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边城重镇 魅力爱辉
边城重镇 魅力爱辉
发布日期:2015-09-28

黑河.jpg

中俄边境、黑龙江畔的爱辉


宽阔的黑龙江,从祖国边城爱辉和对岸的俄罗斯远东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之间缓缓流过。在这里,蓝天白云下,清新空气中,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体验到浓郁的俄罗斯风情。从爱辉市区出发沿着黑龙江一路走下去,更会为那广袤的山林、沃野之中浓郁的民族风情所沉醉。

天下鄂伦春、古今达斡尔、清始祖族发祥地⋯⋯在爱辉区一系列大手笔的品牌下,鄂伦春北方游猎第一乡、达斡尔黑龙江畔第一包、满族村寨观光农业、俄罗斯风情园、北疆知青第一村、瑷珲古城等,闪现出越来越令人瞩目的光彩。

边城爱辉,不愧为一颗屹立于祖国北疆的明珠。


鄂伦春:下山定居以来

62年前,一支生活于小兴安岭北麓的鄂伦春部落,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结束世代大山里的游猎生活,在刺尔滨河畔定居建立起新家园,名为新生村。

走进今天的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新生村,一排排崭新的民族特色安居房映入眼帘。从刚下山时的茅草房,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的砖瓦房,再到如今木刻楞式的第三代安居房,巨大的变迁历历在目。

今年68岁的葛长云老人,是村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狍皮手工技艺传承人,她对刚下山时的情景还留有依稀的印象。“那时我6岁,解放军叔叔给我们盖房子,我喜欢吃他们的大米饭和白糖。我也拿着狍肉干给解放军叔叔吃,但他们遵守纪律都不要。”葛长云说,她的奶奶不习惯住新房子,觉得在里面喘不上气来,于是就在院里支了个撮罗子住。直到两年后奶奶去世,她都没在新房子住过。

抚今思昔,葛长云对眼下的幸福生活连连赞叹。“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仅给我们盖了这么漂亮的新房,而且看病费用也全部报销。”如今,她的四个女儿都已经成家立业,大姑娘还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作为狍皮手工艺传承人,葛长云不仅为村里几个年轻徒弟传授技艺,还去北京等地参加交流活动。去年,她靠售卖手工艺品赚来的钱,带着自己的姑娘和外孙们到内地旅游了一趟。

下山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新生村鄂伦春人,如今还保持着靠山吃山的老传统。我们来到时,正是山上生长的一种中草药——金莲花的采摘时节。“你看现在村里人很少,都到山上采金莲花去了”。新生乡乡长吴学英介绍说,金莲花有10天左右的花期,这期间,当地人一般早上天刚亮就上山采花,中午吃带的干粮,晚上七八点钟回家。采摘回来的金莲花晾干后,送到药厂售卖。原来两三块钱一斤,现在十几元一斤,两个人一天能挣七八百元。

33岁的吴坚正休假在家,他原来是一名边防战士,复员后在爱辉区护林防火队工作。他说,去年家里仅卖山上的野蓝莓果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目前新生村有500多口人,其中鄂伦春族166人,年轻人考学或打工外出的很多,家里的农活基本都靠老人做,不过机械化耕种让农活变得轻松了很多。

作为曾经的游猎民族,新生村依然保留着12支猎枪。每年的11月发枪,到来年3月15日防火期到来时收回,主要猎物是野猪。到今年8月,这里将建起一个狩猎场。到那时,当地农民可以去猎场当导猎员,同时带动村里发展养殖业、餐饮业和家庭旅店。

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鄂伦春人又有着“岭上人”的称呼。作为展示鄂伦春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新生乡“岭上人”博物馆获得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其展览内容以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传统文化等为主,并集中展示了鄂伦春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历史,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意义。

在新生乡博奥韧广场一侧,去年建成的刺尔滨鄂伦春原始部落体验区已经对游客开放。这里分为游猎生活区、民间文艺区、宗教信仰区、祭祀山神区、传统狩猎区,全景展示了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前的游猎生活。新生乡的刺尔滨鄂伦春艺术团,在这里展演鄂伦春族传统舞蹈和民俗活动。为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新生乡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课。同时,选送鄂伦春族青少年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不断夯实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

如今,新生乡正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养殖种植业。随着“天下鄂伦春”品牌的唱响,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这个“北方游猎第一乡”,必将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建议设置为40页下角配图1.JPG 

