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河湟谷地盛开民族团结花——青海省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0-04-03

西宁,一颗闪耀在我国西北大地上的明珠。青藏高原上的冰雪和湟水谷地的湍流,让美丽的西宁成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西宁76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4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6%,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比例最高。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记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殷切嘱托,坚持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边麻沟村:                                      

幸福像花儿一样

 

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有个名叫窎沟的地方。“窎”,新华字典里解释为“深远,遥远”的意思。而边麻沟村,则是窎沟最为偏远的一个村庄。这里距离西宁市51公里,平均海拔约2800米。记者一行驱车沿着窎沟蜿蜒的乡路一路颠簸,来到了边麻沟村。炎炎夏日的边麻沟村在一片溪声淙淙,绿影婆娑中显得分外安详。一片绿茵葱郁中散落着秀美的民居,全村目前共151户,人口612人。这是一个以汉、藏、蒙古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67%。村民们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亲如一家。2016年,边麻沟村被评为“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2017年又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在村主任李存德的带领下,我们在“灶宝农家乐”见到了郑元邦。40岁的郑元邦是汉族,他的妻子是藏族,他们家6口人从2016年开始经营农家乐,如今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去年他家的农家乐经过重新改造和扩建,生意愈发红火。“自从村里有了花海农庄,前来观光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也为我们增加了可观的收入”。谈起这些,郑元邦尤为高兴。

 

李存德告诉记者:“边麻沟村今天的巨变,得益于我们一直坚持的发展思路。”2016年12月,省委全会提出了“四个转变”发展新理念,其中包括“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经过村两委班子认真谋划并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最终确定利用村里森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花海”,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农家种养殖业,形成一整套旅游产业链,努力走出一条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助农增收的路子。

 

随后,村里依托大众农业观光合作社这个平台,村民纷纷以自家的土地入股,共流转土地40公顷。“花海”在打造期间,除了技术性的景观设置是请外面的专业人员来做,剩余的修整施工等都是由村民完成的。贫困户每天的工资是100元,其余人是70元。花海开始正式营运后,村民们还能收到合作社的分红。2016年,景区游客量超过30万人次,门票等各项收入达到140余万元。2017年,游客量达到50余万人次,门票等各项收入近300万元。

 

村里的农家乐,也从2016年的10家扩展到现在的61家。每逢假期和周末,来自西宁市及周边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旺季时许多客房提前两三个星期就已预定满了,大小餐馆门前的食客总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品尝绿色有机的佳肴。

 

在村两委的有效管理下,乡亲们组建了农家乐微信群,通过手机互联达到即时互动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合作社拿出统一的服务标准,对食品价格、卫生、安全设施、环保工作等做出统一规定,既保护了消费者利益,又防止了恶性竞争。

 

大通县创建办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注重从加强组织领导、思想教育引导、营造宣传氛围、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治理等方面入手,让民族团结的文明之花处处开遍。”

 

如今,边麻沟村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物质富裕村,更成为一个崇尚科学、勤劳致富、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的精神富裕村。

 

“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是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具体到农村,就是各族群众团结进步,共谋发展。边麻沟村的发展,正是践行着这样的理念。

 

城西区行知小学:                                  

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

 

步入城西区行知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回廊柱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正巧,行知小学在举办题为“民族文化主题园”的校园观摩展览。此次展览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为出发点,让每一位学生从小培养起对祖国各民族共荣共存的爱国和团结精神。在主题园里,三江源微缩景观、民族文化长廊、民族特色雕塑等,无不展示着青海省各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1.jpg

         行知小学的孩子们在上体育课


城西区行知小学是2006年新建的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现有学生1475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12名。学校将民族团结精神融入各项工作,提倡“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坚持精心打造民族团结特色教育品牌,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取得良好成效,荣获“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光荣称号。

 

操场上,学生们正在上足球课。其中一位球技精湛的男生格外引人注目。这名男生名叫知土加宝,藏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在三年级时从玉树市的囊谦县小学转到行知小学。因为之前他读的是藏语学校,所以转学后,他因为上课听不懂,几次考试都没能及格。后来,在班主任郭老师耐心细致的辅导和鼓励下,知土加宝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六年级的青梅旺姆,最期盼的是参加民族团结欢乐节活动。2015年12月4日,首届西宁市城西区“做团结好少年·赞民族新风尚”民族团结欢乐节主题活动在行知小学举行。今年的民族团结欢乐节活动中,青梅旺姆负责少数民族美食展示项目,为此她专门向西宁市的传统美食技师拜师学艺。在此次活动期间,她现场演示了美食技艺,让在场的评委和记者都竖起大拇指。

