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让沙漠变绿,让乡亲致富!——记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沙牧民敖特更花
发布日期:2019-10-16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无垠,这可能是大多数人脑海中的沙漠。晶莹剔透的沙粒和美轮美奂的沙海,给前来猎奇的游客留下美好印象。然而,对于常年生活在沙漠中的人来说,却要懂得如何与其和谐共生。


今年41岁的敖特更花出生在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北大门的西沙拉。从小与沙为伴的她,对处于沙漠中的家乡有着复杂的情感,小时候总想着快点长大,离开家乡,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然而,这个历尽半生都与沙结缘的蒙古族女性,不仅没有离开家乡,而且还依靠种树治沙,让家乡变得越来越绿,让乡亲们得以脱贫致富,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8.jpg

        “沙漠玫瑰”敖特更花        金向德/摄


种树治沙,让家乡变绿!


“我从小在库布其沙漠里长大,这里原来是死亡之海,没有电、没有水、没有路,生活很艰苦。”回忆起过去的生活,敖特更花至今仍觉苦涩。


“库布其”是蒙古语,意为弓上的弦,位于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因其形状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这里曾经寸草难生,尽是看不到尽头的沙丘。


“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磕牙。帐篷卧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这是上世纪90年代沙区人民描述库布其沙漠的民谣。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十分渴望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历经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库布其沙漠从昔日的“死亡之海”,逐渐蜕变成了今天的“全球治沙样本”。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像敖特更花这样的治沙人。


上世纪90年代末,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开始参与治沙。当时,包括敖特更花在内的许多农牧民对企业的加入产生疑问,“它们过来是不是要占用我们的草场……”几年以后,沙漠里的树一年比一年多,怀疑才渐渐变为信任。


2007年,敖特更花成为治沙民工连队队长。“当时我老公反对过,说一个女人成天在外面跑太辛苦。可是当2009年我把树种活的时候,他再也没说过这样的话。”敖特更花也知道在沙漠里种树苦,“但对于生长在沙漠中的我们来说,种树是必须要做的事,树是给自己给子孙后代种的。我们自己的家乡自己不治理,谁来治理?”


于是,2007年敖特更花从当地企业承包了2000亩的沙柳基地。这下操心事接踵而来:工人哪里找?开支如何解决?树苗怎么搬运?水从哪里取?


春季种树的时间一般只有45天。敖特更花为抓紧时间骑着摩托到处寻找工人,最终找来了24名工人。她又求哥哥做担保贷款8万元,用来支付工钱。就这样,她带着工人风吹日晒开启了在沙漠里的事业。


起初,他们靠人工背树苗,把一棵棵的树苗运往沙漠深处。这种方式没坚持几天就把他们搞得筋疲力尽。后来,敖特更花找来一辆吉普车,大大提高了运树苗的效率。沙漠取水也是个大难题,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靠打井解决了取水问题。


历经千辛万苦,树总算种完了,可敖特更花还是悬着心:“人家企业是掏钱买活树的,我不知道自己种的树活没活。”可喜的是,树苗的成活率是85%。验收完,敖特更花请大家吃饭,她喝醉了,“当时真的是又想哭又想笑。”这一步迈出去,敖特更花信心倍增。


“我经常站在树林中大声歌唱,有时还会跳舞,那种感觉真是美妙。” 看着曾经的沙漠一点点变成绿地,敖特更花的干劲儿越来越足。十几年间,敖特更花的治沙民工连队绿化沙漠面积达到了3万多亩,树苗成活率均在95%以上。


人进沙退,如今的库布其,昔日的沙丘上长满了草木,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已然呈现。今年7月召开的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显然,库布其不再是荒漠化的代名词,而是生态治理的中国样板。这让仍然奋斗在治沙一线的熬特更花们备受鼓舞。


绿色兴农,让乡亲致富!


“沙害可以变沙利!”敖特更花说,治沙不仅有效改变了生态环境,而且让生活在沙区的百姓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出路。绿富同兴,这种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结果,是人们以前未曾想到的。


现在,除去工友们的日常花销和劳务费,敖特更花每年能收入近20万元。她和丈夫翻新了房子,买了私家车,日子越过越好。“工友们跟着我干活,一天能挣到200块钱,一年能收入好几万,只有大家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裕。”敖特更花靠着治沙发家致富,但她始终不忘嘎查里的贫困户,这也是她作为嘎查长肩上担负的一份责任。


“刚开始只顾着自己多挣点钱。后来看到一起干活的工人生活慢慢变好了,觉得应该多带带那些生活困难的乡亲。”2017年1月,敖特更花领着6户贫困户12个人在库布其沙漠做企业沙障的活儿,每个人干50天能挣两三万块钱。


想致富必须苦干。“早上从家里带着包子出去,中午吃的时候就冻硬了,怎么办?烧火烤着吃。矿泉水冻了,生完火再把火挪开,把瓶子在热沙里放上一会儿就解冻了。”敖特更花说。


久而久之,这些工人不叫敖特更花队长,喜欢叫她花姐。敖特更花跟乡亲们聊天时常说,“只要努力过,肯定能得到好果子。要是不努力,缩在家里面,永远不可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啥样的。”


今年5月,敖特更花带着村里生活困难的农民孟克吉日格乐到通辽市开鲁县辣椒铺嘎查种甘草、款冬花等药材,每个月给他1万块钱。她说:“今年拉扯上一年,能让他把8万块钱的债还上。”孟克吉日格乐话不多,他对敖特更花的评价就三个字——“好着呢”。


植树、种草、养殖、旅游……敖特更花的家乡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依靠沙漠发展了一系列产业,农牧民脱贫增收指日可待。


“道图嘎查过去是一个非常封闭、贫穷、落后的地方。现在,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家家住上了新房子,户户开上了小汽车,牧民的生活一天一变化,一年一个样。”老支书陈宁布激动地说。


如今,道图嘎查牧民新村有牧家乐13家、民宿20家,能够为游客提供牧马、拉骆驼、沙漠越野等特色服务,年接待游客超过12万人次,每户牧民年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此外,嘎查农牧民每年参加亿利资源集团开展的沙漠生态建设,主要是植树、种草、种药材,部分党员致富带头人组织嘎查农牧民成立民工连队,通过承包沙漠生态建设工程,带领大家务工增收。同时,嘎查党支部牵头组织部分养殖大户成立了玛拉沁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牧户67户,有机肉牛3000多头、年出栏1000多头,户均增收8000多元。


有绿色,就有希望。沙漠变绿洲,让贫困的农牧民广泛受益。敖特更花说:“这几年回到沙漠的人越来越多,有要种甘草的,还有要发展旅游业的。我相信沙漠能成为我们的朋友。”


9.jpg

        库布其沙漠的绿色中国梦        金向德/摄


从战沙斗沙到与沙漠和谐共生,从“治沙防沙”到“绿富同兴”,库布其治沙人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逐渐形成“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经营、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治理模式。


“我要把库布其治沙的经验,告诉生活在其他沙漠的人,还要跟他们一起治沙。”2014年敖特更花和她的民工连队走出内蒙古,来到了新疆。2017年又把治沙经验带到了青藏高原。“大家一起治沙致富,过上好日子。” 敖特更花说。


(责编 金向德)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