2013年的新生乡,黑龙江省庆祝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主会场


达斡尔:过江上岸之后

2014年6月1日,来自省内外的达斡尔族同胞,相聚在风景如画的黑龙江畔,与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的各族同胞一起,参加纪念达斡尔族南迁360周年“库木勒节”暨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建乡30周年庆祝大会。期间,举行了南迁过江地奠基仪式、天下第一斡包祭拜仪式、“古今达斡尔”专场文艺汇演及达斡尔族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举行祭拜斡包仪式,告慰南迁的先辈。

作为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民族,白山黑水孕育出达斡尔人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他们亲历并见证祖国北疆多民族融合、奋斗和发展的历程。为更好地传承发展达斡尔族文化,近年来,爱辉区邀请全国的达斡尔研究专家,举办达斡尔研究论坛,深入挖掘达斡尔族历史文化。经过黑龙江省三级达斡尔族学会、新疆塔城达斡尔学会、内蒙古三级达斡尔学会共同研讨,一致认为:1654年达斡尔族奉清代朝廷之命,从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举族南迁到嫩江流域,到2014年已有360年。而达斡尔族的南迁上岸地,就是爱辉区坤河乡的富拉尔基村。

富拉尔基,达斡尔语意为“红色之岸”。在这个以达斡尔族为主的村落,还生活着满、汉、朝鲜等民族。为纪念南迁360周年,爱辉区在坤河村建了一座斡包。

这座斡包位于坤河村一片开阔的草场上,周长36米,寓意达斡尔族南迁360周年;高3米,寓意坤河乡建乡30周年。在全国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里,这是最大的一个斡包,有北疆第一包和黑龙江畔第一包之称。

如今,坤河乡的富拉尔基村和坤河村等达斡尔族村,正在大力建设特色村寨,通过实行具有达斡尔族特色标志的民居改造工程,修建民俗展览馆、民族文化广场、民族服饰展示厅等,不断突出达斡尔族村的民族特色。同时,从去年开始,乡里还组织村民到其他达斡尔族聚居地区学习音乐、舞蹈、传统体育等民族文化。

村民们的热情也很高,穿民族服装、跳民族舞,正在成为团结和谐的样板。

坤河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民以前都靠种地生活,收入水平难以持续提高。为带动村民致富,坤河乡从去年开始发展吊带木耳养殖项目。乡长武超介绍说,去年村里建了3座大棚,每个棚里有3万袋吊带木耳,由于市场行情好收益不错,今年又建了10座大棚,而且开始试种春、秋两季木耳。如今,村里成立了远达木耳合作社,成员有25户,没有参加的农户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合作社的收益,将拿出一部分用于发展村里的公益事业。

网箱养鱼也是坤河乡的特色产业,乡里通过积极争取资金技术支持,借助黑龙江水天然的丰富养分,发展养殖鲟鱼和鳇鱼等鱼种,同时改变养殖方式,做到四季有鱼。如今看来,这个项目的效益十分明显。


_MG_2239.JPG

为纪念达斡尔族南迁360周年而建的斡包


四嘉子满族乡的希望产业

位于黑河市爱辉区东部沿江平原的四嘉子满族乡,地貌平缓,土质肥沃,养分含量高,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传统作物以玉米、大豆、小麦等为主。

四嘉子乡满族村小乌斯力村,全村209户、650人,其中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多。曾任小乌斯力村支部书记的祁树民是满族人,前两年考取公务员后调到乡里任职。在祁书记的家里,他向我们讲述了2013年黑龙江洪灾时全乡抢险救灾时的场景。

那年,一场30年不遇的洪灾侵袭这个满族乡,20天左右的高水位,让乡里很多农民的房屋都因渗水而出现开裂,老百姓地里的粮食和蔬菜等也都被上涨的江水浸泡。但乡里所有人都是舍小家顾大家,不分你我不分民族,把自家的活放下,坚守在抗洪第一线。整个汛期,乡里没有出现决口,没有人员伤亡。

走在小乌斯力村,只见街道干净整洁,村民受灾的房屋也早已得到维修,田间地头农作物一片葱绿。而曾经被江水浸泡而受损的河岸大坝,也正在加固当中。

依托天然的优质土壤和农业种植的优势,四嘉子乡正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业,包括棚内反季节蔬菜生产区、棚外果蔬试验示范区、生态观光休闲区、集贸交易区,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_MG_1826.JPG 

