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广西大庆
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壮族铜鼓
发布日期:2019-05-07

 生态博物馆是上世纪70年代世界博物馆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建筑+藏品+展览+服务”的模式,是以特定区域为单位、以其中整体的且相互关联的自然和人文遗产为对象,将包括当地人及其生产、生活各种要素进行综合的动态的保护、展示和可持续利用并发展的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以形成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生态。


 近年来,广西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博物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而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兴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展示形态,在广西更是异军突起。


 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就是广西于2001年开始打造的第一批生态博物馆之一。

 

 踏入旧州古街58号农民画家赵大宜的古宅,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老人清瘦矍铄,正微微弯曲着身子,站在画板前专注地创作着一幅山水画。环顾房间四周,屋内陈列着绘有春耕秋收、采桑捕鱼、舂米织布、刺绣织锦等劳动场景的水彩画作,再加上庭院里依墙而立的几幅大气磅礴、苍茫浑朴的山水画作,让人不由地想问:这画里的绝美风景是哪里?


 是的,这里便是旧州——一座离靖西市区只有9公里,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曾经,这里是名扬四海的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的故乡。


 旧州与桂林同属喀斯特地貌,山水形态极为相似,一直都有着“小桂林”的美誉。古镇四周青山环绕,一条清澈的河流顺着城边蜿蜒而过,河对岸是大片的稻田,更远处是一座座碧绿挺拔的山峰。旧州文物胜迹甚丰,明代建的张天宗墓园、岑氏土司古墓群,还有瓦氏夫人练兵台、文昌阁、古戏台……石桥古阁、老街旧巷,一派古典优雅的古城田园风光。


 赵大宜老人的妻子安祥地坐在午后的阳光里,绣着手中的绣球。这个绣球以红、黄、绿三色做底,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有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和春燕、龙、凤等,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令人爱不释手。老人边绣边对记者介绍,靖西的绣球又称“堆绣绣球”,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完成一个直径为12厘米的绣球需要费工一个多月。采用复线刺绣方法制作的“堆绣绣球”图形更为精美,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是绣球中的精品。旧州古街也因此而得名“绣球街”。


10.jpg

          武鸣·“壮族三月三”        中新社    潘华清/摄

 

行走在旧州老街的石板路上,所见景观都能与绣球扯上关系。老街两旁的路灯上挂满了绣球,住在古街上的居民家家户户都如赵大宜家一样,客厅里挂着山水画,妇女们坐在桌旁绣着绣球,或自娱自乐或对外出售。古宅的门匾上还题有与绣球有关的称谓,如“绣球圣女”“芳心球社”“屋绣姿风”等,把青砖瓦房的旧州点缀得更加古色古香。


 除了农民画和绣球,壮族织锦、刺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土司古墓群、古戏台、壮族民居建筑等历史遗存,山歌、壮剧、傀儡戏等民间技艺,还有“壮族三月三”等民族节日共同构成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中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们存在于旧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活”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

 

 2005年9月,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完成后,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昔日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声名鹊起,它不仅充分展示了旧州这座壮族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真实、完整地呈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带动了旧州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每年全村仅绣球一项收入就达600万元,并形成了绣球制作销售推广的产业链,打出了文化品牌。


 事实上,广西于2001年底就开始在全区启动生态博物馆建设,先后在南丹里湖、三江、靖西旧州展开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试点。2003年,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奠基,标志着广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同年底,自治区文化厅决定采取“馆村结合”“馆村互动”的方式,将位于县城的三江侗族博物馆改造成为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展示中心与资料收集中心,同时将三江境内苗江15公里流域范围内的高定、独峒、座龙、岜团等村寨列入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


 2006年起,广西开始规划生态博物馆建设的“l+10工程”,形成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广西模式”。自治区文化厅进一步拓展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思路与模式,在继续巩固已建成的3座生态博物馆的同时,新建了7座各具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分别是: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灵川县长岗岭村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它们共同构成“1+10工程”中的“10”,再加上广西民族博物馆这个“1”,形成了互利共补的共同体,初步打造民族文化研究、保护、利用、传承的大网络。


