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广东 · 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
发布日期:2015-11-26

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jpg

2014年12月2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最多、增长最快的省份,56个民族成分齐全,是民族工作大省。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广东省将每年9月确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今年,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创新形式,通过开展“民族团结 · 身边小故事”征文活动,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正能量,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推进宣传月活动深入开展。通过省、市各级部门的组织发动,在校学生、拉面店从业人员、少数民族企业家、外来务工人员、援疆援藏干部等积极参与,提交征文近百篇,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40篇优秀征文。这些征文的主题涉及面非常广,有诚信经营、艰苦创业的,有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有邻里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有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有践行善举、回馈社会的,也有民族工作干部不辱使命、默默奉献的……事迹鲜活感人,读来清风拂面,无疑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真实写照。


大岗村——我的第二故乡

记录/林超敏


我叫黎光发,壮族,今年36岁,原籍云南省文山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底圩乡石尧村。

1992年,我家迁到了阳江市江城区白沙街道大岗村委会杨屋寨村。初来乍到,我们缺少致富启动资金,家庭主要经济收入只能靠种水稻、花生、薯类,日子过得艰苦。当地政府了解到我们的困难后,在农村土地承包、良种良法培训、农村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我们许多支持和帮助。邻居们对我们也很友善,农闲时介绍我们到周边的工厂打工。

1995年,我家迎来了两件喜事,一是盖起了占地8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二是我考上了县一中当老师。我打心眼里感谢当地政府。

2014年,当地政府筹资近400万元,全力实施扶贫“双到”开发工程,将大岗村打造成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为群众创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并投资15万元建设全区首个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大岗村公共服务站。

现在,我们村有了水泥硬化的道路,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有了干净的自来水,通了电视、电话和网络,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工作闲暇之余,我还参加政府组织的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培训班,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增加收入、奔康致富。如今的大岗村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争做文明惠州人

马福林是青海省化隆县人,现为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斑樟湖礼拜点的阿訇。在石桥社区工作人员的印象中,马福林热爱生活、热爱惠州,是非常有正义感的人。在2014年惠州创建文明城市复检工作中,他带头参加社区志愿者工作,并积极动员其他穆斯林群众投身其中。

马福林的家人在石桥社区新岸苑经营着一家清真兰州拉面店,铺面不大,客人却不少。这全靠诚信经商,热忱服务。马福林热心服务外来务工者,及时反映群众意见,传递政府声音,在群众与社区之间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在他的团结和带领下,穆斯林群众自觉地融入了惠州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

国道边的一所移民小学

文/李晓玲


在阳江市江城区双捷镇乐安村325国道边,有所由一对汉族夫妇创办的云南移民小学。

10年前,这对夫妻跟着老乡们来到阳江的一个砖厂打工。厂里的工人大多数是来自云南的苗族同胞,文化程度较低,只能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工作,而这对汉族夫妇的文化程度算是比较高的。由于当地的学校学费比较贵,苗族工友们的孩子上不起学,他们便鼓励这对汉族夫妻开办了一个学校。

因为资金短缺,这对夫妇只能租用当地村民的瓦房作为教室。慢慢地,周边一些移民过来的苗族同胞知道这里开办了可以教授苗语的学校,都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到这里上学。学生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夫妇两人忙不过来,还聘请了专职老师来教学。

移民小学的苗族学生刚上学时都听不懂普通话,这对夫妇便先把汉语翻译成苗族家乡话,然后再一遍遍地教学生练习普通话发音。在这对夫妇看来,就算再苦再难教,只要孩子们能识字读书,他们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随着学生的增多,夫妇俩最终还贷款买下了一栋两层楼用于教学。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很多家长陆续把学生送回云南老家上学了,移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因为学生少,这对夫妇的收入也越来越低。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们课余时间不得不做一些兼职来补贴家用。尽管困难重重,可是这对夫妇没有放弃,他们一如既往地默默为这些苗族孩子奉献着,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愿告诉别人。

阿不都艾尼:感恩之举 回报之爱

2014年8月11日,在东莞务工的新疆阿合陶县柯尔克孜族员工阿不都艾尼吐尔逊通过东莞市慈善协会向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捐款1000元。

阿不都艾尼 · 吐尔逊自幼生活困难,母亲在他5岁时离家出走,他和弟弟两人靠父亲一人务农拉扯长大。15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年少的阿不都艾尼 · 吐尔逊不得不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不幸的是,在他17岁那年,他的弟弟也不幸离世。20多岁时,离家多年的母亲由于得了重病,找到了他,并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小女儿托付给他抚养。当时,阿不都艾尼 · 吐尔逊在家务农每年收入不到5000元,为供妹妹继续读书,他离开家乡,辗转于喀什、乌鲁木齐等大城市打工。靠着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将妹妹供养到大学本科毕业。

