲜语培训共开设了8个班,每班30余人参与,在延吉市中央小学宽敞明亮的校舍里进行。市民宗局积极协调上级业务部门,无偿为每名干部发放了由州语委编印的培训教材。小杨告诉记者,自己和班上的同学普遍觉得“没学够”,打算今年再次参加。

如今的延吉,民族团结已蔚然成风。在政府机关和窗口单位以及重大公务活动中,穿朝鲜族改良服装已成为时尚潮流。机关近年来广泛开展“结友谊对子、促共同进步”活动,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以千名机关干部帮扶千户贫困户为内容的“双千双联”、“一包四”、“一连十”活动,做到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企业助力,坚强后盾

延吉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是延边州的纳税大户。2013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总额21.59亿元,同比增长12.08%;上缴税金1.026亿元,同比增长29.9%。

延吉市民族乐器厂属于小型民族企业,以生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乐器为主,公司超过65%的员工为朝鲜族。

同样是民贸企业,同样在延边州,这两家公司,一个不断书写财富神话,另一个却陷入了经营的严重困境。

就在延吉市民族乐器厂濒临倒闭之际,延百公司伸出援助之手,不仅无偿提供厂房,还将每年的分红所得留在该厂用于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同时在商场内专门开辟民族乐器专柜,无偿为其提供销售场地。此外,延百公司还出资100万元扶持乐器厂的发展。有了这笔资金,乐器厂增车间、换设备,生产品种也由原来的20种增加到现在的80种,年产值由原来的8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00万元。

乐器厂的“重生”,只是延百公司在抓民族团结促企业发展活动中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延百公司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始终按照“回报社会、回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双回报”原则,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延边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延吉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延吉百货大楼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友兰说,从企业家的角度讲,朝鲜族民族服装、传统餐具、饰品等利润率很低,但作为民族企业,公司宁可少赚钱也要保品种、保特色,满足朝鲜族群众的需求。公司经营的少数民族特色商品,品种不断得到增加。

作为一个有64年发展历史的大型商业集团,延百公司始终注重对朝鲜族员工的培养任用,放宽朝鲜族员工的进入门槛,注重朝鲜族骨干的培养,坚持返聘退休的朝鲜族管理人员,始终关心各族职工生活。2001年以前退休的202名员工中,80%是朝鲜族,公司为这些退休人员支付了“统外”工资近650万元。建立特困职工档案,5年来共有50多人享受到困难补助待遇。

用双语对顾客进行服务,是延百公司的特色服务之一。为鼓励员工学习朝鲜语,公司定期开办学习班,组织非朝鲜族职工学习。目前,已有400多名非朝鲜族员工可以用熟练的朝鲜语接待顾客。

延百公司图们超市主任蔡继红1996年到公司任职,作为一名朝鲜族员工,从销售员一路打拼,走上中层干部岗位。他告诉记者:“我父母是残疾人,家庭条件不好,公司给予我很多帮助,为我提供扶贫资金和物品。随着薪水的提高,我们家摆脱了贫困,十分感谢我们公司。”

除了帮扶本公司的困难职工,多年来延百公司通过为朝鲜族幼儿园购买钢琴、为朝鲜族留守学生之家捐助生活费、为村办朝鲜族小学改善教学条件等方式,尽可能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积极参加吉林省民委倡议的扶贫助学活动、州妇联开展的春蕾计划等;主动为省州民运会、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延边州受灾地区以及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捐款,累计捐款1700多万元。

延百公司副总经理唐功伟对记者说:“通过企业发展的经历,我们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企业和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后,我们要秉承民族团结的理念,为少数民族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多的学习考察机会,调动各族员工的积极性,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支持民贸,走出国门

在延吉,“海金浦”牌婚被可谓家喻户晓。每当新人结婚,长辈们都会买上几床。

“海金浦”的批发店设在延边大学附近。店面乍一看不算气派,店里却别有洞天——色彩鲜艳的被子、垫子、枕头琳琅满目。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朝鲜族传统的方形枕头,店铺中央叠放着花样丰富的纯棉床垫,内间则展示了成套的现代风格床上用品。“朝鲜族喜欢鲜艳的颜色。” 海金浦民族被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琼心告诉记者:“我们传统的衣服、民族被都是这样艳丽的色彩。”

婚被是朝鲜族传统婚俗的重要部分,是朝鲜族群众结婚的“刚需”。“做民族婚被的传承人”,是崔琼心创办企业以来一直的坚持。靠着“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的理念,20余年来她兢兢业业、勤奋认真地经营,将“海金浦”这个品牌一手建立起来,从20多年前小小的被面加工铺,发展到现在拥有车间3300平方米、职工70人的现代化企业,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目前“海金浦”能生产高级七彩婚被、贡缎婚被、夏凉被、垫子、双面枕等100余种产品,其中婚被是最重要的拳头产品。目前“海金浦”最畅销的一款婚被将传统刺绣制作与韩国进口布料完美结合,再利用现代机器做出立体的传统花纹。这样的被子既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情,又“高端、洋气、上档次”,深受年轻人喜爱。

民族特色是“海金浦”的核心竞争力。民族被不仅在延边畅销,还得到各族同胞乃至韩国人的喜爱。在北京市望京地区居住的许多韩国人,就常常光顾海金浦专卖店。应顾客们要求,崔琼心还学着开了一家淘宝店铺,方便全国各地的顾客。