四嘉子乡群众仍保留捕鱼的传统


风景如画的俄罗斯族特色村寨

来到瑷珲镇外四道沟村,村口的俄罗斯族特色村标和指示牌很快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而村内改造建设中的俄罗斯族特色建筑别具风味,正成为黑龙江畔的一个民族风情新看点。

地处黑龙江畔的外四道沟村,是俄罗斯族村,现有农户84户、人口308人。2013年,外四道沟搞新农村建设,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努力打造环境优美、风情浓郁、生产发展、百姓富裕的俄罗斯民族风情村。目前,总投入资金353.9万元,其中农民自筹102.6万元,政府和帮扶单位投入资金251.3万元。

走进村内,处处可见俄罗斯风情壁画、木质的特色指路牌以及五颜六色、整齐排列的传统民居,村容干净整洁,环境优美。为更好地打造特色村寨,规划部门对全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并邀请上海大学的专家为村里设计俄罗斯族标识,在农户房屋改造、栅栏和路灯个性化设计上突出俄罗斯民族元素。同时,安装铁栅栏、硬化边沟等。

穿过村庄来到江畔,宽阔笔直的江面风景如画。按照远景规划目标,外四道沟将建起一座临江公园,而村口的白桦林也将成为天然的休闲氧吧。其思路是,利用改造后的村集体资产和土地进行招商引资,打造一座集特色主题旅馆、餐饮、垂钓等于一体的俄式风情园,带动旅游业发展。


_MG_1860.JPG 

外四道沟俄罗斯族村的特色指示牌


北疆知青第一村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应毛主席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号召,祖国内地的大批知识青年走进农村牧区,来到边疆锻炼。

瑷珲镇外三道沟村就曾是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村屯,当年到这里的知青有80多人,大部分来自上海,是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知青人数最多的村。多年来,返城后的知青与当地干部群众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青或是亲自回来看看,或是寄来礼物表达心意。同时,知青也给予村里发展很大的帮助,出钱修路修房,帮助村民打工就业,彼此感情越来越深厚。

刻有“北疆知青第一村”的石碑竖立在村口,两侧分别是具有知青文化元素的景观大门——北方建筑特色的木刻楞大门和上海建筑特色的石库门,象征着南北呼应,守望相助。村内房屋墙体上绘有知青生活题材的漫画,院落里摆放着知青生产生活用具,处处体现出浓厚的知青文化。2014年,村史馆正式开放,让人重温当年知青与当地各族村民共同劳作的场景以及彼此结下的深厚情谊。

在村史馆,我们碰到了刚从上海来的老知青张明娟,当年的腰屯生产大队(现腰屯村)支书王继岭和爱人正陪同她参观。张明娟说, 1970年下乡的她刚20岁,时逢寒冷的冬天,农活也不会干,全靠当地老乡帮助。虽然非常艰苦,但后来慢慢适应了,现在回想起来很有意义。张明娟很感激村里的老乡,在生活、做人方面学到了很多。而她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就是在王继岭家过的。1974年,张明娟考取黑河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后来去无锡工作,直到1990年调回上海。这些年,她经常回到东北。

如今,外三道沟村把知青文化建设当作一大亮点工程来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打造“北疆知青第一村”品牌,努力建设集知青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青少年教育等于一体的景区。


瑷珲古城的美好未来

说到瑷珲,人们都会想到这里是《中俄瑷珲条约》这一丧权辱国条约的签署地。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在《尼布楚条约》签约前的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后方总指挥部就设在瑷珲,两次发兵也都在瑷珲。雅克萨之战结束后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近代史上唯一的平等条约。因此,瑷珲也是一个英雄之城。

如今,爱辉镇复名瑷珲,展现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开放视野和合作格局。瑷珲镇“弘扬古城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的理念,正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

在镇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馆,记者见到了年轻的桦树工艺传承人陶丹丹。今年37岁的陶丹丹出生在黑河市一个满族传统手工艺人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手工艺人。在父亲的影响和传授下,她从小便尝试制作桦树皮制品。凭着对桦树工艺的热爱与执着,她在继承传统桦树皮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开创了桦树皮制作的新工艺,大大提高了艺术价值,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如今,她制作的桦树手工艺品销路正不断扩大。她还举办免费培训,帮助当地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解决就业问题。

在爱辉采访期间,记者有幸观看了由爱辉区主办的首届中俄综合格斗友谊赛。中俄选手之间的较量,既是格斗技艺的展示,更是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祝福瑷珲!

祝福爱辉!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