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故乡情缘
发布日期:2019-05-06

1.jpg

         作者一家


我的家乡在新疆南部喀什地区的莎车县,那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民族音乐瑰宝“十二木卡姆”就发源于此。我父亲是乌孜别克族,母亲是维吾尔族。我们姊妹四个从小在县城长大,被亲朋好友们称为“四朵金花”。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门口有一条长长的水渠,一直延伸到校门口。每当春天到来,小渠里的水欢快地流淌,不多久树上就长出嫩绿的树叶儿。当春雨飘零,带着泥土清香的空气,沁人心脾。燥热的夏天,路过水渠边,我会穿着塑料凉鞋在渠水里冲个脚,顺便把凉鞋上的尘土洗净,干干净净上学去。


上中学时,路边的白杨树都变成了梧桐树和比我矮一点的松树,县直各单位的平房办公室慢慢都变成了干净整齐的楼房。听大人们说,这叫城市建设,要学习南方的发达地区,建设花园城市。各单位的办公楼前都开始种植花花草草,特别好看!那会儿,很流行站在花园里照相,我也有几张留影。到中学毕业,县城里的主干道和相邻的一些乡村,马路越来越宽、越来越直。我们骑着自行车就可以去附近春游了。印象中,同学们都很快乐,还有点时尚前卫,特别爱美。只要是大城市流行的,在这里都能找到。当然,那时的沙尘暴(维吾尔族称其为“黑风”)挺多的,常常让白天瞬间变成了黄昏。在小孩儿眼里,那是最奇特的自然现象。


1991年,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带着对大学的憧憬,离开家乡和父母,来到兰州的西北民族大学读书。那年我还不到18岁,是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一大早从莎车坐着车窗都不完整的“通风”式长途汽车,在亲友们的热烈欢送下出发。第一晚住在巴楚县的三岔口招待所,第二晚住在阿克苏车站招待所,第三晚住在库尔勒车站招待所,第四天才到乌鲁木齐。我又在乌鲁木齐姥姥家呆了几天,赶着去兰州报到。


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兰州需要两天两夜,第三天下午才到,至少有50多个小时,学生坐的基本上都是硬座。车厢里密密麻麻都是人,座位上坐着的、通道里站着的、三人座底下躺着的,形形色色。快到兰州时,第一次见到黄河,河水浩浩荡荡地流着。终于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时的心情激动得难以言表。


虽说已过了20多年,但这些细节至今仍历历在目。那会儿,可能是因为年龄小,身体好,再加上去大城市上大学的兴奋,根本不知道旅途的疲惫,几十个小时的车程不在话下。大学二年级暑假回家,往返于新疆南北之间的长途汽车改为了“夜班车”,汽车可以白天晚上连着走,两天一夜就可以到家了。后来,火车也提速了;再后来,兰新高铁开通了。每到寒暑假,大家都兴奋不已,可以很快就见到家人和朋友啦!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工作了。本科毕业生教本科对我来说确实很难,学校鼓励老师们参加各类培训和攻读学位,提升自己。正好那时我丈夫被公派去国外教汉语,我借着这个绝好的机会,也申请留学了。在攻读硕士期间,英语是道坎儿。好在爱人对我的支持,我顺利毕业了。还记得我们文科生要必修统计学课程,我白天晚上地学习,就怕挂科。考试成绩出来后,外国老师和同学感慨地说,中国人的数学就是好!嘿嘿,我也算为国人挣了口气。


事实上,刚到国外时,周边的师生都时常忽视我们,但没想到短短的几年内,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时流露出对中国人的好奇和尊重。当地的报纸、电视、广播中,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新闻,主要是报道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身边的朋友们也时常惊叹中国的变化。这样的感觉在后来的几次出国工作和学习中,可以更加深刻感受得到,让我激动而自豪。


不久,我成为人母并学成归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尽管生活又要重新开始,孩子也要适应新环境,可我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踏实。母校依然美丽,散发着民族院校特有的气息,这里将是我挥洒青春热血的地方。校园里的学生有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随着学校从西北五省扩大为面向全国招生,56个民族都全了。每逢学校的大型活动,五彩缤纷、特色浓郁的民族服装和歌舞,让人眼花缭乱。从初到这里求学对各民族的好奇,到如今时时处处感受到的团结友爱、自然和谐氛围,真是岁月静好。


2008年底,父亲突然离开了我们。我还没有来得及说出要攻读博士的梦想,他就走了。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新疆大学化学系毕业,也是我们姊妹一直以来的骄傲。父亲生前总是对我们说,只要我们想上学,他永远会支持我们。在我想要放弃考博的时候,爱人便用父亲的话鼓励我。终于,2009年,我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专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机缘巧合,我的研究课题正是乌孜别克族的语言文化。其实,我们四姊妹从小读的都是汉语学校,我们的汉语成绩比其他语言好。父亲对我们要求格外严格,每次寒暑假,别的孩子都在玩耍,我们却要趴在桌子上写好多作业,常常感到委屈。现在想来,真心佩服父亲这样的远见。无论身边的亲戚朋友怎样跟父亲说,他都坚持自己的决定,坚信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通晓一门外语才能使自己更有前途,才能更好适应未来的需要。他的决定是对的!他说的未来,不也就是现在吗?因为父亲的坚守,我们四姐妹才能像今天这样,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鱼得水、发光发热。


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的博士研究和博士后研究工作,都是围绕着乌孜别克族进行。借着田野调查机会,前不久我回到了久违的家乡。从兰州乘飞机早上出发,在乌鲁木齐转机、在喀什转汽车,当天晚上就能抵达。当踏上故土的霎那,一抹乡愁和对父亲的思念缠绕心头,眼里泛着点点泪花。


2.jpg

         2011年,作者(左三)在新疆伊宁市做田野调查


家乡的变化让我惊叹不已,它已不再是过去那个边陲小县城的样子了:笔直宽阔的柏油路延伸到了农村,郊区已然和城区连成一片,不分你我;小时候的体委大院改造成了周边砌着浮雕墙的广场;不远处醒目的“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常常飘出优美的歌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乌孜别克族民歌“埃希来”和“叶来”的学习班就在这里举办。当我像游客一样问东问西时,亲戚朋友滔滔不绝地告诉我,现在“木卡姆文化艺术节”“巴旦姆花节”都成了具有莎车地方特色的大型节庆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在这些活动中,莎车的乌孜别克族常常成为亮点。这可不是“老王卖瓜”,新疆各地的乌孜别克族不仅以善于经商著称,而且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更是我们优良的传统!


更使我感慨不已的是,家乡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大家坐在漂亮舒适的房间,热火朝天地谈论国内外新闻、新款智能手机、最新的时尚潮流;看到县城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个人电脑,用QQ、微信进行语音或视频聊天;坐着亲朋好友的私家车东奔西跑做调研工作……眼前的一切,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是不是生活在所谓大城市的我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遥想当年,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常把水桶放在外面让我们洗澡。而在冰天雪地的冬日,父亲母亲要早早地生起炉火,等家里温暖了,才叫我们起床。无论冬夏,只要出门,都是爸爸骑着自行车,前面一个后面一个带着我们。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是爸爸用翻译书稿的钱买的14寸“红梅”黑白电视,用了好几年。


回忆当时的生活,忆苦思甜时,儿子常大笑不已。在他眼里,那只是遥远的故事,茶余饭后的话题。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我的成长。而今,我和爱人都是大学老师,大儿子已经是北京科技大学大一的学生,小儿子已经是初二的学子。我感谢祖国,感谢这个时代,是她给了我们一家无限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责编 刘娴)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