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水仙,这位普通的水族妇女赁借着马尾绣产业,闯出了人生的新天地。她成立公司、带领姐妹们致富、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 并先后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荣誉。2018年3月,她光荣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宋水仙展示马尾绣作品 黄晓/摄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也是水族文化的中心流传地,这里较好地保存和传承了水族传统文化。三都县中和镇是“马尾绣艺术之乡”,宋水仙的妈妈潘荣珍就是这个镇板闷村的村民。潘荣珍年轻时很能干,不但马尾绣工一流,她还利用自己对色彩配线的天赋做起了经营。后来,潘荣珍认识了邻县荔波的青年小宋,嫁到了荔波,宋水仙和哥哥姐姐们相继在这里降生。
宋水仙1岁时,潘荣珍夫妇带着几个孩子举家迁回板闷村。水仙的大舅在村旁给他们一家人盖了一个小木屋。潘荣珍身体不好做不了农活,大多时间留在家里绣马尾绣,水仙的外婆和舅妈们一有空也都到这里来一起绣花。小小的宋水仙满屋子跑来跑去,帮大人们拿马尾、递线,早早地学会了搓马尾。她的马尾线搓得又紧实又细密,大家都叫她帮着搓马尾线。有了女儿帮着完成这个工序,潘荣珍一周就可以做两双马尾绣鞋或是围腰。
18岁那年,宋水仙认识了板告村的青年韦家快。板告是有名的“马尾绣背带村”,这里做的马尾绣背带在水族地区很有名。韦家快的祖母也是水族地区著名的马尾绣娘,名叫潘水英,当地人尊称为“牙水英”(“牙”在水语里是老太太的意思)。天生对水族文化和马尾绣工艺充满热爱的宋水仙,每天都围在祖母身边,仔细看她怎样配线、怎样搓马尾、怎样放花、怎样做结,并试着自己去制作。村里姑姑婶婶们做得好的背带,她总是跟上前去看了又看,反复琢磨工艺特点、花型色彩搭配及针脚走势,那痴迷的样子时常惹得大家发笑。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的,宋水仙制作的马尾绣越来越好,不但针脚精美细腻、而且配色和谐、图案古朴,她也迅速成为当地有名的马尾绣制作能手。
这些年,水族姑娘们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会马尾绣的人越来越少。宋水仙意识到,只有将马尾绣做成旅游产品,让村里人看到马尾绣的经济效益,才能留住大家。2006年,宋水仙在荔波开办了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成为推动马尾绣商品化的第一人。
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的马尾绣工艺传承培训
2012年,宋水仙又成立了三都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之后,她便奔走在各个水族村寨,找绣娘们谈心、找村妇女主任了解情况。在板告、庙良、杨柳、姑引、良村等几个马尾绣绣娘集中的村里,她举办了马尾绣技能培训班,并请来县非遗中心、县民族研究所的专家给学员上课。她自己也上台给绣娘们讲马尾绣工艺,分享她这一路走来的体会和自己的马尾绣梦想。近几年,她培训的绣娘近5000人次。在她的鼓励和引导下,很多年长的水族妇女们重新拾起了马尾绣针线篮,年轻的水族姑娘也纷纷开始来学习制作马尾绣。宋水仙的“得意门生”韦娘则办起了自已的公司,三都的马尾绣产业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截至2018年,全县共有马尾绣公司22家。
同时,宋水仙还热衷于收藏各种古老的马尾绣老绣片和马尾绣背带。嫁到板告村后,她看到很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来这里高价收走了很多精美的马尾绣背带。为留住这些珍品,她从不多的收入里拿出很大一部份来收购马尾绣老绣片,这项工作一做就是近30年,至今共集攒收藏了近万件各种珍贵的马尾绣老绣品。在最穷和最需要钱的时候,她也舍不得卖掉任何一件马尾绣绣品。有一次因为孩子生病需要钱,家人趁她不在家卖掉了一个马尾绣精美钱包,她从地里劳作回来得知后,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硬是追了几里路,退了那个人的钱,把钱包追了回来。2010年,宋水仙在自家的木楼上建起了三都首家水族马尾绣家庭博物馆,免费展出自己多年来收藏的马尾绣精品。
目前,宋水仙组建的团队正在开发马尾绣文创产品,包括服饰、笔记本、手机壳、雨伞、银手镯等,价格从十多元到数百元。同时,团队还将水书和马尾绣这两种国家级非遗结合在一起,将水书运用在马尾绣的图案中。为此,她还专门设立了一门叫做《水书文字在马尾绣图案当中的运用》的课程,很受绣娘们欢迎。
(责编:刘娴)
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