 除了“官办”博物馆发展的如火如荼,广西的民间博物馆、收藏馆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在东兰县,走入陈耀林老人的铜鼓收藏馆,东汉以来多达百余面形态各异的铜鼓跃入眼帘。收藏馆按铜鼓的历史、性质、用途等分为鼓王厅、鼓源厅、鼓庆厅、鼓威厅、鼓神厅,有铜铸大力士双手擎铜鼓像,有铜铸罗汉肩挑铜鼓像……不管是铜鼓还是罗汉等配件,工艺之精湛都令人叫绝。陈耀灵告诉记者:“每一面铜鼓都是一部民族史书,记载着民间传说、农事、历史事件等内容。”


11.jpg

          鼓号手        廖丹宁/摄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及东南亚世居族群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目前,世界上仅有2400多具馆藏铜鼓。以“世界铜鼓之乡”而闻名的广西河池市,民间现存的传世铜鼓有1400余面,几乎与全国其他地区馆藏铜鼓的总量相等。而仅东兰一县,现存传世铜鼓就有612面。


 铜鼓在广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前,当时被视为通神“神器”和权力“重器”,也作为乐器。东兰县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犹盛,可谓铜鼓文化绵延千古的“活化石”。2006年,河池市“壮族铜鼓习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兰县也于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陈耀灵的祖辈行医治病,专治疑难杂症,他自幼得到家传,上中学就开始跟着父亲悬壶济世。有一次,患者赠送一面铜鼓给陈耀灵作为答谢礼,这便成了他收藏的第一面铜鼓。就这样,陈耀灵业余行医40年,一边为群众治病,一边寻访收藏铜鼓,这让他成为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收藏的铜鼓不展示、不研究,就失去了传承的意义。”陈耀灵从2006年开始先后借贷600万元建立民间铜鼓收藏馆,历时三年后开馆迎客。


 如今,陈耀灵的“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已经成为广西传承和发展壮族铜鼓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当地文化旅游名片。收藏馆对外开放至今,已有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及游客前来参观,不少专家对东兰县深厚的铜鼓文化赞叹不已,纷纷称赞:世界的铜鼓在中国!中国的铜鼓在东兰!


 在河池,像陈耀灵这样传承保护铜鼓的民间人士不胜枚举。


 现已90岁高龄的韦万义当属最年长的“铜鼓王”。韦万义出生于壮族农民家庭,从小守着家中祖传的4面铜鼓玩耍。工作后,目睹一个个传世铜鼓被送进废品回收站,韦万义心痛不已:“这样下去,壮家人的铜鼓就要绝迹了!”1967年,韦万义开始以一己微薄之力“抢救”铜鼓。50多年来,他相继收集了30面传世铜鼓。


 1989年,东兰教师牙运永正式开始研发音乐铜鼓。他遍访民间艺人和专家,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于2008年制造出我国第一套可以敲击出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铜鼓;2009年铸造出一套能敲出11个音的音乐铜鼓。


 ……


 近年来,“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项目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项目之一。“壮族铜鼓习俗”不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列为文化部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如今,东兰县建立了广西铜鼓文化研究基地和广西壮族铜鼓习俗传习基地,确立了首批铜鼓文化生态保护村,并开展“铜鼓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河池铜鼓》一书的出版,也填补了河池传世铜鼓系统性研究的空白。


 2010年,自治区文化厅批准河池市设立“自治区级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将其纳入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2年12月,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由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在河池挂牌。整个生态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次核心区、延伸区”:其中,核心区为东兰县、南丹县、天峨县;次核心区为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延伸区为金城江区、宜州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凤山县。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全国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广西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6年11月,文化部召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专家论证会”,河池市编制的《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得通过。


 下一步,将根据《总体规划》分三期(2017年-2031年)重点建设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展示馆、传习所;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教材;初步建立五级工作机制,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机制、传承机制和监督机制;启动重点项目和区域的保护工程;制定详细实施办法,逐步推进生产性保护。



(责编:江凌)


制作:李泓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