 

郭老师告诉记者,行知小学以“爱满天下”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积极扎实做好民族团结的各项工作,将教育理念普及到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心中。党员教师和生活困难的学生结对子,在学生中开展“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段民族舞”“学画一幅民族画”等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此外,学校还编撰了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情牵大美青海》系列校本教材并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

 

城西区虎台珠现巷市场:                        

和谐团结的“民族市场”

 

城西区虎台珠现巷市场始建于1993年,占地面积3540平方米,主要经营瓜果、蔬菜、粮油、水产、肉类等副食品以及土产五金、服装、鞋帽等15大类的商品,大大小小经营户有84家。市场内商贩来自本地和甘肃、四川、河南、山东、陕西、安徽等20多个省,是一个由汉、藏、回、满、撒拉、土家等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市场”。

 

多年来,该市场先后获“全国文明城市试点市场”“城西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先进市场”等荣誉称号。

 

据市场管理人员介绍,有关部门采用部分商户集中或面对面宣讲的方式,重点宣传讲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内涵等,使大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自觉参与。

 

26岁的回族商人井旺在虎台珠现巷市场经营“茶卡”牛羊肉店已经两年多。店家的产品原材料主要来自茶卡牧区,生肉除了零售之外还批发,营业额每年达20多万元人民币。“市场里的各民族商户相处非常融洽,互相尊重风俗习惯”井旺告诉记者。

 

“茶卡”的斜对面有一家青海酿皮店,面积虽不大但生意却很好,一天销售额在1000元左右。该店老板是去年来市场经营酿皮生意的,刚来时,因文化程度不高,他不知道如何办理营业执照等相关手续。在市场管理部门的热心帮助下,他在网上工商平台顺利办好了营业执照等手续。

 

西宁兆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团结协作激情创新

 

西宁兆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维)于2000年在西宁成立,目前旗下拥有五家全资公司和控股分公司,员工超百人。

 

记者在兆维见到刘洲才的时候,他正在电话联系洽谈公司业务。土族员工刘洲才于2010年入职兆维,现已是公司客服中心负责人。“我们公司招聘新人不分民族,只要能力和专业符合公司的需求就可以了。当然,地处民族地区公司更愿意接收少数民族员工。”工作多年,刘洲才最大的感受是公司非常尊重各民族员工。

 

这种氛围得益于兆维多年来对民族工作的重视。公司少数民族员工比例达13%,企业内部建立了少数民族员工关怀机制,尊重少数民族员工生活习惯,邀请员工家属参加公司重要庆典,在公司上下形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同时,兆维还长期帮扶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

 

湟中县土门关乡上阿卡村共198户,其中贫困家庭78户、281人,贫困户占全村的40%。2017年9月30日,兆维到该村开展慰问捐款活动,共发放慰问品累计20000余元。

 

自2005年起至今,公司每年用于助学济困、帮助孤寡老人、大病救助等方面的捐助达20余万元。公司还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将上阿卡村作为定点扶贫单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产业脱贫计划,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大通县桥头镇小石山社区:                           

社区和各族业主互相服务

 

小石山社区成立于2006年12月,社区共有3346户9282人,其中,回、藏、蒙古、土、撒拉、满、达斡尔、朝鲜、苗等少数民族共1262人,占总人口的14%。该社区先后被评为“西宁市首届十佳法制单位提名奖”、西宁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社区”、西宁市社区工会联合会建设示范点和全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示范社区”。

 

社区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组织机制为抓手、以宣传教育为主线、以搭建平台为重点、以优质服务为手段、以化解矛盾为根本创新民族工作机制,以文体活动为载体,着力打造社区民族工作亮点。

 

社区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形成了社区为各民族服务,各族居民也为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良性循环,创造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服务、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社区开辟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低保救助、残疾救助、再就业、社保补贴等各项服务。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及时掌握群众的需求和动态,真正做到责任到岗、工作到位、联系到户、关系到人。

 

社区还组织发动网格员、楼栋长、社区老党员、低保户、复员军人、居民代表等各层面的社会力量,分片包干,了解掌握社情、舆情和民情信息。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上报,严防矛盾纠纷的升级。

 

各民族的团结奋斗让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幸福西宁等美好愿景逐渐变成现实,西宁也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中继续守望相助,砥砺前行。

 

(责编:增林)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