2014年5月,阿不都艾尼 · 吐尔逊响应阿克陶县政府号召,来到宁波的工厂务工。6月,他又申请来到东莞市厚街绿洲鞋厂工作,工资涨到了近3000元。在东莞务工期间,阿不都艾尼 · 吐尔逊深深感受到了东莞市政府、阿克陶县政府和绿洲鞋厂对他的关爱。为回报和感谢政府为他提供了这么优越的务工环境和优厚的工资待遇,他决定将一年多来省下来的1200多元,分别捐赠给东莞市慈善协会和阿克陶县政府用于慈善公益。阿不都艾尼 · 吐尔逊还计划以后每天节省10元,每年节省3000多元,专门用于助养3名家乡的孤儿。

幸福的“新潮州人”

“民族团结就是亲如一家”。说起民族团结的含义,潮州市凤新街道奎元社区的居民都会这样说。

今年40岁的布依族同胞刘应龙,老家远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罗甸县。21年前,他和老乡一起来潮州打工,曾做过电影放映员、厨师。后来,他搬来湘桥区凤新街道的奎元社区居住,并和妻子朱知娟在彩虹路开了一间装修店。随后他们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大儿子朱涛今年14岁,在社区一所小学上六级,享受学杂费全免的好政策。小女儿朱温欣4岁,在小区的幼儿园上学,每学期还可以领到400元的学费补助。

虽然风俗习惯有所不同,但刘应龙一家和社区的居民相处得很融洽。每天早上,刘应龙到店里开店,看到路过的居民,便亲切地打招呼。平时,邻居家里需要装修的,他都主动帮忙。除了成本钱,他不收一分工钱。在他看来,大家同住在一个社区,就是一种缘分,更要互相帮助。

作为“新潮州人”,刘应龙一家很喜欢潮州的生活,醇香的凤凰单枞茶,更让他一喝就上瘾。“听说有些潮州人晚上不敢喝凤凰茶,担心睡不着,现在我不喝凤凰茶才睡不着。”

老麦:民族和谐的使者

2015年5月30日傍晚,东莞暴雨如注。老麦——麦麦提明·亚森与逝者家属坐在餐厅里,焦急地等待着东莞市民宗局干部送来土葬证明材料。当老麦收到民宗局干部送来的材料后,他顿时感到安慰不少:只需明天再跑一趟广州,将证明材料交给航空公司,维吾尔族同乡的遗体空运回新疆的事情就基本办妥了。

“老麦”是东莞市各有关部门干部对麦麦提明·亚森的昵称。麦麦提明现年40岁,是新疆和田县人。当年,17岁的麦麦提明千里迢迢从和田来到广东东莞谋生,从此与东莞民族工作结下不解之缘。20多年间,他经常协助有关部门调解涉及维吾尔族同乡的各类矛盾和纠纷,搭建起政府与维吾尔族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东莞民族团结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个人也曾多次被评为东莞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今年1月,东莞日报以《构建民族和谐关系的文明使者》为题,对麦麦提明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今年5月,老麦当选为东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吉力力 · 吐送托合地: 河源的新疆好汉

文/邱铭钧


吉力力 · 吐送托合地是一位腼腆憨厚的新疆汉子,1995年跟随老乡从千里之外的新疆和田县巴格其镇亚鲁古孜吉格代一农场来到河源市做干果生意。20年来,他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把家乡香甜的核桃、葡萄干、哈蜜瓜带给河源人民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美好的生活。

在河源市流动经营干果生意的群体,从最初的三五人发展到如今的五六十人,但这些来自新疆的穆斯林大都只会讲几句简单的汉语。因此,当他们在摆卖干果过程中与当地群众交流时,往往会因为语言沟通障碍容易发生矛盾。于是,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吉力力就成了协助当地政府调解矛盾的翻译。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中,吉力力先后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参与协调处理了约30起事件和纠纷。

2012年春节前夕,一名跟随父母在河源生活的新疆籍维吾尔族女童因病医治无效死亡,其家长坚持要雇车将遗体运回新疆按当地习俗实行土葬。为此,受逝者家长委托的吉力力找到河源市民族宗教和民政部门寻求帮助,为逝去的孩子在广东省内寻找穆斯林墓地给予安葬。最终得到了肇庆市民族宗教部门的帮助,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2013年9月30日,紫金县城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一对贩卖核桃等干果的维吾尔族夫妇不同程度受伤,引起河源以及周边韶关、梅州等地的新疆穆斯林群众的高度关注。在处理此事件的过程中,吉力力一方面照顾伤者并安抚家属,另一方面又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穆斯林群众的思想工作。通过多方努力,最终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了这一事件。

