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凤凰飞翔的村庄
发布日期:2019-05-06

1.jpg

本文作者


仫佬族喜欢凤凰。广西罗城县城的主山被称为凤凰山,孩子们常玩的一个游戏叫凤凰护蛋。老乡们把凤凰画在屋檐下,绣在衣服、背带、被面上,在山歌里歌唱凤凰,在民间故事里讲述凤凰。县城附近,还有两个分别叫上凤立、下凤立的村。满外公家就在凤凰山脚下的下凤立村,而这也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满外公是外公的弟弟。算起来,母亲也早已离开了村庄。她和外公搬到城里的时候,才四五岁。后来母亲和父亲成家,在县城有了自己的房子,成了城里人。我们家里从不缺少来自村里的亲戚,这些亲戚穿着缀有补丁的衣服到家里来,父亲母亲总是十二分热情地招待。只是那个年代大家都穷,我们一家实在也帮不上乡村亲戚多大的忙。倒是他们带来的红薯、芋头、黄皮果在满足我的口腹之欲时,让我对村庄的田野充满了很多美好的想象。不过那时对于回农村,我还是很纠结。


小时候,我不太愿意回乡下。虽然我在县城的家并不比村上满外公家好多少。但想到村巷里到处是牛粪猪粪,想到外公家的院子里满地的鸡屎鸭屎,让人无处落脚,我就说不出的难受。


乡村里也不是没有好玩的地方,那条小溪就是我一定要去光顾的。清澈的小溪总是少不了人,浣衣、洗菜的婶娘,荷锄归来的叔伯,玩水捉鱼的玩伴,让溪边时刻生动而有趣。而我则最喜欢在溪水里濯足,那份清凉,涤荡人心。也有过几次下水捉鱼的经历,那时溪水里的鱼真多啊!拿个撮箕,沿着小溪一路上行,用撮箕往水草茂密处撮一撮,捞起来总能有收获。各式各样的小虾小鱼拿回家晒干或是晾在地炉边烘干,积攒得多了,拿来焖黄豆或是和酸坛里的酸菜一块炒起来,就是一道下饭的美味。在满外公家,舅娘炒的酸菜鱼仔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年纪渐长,我与更多来自村庄的人相识,我跟着他们到过上凤立、田梧、大梧、大银、大罗、大潘、大勒峒……这些仫佬族聚居的村庄,星罗棋布于县城周围。我在村庄进进出出,开始细细打量过去未曾关注过的村庄的细节。


仫佬族村庄大都建在土地平旷地带。村子背靠石山,面临田垌,村前流水潺潺、村后茂林修竹,如在画中。“聚族而居”,防范式的村落建筑是仫佬族民居的一大风格。大的村落都建有门楼,是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门楼两旁的房子以连片的形式围拢在一起,村内青石铺成的大小巷道连接各家各户。村庄四周高墙环绕,整个村子形成封闭的防御系统。村庄内的民居,一般都是独家独院。在正屋前面也建有小门楼,门楼侧建围墙,中隔天井,与正屋形成一个整体。门楼多数是朝着村巷,这样进出方便。颇有意味的是家家还建有后门。只要打开后门,穿过巷道,就可以到另一家的前门。数十户的村落,可谓户户相连,几乎可以串通无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仫佬族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的民族品性。


生活不会一成不变。改革开放后,在打工潮、经商潮的影响下,急盼着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村民,从村庄里走出来。大伙南下广东珠三角、北上江浙沪逐梦淘金,留在村子里的也通过跑运输、开矿、做生意等来挣钱。勤劳的付出换回真金白银。手里有了钱,大家首先想的是建新房。不知是谁第一个把新房建在的村子外。随后,更多的人在生产、生活更方便的马路边和交通要道旁建起新房。一幢幢中式的、欧式的小楼从地上生长起来,人们纷纷从老屋里搬出来,住到宽敞洋气的新房子。新房建起来了,老屋也没有拆掉。看似无意的行为,却保留了传统村落完整的原貌,形成了今天仫佬族村子“半村新楼半村旧屋”的景致,也使后来者得以了解仫佬族村落、民居的变迁。即便这种变迁是缓慢的,但最近几十年来的变化,仍然让世人惊诧、感叹。人去屋空,一些老屋成了养蚕室或是堆放杂物的仓库,遍布蛛网。一些老屋年久失修成了危房,甚至倒塌了。人走得少了,村中巷道长满杂草,遮住了光光的青石板。老屋老村像是被留在时间长河的岸上,时间往前,老屋往后越退越远。


“饮水思源,缘木思本。”仫佬族感恩念旧。老屋凝聚着历史、体现了民族文化,是前人先辈留给今人的建筑文化遗产。如今的仫佬族要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老屋古村是最好的活的教材。只是,如何保护古村老屋却让村民犯难。


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伴随着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借着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东风,村民们开始对古村老屋进行保护和修缮。一些历史悠久、民族文化遗存丰富的仫佬族村庄重新焕发生机,展露新颜。这其中最突出的是石围村和上凤立村。


2.jpg

                   修缮后的石围村仫佬族传统民居          韦如代/摄


石围村是个有着640多年历史的银姓仫佬族村落。2012年,石围村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列为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试点村。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帮助石围村群众做好规划:将古村建成集承载仫佬族历史文化、展示民族民俗文化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新村。村中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70多间砖木结构的古屋得到修缮,门楼、壁画得到修复,凤穿牡丹”“喜上眉梢这些有着浓郁仫佬族文化特色的元素重又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雕花木窗上的喜鹊回来了,振翅的凤凰又把花朵挂上屋檐。村里还建起了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广场、足球场等休闲健身场所。2014年,石围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今,石围村已成为集展示民族民俗文化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守着古屋就能得到收入,有人气有生活的村庄又回来了。


上凤立村在县里指导下对全村的旧民居、围墙进行了统一的外立面改造,将凤凰、荷花、双鱼、蝴蝶等仫佬族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建筑立面改造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景观村落。同时,引导群众进行村舍改造,建成一批以赏仫佬族古民居群、品百年依饭美味为特色的休闲农家庄园。村民自筹资金,对村内的传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村里的环境焕然一新。2016年,上凤立村被评为广西绿色村屯。如今,这里村道整洁,民居古朴,民风淳朴。每到节假日,村巷里到处穿梭着度假观光旅游的人。


3.jpg

                 陌上人家——仫佬族上凤立村         韦如代/摄


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石围村、上凤立村。大梧村修整河道,建成了游泳池,夏日里小河成了村民消夏的好去处、孩童嬉戏的乐园,村里数十栋老屋的修复也提上了议程。大勒峒借着电视剧《于成龙》在村子建拍摄基地的机会,建起了仫佬族民俗展示馆,将仫佬族的生产生活、民族服饰和传统节庆作为展示重点。


凤凰山有大小两个山峰,小山峰挺拔俊秀,形若凤头;大的山峰雄壮朴拙,仿似凤身,整座山形似凤凰振翅。清代罗城文人朱照南有诗赞云:“琳州旧壤虽草莱,凤凰为城烟雾开。”颂赞凤凰是驱散迷雾的神奇灵物。在仫佬族民间故事里,凤凰是一只吉祥的神鸟,依恋着仫佬山乡秀美的山川,宁愿吃苦受难也要留下来和仫佬人一起建设美丽富饶的家园。如今,我愿意把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看作是一只只金凤凰,在它们的引领下,仫佬族人真正找到了幸福!



(责编 牛志男)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