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人间天上 流金岁月
发布日期:2019-05-06

1.jpg

本文作者   肖殿昌/摄


我们赫哲族是一个渔猎民族,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平原上。当年,我的祖父孙木思·明远带着一家老小,一边上山狩猎,一边下江捕鱼,从黑龙江上游摇着渔船沿江迁徙……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家人终于来到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后四五十公里远的地方。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祖父看中了它,在此定居下来,并取名为“盖金”。


于是,一个崇拜独角龙的赫哲族大家庭——孙木思(赫哲语,意为独角龙)氏族成为了盖金的第一户人家。一条小河从黑龙江岸的钓鱼台下流出,淌过村旁,向南流去。一个谐音的名字跳进祖父的脑海中——街(揭)津(金)口。从此,盖金改名“街津口”。祖父领着家人下江叉鱼“挡亮子”,上山烧窑“打柈子”,用鱼产品、木炭、木柈和兽皮与江上过往的商船交换布匹、小米等日常用品。


后来,街津口的人越聚越多,终于成了一个村落。新中国成立后,街津口赫哲族乡成立,成为全国赫哲族人口聚居的地方,乡政府所在地——赫哲族渔业村则是赫哲族最集中、也是专业捕鱼的村庄。随着从街津口诞生的《乌苏里船歌》在全国唱响唱红,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有个名叫赫哲的少数民族。


1978年,我正好高中毕业回村,与乡亲们一起划着双桨在渔滩上沿袭着古老而传统的方式进行捕鱼劳动。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到了乌苏里江,赫哲渔民的心里乐开了花,家里只要有一艘小渔船就开始单干了。次年,国家无偿拨给每户渔民一台新型轻便直触柴油机和传动装置,同时配套了一艘崭新的松木渔船。从此,赫哲族人开始驾驶着渔船捕鱼,告别了人力划船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赫哲族致富步伐,政府在赫哲族聚居区实行了“渔农并举”举措,无偿拨给街津口赫哲族渔业村链轨式七五型、六零型东方红拖拉机各1台,还有大型东风牌收割机等现代化配套农机具。作为渔业村团支部书记,我挑选了最精干的本村青年,组成渔业村垦荒机务队,两台崭新的拖拉机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哈鱼岗——黑龙江畔自古以来从未开垦过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两台红色的拖拉机如同两面旗帜,牵引的大犁后是几条油黑翻滚的土浪,在一人多高的草浪中拓荒。


丰收的喜悦,让机务队队员忘记了艰险和劳苦。黑龙江岸上如山的大豆、小麦被我们用麻袋扛上了开往远方的“繁荣号”大货船。 汗水变成了金子,流进了赫哲村民的腰包。


经过4年的奋战,机务队开垦了黑龙江畔几百垧荒原,后来又都分给了渔业村的各家各户。村民们由此开始了以农为主、以渔为副的生产生活。生活逐渐宽裕起来,有的置办起小四轮配套农机具,有的家里盖起了大砖瓦房……


那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来街津口采访时,我站在哈鱼岗上,面对着镜头,代表机务队讲述了垦荒的奋斗历程,这段经历也让我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2.jpg



3.jpg

    本文作者孙玉民在赫哲族地区采访      宣凤阁     毕立勇/摄



1985年,国家又无偿拨给赫哲渔民一批崭新的175型全自动机动渔船(卡机有前进和倒退挡位),完全实现了捕鱼全自动化。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动渔船,创造这么好的条件,赫哲渔民勤劳致富的干劲更足了。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捕鱼,谁家打的鱼多脸上就有光彩,说话声就响亮。


街津口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朝三江大平原、背依三面街津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旅游大潮的兴起,来街津口的游客逐渐增多。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灵机一动,把渔船变成临时游船,做起了旅游生意。村里还建了停车场、小型简易赫哲文化展览馆。在我的引领示范下,一部分持观望态度的渔民相继购置游船、开饭店和旅店,致富路子越来越开阔。


2000年,街津口建成了“赫哲民族文化村”的风情园。当时,街津口乡党委书记让我带头开发示范赫哲旅游工艺品市场,在风情园里开起了赫哲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工艺品店。我感觉这又是一条致富新路子,便动员一批赫哲村民在自己的文化旅游商店中销售工艺品。


有人说:你太傻了,你一家独营多挣钱,那么多人和你竞争你还挣啥钱?


我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就对本民族的鱼皮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研究过鱼皮衣上的山水图案。记得我7岁那年,由于家庭生活拮据,母亲给我做了一双鱼皮靰鞡(泛指冬天穿的鞋子),父亲又给絮上靰鞡草。我穿上后,感觉既轻便又暖和,特别是鞋面周围半弧的鱼皮褶皱,母亲缝得非常均称精巧。现在想起来,这双鱼皮靰鞡鞋的工艺程度可谓精深。受母亲做鱼皮服饰的影响,我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终于首创了鱼皮画,并且投入市场便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近些年来,我免费给渔民开设鱼皮画培训班。一些村民临街开起鱼皮画店,街津口主街成了鱼皮画店一条街,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购买和学习。我不仅办鱼皮画培训班,还到附近的军营警营教战士们学做鱼皮画。每年都有军人复员回到家乡,用这门手艺致富。鱼皮画就像长了翅膀,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2000年以来,街津口赫哲族乡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全乡人民渴盼的莲花河大桥竣工,使“出门绕山路搭水路、过河摆渡难”成为历史。客货交通运输日益繁忙,在一趟山路客车基础上又增加了三趟平原路段到县城的客车,村民驾驶农用车去大田种地再也不用乘坐渡船了。


同时,国家给街津口盖了第一批成规模的砖瓦房,修好了水泥路,街道两旁栽上了花树,河岸有了休闲广场,街津口成为花园式的村落。2004年,赫哲渔业村建起了一个蓝瓦盖砖瓦房小区。三年后,国家又给街津口居民建了一批漂亮的红瓦盖砖瓦房。


这几年,国家为赫哲族渔业村盖起了美丽如花园般的赫哲新村,暖黄色别墅式的楼房,一排排矗立在街津山下。街津口最后一批茅草房的主人,全部搬进了新村。


如今的街津口赫哲族乡女乡长孙俊俊,是孙木恩·明远的后代,她正带领全乡人民探寻街津口的新宝藏。



(责编 龙慧蕊)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