2015年春节前夕 ,吉力力主动为社区8户困难汉族群众送去了价值6000元的慰问金和葡萄干、核桃、大枣、杏仁等新疆特产,这在河源尚属首次。

为了满足河源穆斯林群众的宗教生活,市民宗局协同有关部门考察调研,并报请省民宗委省伊协批准,于2012年4月27日在源城区大同路设立了河源市首个伊斯兰教临时聚礼点。此后,在吉力力和马么有来阿訇带领下,按照相关要求,伊斯兰教临时聚礼点成立了民主管理小组,完善健全了场所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河源穆斯林为本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作贡献。

在葵乡“拉”出一片小天地

在素有“葵乡”之称的江门市新会区,街边有不少写着“正宗兰州拉面”字样的清真风味面馆,创业者大多来自甘肃、青海等民族地区。他们凭借精湛的手艺在新会用勤劳、淳朴、善良编织着一个个致富梦。

马东拉黑的兰州拉面店位于新会区会城街道河南社区募兴路,是间夫妻店。老公揉面拉面,老婆端盘收钱。地方不大,但卫生好,生意兴隆。

10多年前,家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东乡族青年马东拉黑来到新会,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刚开始,面馆生意并不是很好。但经过他的不懈坚持探索和改良,店里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一直以来,我所思考的是如何把拉面做出自己的品牌,做精做强。”马东说,随着新会的拉面店逐渐增多,亟需借鉴快餐连锁“抱团取暖”的经营模式,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他还特意到外地的拉面馆借鉴学习,回来后便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如肉沫拉面、羊肉泡馍、炸酱面等。

马东不仅开拉面店,而且也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许多工作。今年,新会区司前镇的一个企业因为存在安全生产隐患被有关部门要求整改,但该企业的回族老板不接受处理意见,双方僵持不下。马东知道后,第一时间前往调解。由于他有语言优势,又能与政府部门沟通,经过多次协商,最终使企业接受了整改。

少数民族同胞遇到困难,如子女入学、读书、办证和矛盾纠纷调解等,马东都想方设法协助政府予以帮助。如今,他是新会区民族工作的联络员。

民族有情 邻里有爱

文/骆新娇


深圳市坪地街道年丰社区是广东省民族团结模范社区示范点之一,总人口1.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5万人,有1959名来自29个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居住在这里。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全家日常生活开销仅靠一人所挣来维持,日子还过得很艰辛。

社区里的汉族妇女得知这些情况后,便开始关心帮助这些困难的少数民族家庭:自家孩子过生日会叫少数民族孩子们一起参加,吃蛋糕、唱歌,分享快乐;逢年过节,会给少数民族孩子们包红包……久而久之,社区里的少数民族家庭也和大家熟悉起来,谈家乡变化,谈风土人情,谈创业历程,并且也开始互相帮助:帮房东卸货,帮果农采摘荔枝,帮老人换水管修围墙……

“邻里亲,赛黄金”。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位黎族妈妈。她生病后,邻居的汉族妈妈们得知这一情况后,急忙带她到医院就诊。她们不忍心手术后的黎族妈妈每餐吃青菜米饭,就送来鸡鸭补品和慰问金。

斗门区的民族团结之花

文/林玉秀


作为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来到珠海的仫佬族,我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与家人团聚,谋一份工,干一份活,平平稳稳过个小日子。正是由于珠海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注重民族团结工作,关心少数民族同胞,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我从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妇女走上了参政议政的舞台。

2004年至2011年,我连续当选珠海市第六、第七届人大代表,2011年再次当选珠海市斗门区第三届人大代表。我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倾听民声,反映民意,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期间,我还参与了《珠海市水资源保护机制》等重要议案的调查及撰写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我被评为珠海市第七届优秀人大代表。

珠海市民族团结促进会是珠海市各级政府联系少数民族同胞的桥梁和纽带,每年都会举办少数民族联谊活动。自2004年以来,我每年都参加活动。同时,我也在时刻关注城市少数民族群体,积极参与民族工作。通过调研,我上报的《关于健全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完善少数民族诉求机制的建设》议案得到了珠海市民宗局的采纳和实施,实现了我为民族团结工作尽绵薄之力的心愿。