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朝鲜族素来重视教育,被誉为“中国文化素质最高的少数民族”。延边的朝鲜族教育曾创造了六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普及小学教育,第一个基本普及初中教育,第一个基本实现青壮年扫盲,第一个在民族地区建立盲聋哑学校,第一个实现大学调整,第一个建立农民大学。近年来,延边州以小班化教育、双语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为抓手,积极实践“质量+特色”的朝鲜族教育发展模式,民族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堪称全国范本。

漫步延吉市中央小学,到处都能感受到双语文化的氛围。学校的所有标志都是用朝鲜、汉两种语言文字书写的。教学楼一楼,巨大的“中国梦·我的梦”展板装饰着走廊,树形展板上挂满学生们用双语写下的梦想。而教学楼另一角的“童诗花园”则展示着学生们用双语创作的诗作。5年级4班金祉延的一首四言绝句《风》让人印象深刻:“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对仗工整的汉语诗,配以信达雅的朝鲜语翻译,足以体现他的双语功底。

今年9月15日,中央小学将迎来100周年校庆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中央小学逐渐总结出朝、汉双语学科“一主四辅”的特色教学方法。“一主”是指突出双语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语言学科有效教学;“四辅”指注重四个辅助渠道和手段,即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深化部分学科双语授课制实验,开展有效语言实践活动。

虽然在朝鲜族学校的教学用语为朝鲜语,语文教学以朝鲜语文为主,但小学一年级同时还开设汉语课,朝鲜语与汉语同步起始、兼学并举。因此,像金祉延一样熟练运用双语的学生在中央小学并不罕见。出色的双语能力为这些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正印证了中央小学“6年为60年奠基”的办学理念。校长姜海英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汉族家长选择让孩子上朝鲜族小学,就是因为信赖双语教学的质量,想让孩子多掌握一门语言。目前,中央小学的汉族学生比例已达到10%。

伴着一阵轻快的音乐,老师带领一年级的小学生们跳起礼仪操。这套创造性地将朝鲜族传统礼仪融入体操动作的礼仪操,是中央小学的课间操。小学生两人一组,一会握手一会鞠躬,寓教于乐地学习民族文化。高年级的学生会在实践课上亲手制作民族传统美食,腌泡菜、包饺子、打年糕⋯⋯既制作朝鲜族美食,也制作汉族美食;既一起分享一起协作,也通过动手了解饮食背后的民族文化。中央小学的教学楼大厅内还有个 “小小民俗村”——朝鲜族传统的茅草屋内陈列着朝鲜族祖先穿的草鞋,使用的农具、生活用品、民族乐器,还有关于民族饮食、民族风俗、民族礼仪的介绍⋯⋯

在中央小学,学生每天目睹、触摸、熟悉民族传统文化,从而激发了解、掌握民族文化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在“小课题”研究课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了解的民族常识进行学习,相互分享。记者参与的这节课恰巧在分享蒙古族知识,孩子们有的上台分享怎样献哈达,有的介绍了几种自己感兴趣的蒙古族美食,还有三个女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一段自编的蒙古族舞蹈。在她们的带动下,全班同学一起跳了起来⋯⋯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文化素养,是民族学校与生俱来的使命。为此,中央小学打造独具民族特质的精神家园,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埋下民族精神的种子,开创幸福成长之路。


延边大学-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jpg

延边大学——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在延边大学,我们见到了两位优秀的学生代表张源和朴成敏。

张源是延边大学病理与生理学2013级研究生,也是医学院的团委书记。回忆起自己刚从河南来到民族地区求学时的情景,张源坦言经历了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寝室里汉族学生和朝鲜族学生各两名,当初我比较怕生,听到那两名朝鲜族同学讲朝鲜语很不习惯。”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延边大学分配寝室都是一名高年级学生带三名低年级的学生。在学长的帮助下,张源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我在延大已经6年了,和朝鲜族同学接触多了,慢慢也学会了一些朝鲜语,简单的打招呼、聊天都能听懂。”如今研究生三年级的他已经是宿舍里的“老人”,也担负起了帮助师弟们适应学习生活的责任:“寝室里有个师弟是朝鲜族学校毕业的,汉语不是特别好,我们就帮助他学习汉语。现在,他用汉语交流的困难少了很多。”

朴成敏今年大三,是校学生会的副主席,也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他告诉记者:“青年志愿者协会有点像打杂的,哪里需要我们,志愿者就会去哪里。” 然而比起学生会事务性的工作,志愿者协会这份打杂的活他投入得更多——去社区慰问孤寡老人,去小学做志愿服务,还曾去过延大周边的街道打扫卫生。每年9月是延大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协会都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延边大学近年来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社区、进班级、进公寓”的工作,起到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朴成敏说,作为一名朝鲜族学子在延大学习,不仅增强了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跨文化的素质和能力。

延大有最具特色的礼仪社团,学生们可以学习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韩服文化。还开设朝鲜语辅修双学位,为学生提供学习朝鲜族语言的机会。此外,延大还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了“拔尖管理人才”培训班。在共教共学、共同交流中,延边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承担特殊使命的大学,把民族团结工作贯彻落实到了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