一个棒棒哒藏族小伙子

文/朱健锋


许多文章都这样形容藏族小伙子:纯洁的心灵、豪放的性格,勤劳又朴实……而每当看到这些形容词,我的脑海就会浮现出一个非常熟悉的人——巴旦。巴旦是我带的第一届西藏班的学生,虽然他已经毕业两年了,但他留给我的印象却是那么深刻。

巴旦见到老师总是毕恭毕敬。由于他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我教的技巧课他学得比较困难,每次看到他那略显笨拙的手指在钢琴上弹奏作业曲目,我都能想像到在课后他付出的努力。

巴旦是个助人为乐的小伙子,平时话不多,但做事从不斤斤计较。他总是主动承担班里的重活,从没怨言。

记得2012年国庆节期间,班长多吉晓尼因为打篮球伤了腿住院,巴旦二话不说第一个报名去看护。轮到的同学因临时有事看护不了,巴旦便主动去顶班。作为班主任的我每次去医院都看到他在那里陪着多吉晓尼。后来多吉晓尼慢慢可以起床自理了,巴旦还是坚持一天两次地送饭到医院。多吉晓尼出院初期走路不方便,但又一心想补回落下的功课,又是巴旦把他背下八层的宿舍楼,再把他背上山顶的教学楼二层上课。

巴旦就是这样一个棒棒哒小伙子。

打造“彝族工人”金字招牌的领工

东莞龙富劳务派遣公司的彝族老板娘沙依诺,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广东务工的18年里,她先后从事过工厂务工、代加工创业、劳务中介等。如今,沙依诺全身心地开展彝族工人劳务派遣工作,她领导的公司所派遣的彝族工人稳定性强、跳槽少、流失率低,深受用工单位好评。

1997年,沙依诺从老家来到深圳一家鞋厂务工,头脑灵活且天性要强的她经过积累,2000年开办了一家小手工加工坊,不久又做起了承包工厂的生产线生意,工人也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60人,最多时达到200人。到2003年底,越来越多来自凉山的彝族务工人员通过沙依诺找到了工作。如今,沙依诺作为一位典型的创业经商女能人,正在着力打造诚信、可靠的“彝族工人”品牌,带领更多的彝族人走出深山打工致富。

“作为领工,我要负责工人的衣食住行、日常开销,与工厂签订协议、协助工厂管理工人等工作,事情多、压力大。”沙依诺说。虽然每年彝族工人在劳务派遣工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麻烦事,但她宁愿亏本经营,也要维护“彝族工人”诚信、可靠的金字招牌。

在致富的同时,沙依诺还不忘回馈社会。她积极帮助有关部门解决涉及彝族员工的各类纠纷,还出钱出力参加和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在2014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中,她邀请凉山州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防治研究会到东莞举办在莞凉山州彝族务工人员红丝带健康包发放活动,向彝族务工人员送健康、送温暖。

沙依诺常说,她要带领彝族务工人员,不断做好劳务派遣工作,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为东莞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一片深情付“桑梓”

今年6月17日到18日,顺德区委宣传部组织多家媒体走进南沙自贸区,深入了解自贸区情况,寻找可供顺德学习、对接之处。事实上,这只是顺德相关部门频频到访南沙的其中一例。

而促成顺德与南沙自贸区频繁对接的功臣,就是顺德区政协委员陈晓亮。去年南沙自贸区政策一出台,嗅觉灵敏的他就已看到顺德的“无限商机”——作为南沙自贸区的近邻,顺德可以很好地与之对接,扩大自己的影响,充分利用其资源,实现新一轮发展。去年年中,陈晓亮自行前往南沙,全面考察南沙的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写出《关于主动承接南沙自贸区辐射带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的提案,成为今年顺德区区长督办提案。

随后不久,陈晓亮《关于以市场化机制推进三旧改造的建议》的提案,又被列为顺德区委书记督办提案。从2006年至今,陈晓亮已提交超过50件提案,多次担纲民建在政协大会上的发言。

陈晓亮来自贵州镇远,有着侗族人典型的民族性格:平和、内敛、坚韧——平时不太说话,但说起来井井有条;陈晓亮个性稳重,一旦有所承诺必定会扎扎实实做细做好。

2001年陈晓亮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省二建公司工作。凭借出色的表现,他很快被提拔为副经理。但由于妻子在顺德工作,总是聚少离多,他毅然选择来到顺德重新开始,先后在顺德规划国土局、顺德民政和外事侨务局等单位工作。如今任伦教街道党政办副主任的他,已在顺德扎下了根,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岭南水乡。

勤奋学习使陈晓亮拥有了律师、经济师、企业法律顾问、期货分析师、证券分析师和国际金融分析师准会员等诸多资格。他希望凭自己的所学,让顺德这片热土变得更美、更好。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