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村官,我们的核桃又卖出去500斤了,都是外地客户网上预定的,核桃还挂在树上就接到订单了。”
“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才行,产品的包装、运输等环节还得完善。对客户的精心服务工作,还得进一步做好,直播内容还得再丰富一些。”
下了班,被村民们亲切地称做“小和村官”的云南省泸水市老窝镇政府工作人员和倩如简单吃了一碗饭,就又坐在电脑前与村民聊起了电商的事情。
“虽然已经离开了浪坝寨村,但村民们还会经常和我聊聊电商。今年村里核桃丰收,我也帮着协助工作队搭建核桃网络销售渠道。”和倩如说。
4年前,和倩如走出校门,到地处高山深处的鲁掌镇浪坝寨当村官。驻村第三天,原浪坝寨村委会主任李开忠就带着她入户走访。在村口公路边,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背着一筐蔬菜、提着一篮土鸡蛋,时不时向过往的车辆行人打招呼吆喝买卖。
和倩如(右)和村民一起采集直播素材
和倩如(右)直播销售羊肚菌
“主任,这么好的土鸡蛋为什么这么难卖?”
“我们村山高路远,这些优质农产品很难运出山,卖不出去。”
走访中,和倩如了解到,浪坝寨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包谷、水稻和草果、核桃都是原生态种植,品质非常好。只是地处深山密林,离集市远,产业没有规模,农产品呈现小、散、弱的状态,销售更是最大的难题。
“为什么不在网络上卖农产品呢?”喜欢看直播购物的和倩如萌生了开网店的想法。她向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汇报,得到了支持。
为了对全村的互联网接触群体做一个摸底调查,她与村干部、工作队队员一家一家走,一户一户访,不停地宣传发展电商的好处,争取得到群众的支持响应。
没有网店,没有客服,和倩如熬红双眼去学习;村民不了解,不信任,她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没有直播设备,她自己攒钱购买……
2018年4月18日,和倩如的网店正式营业。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以后,终于等来第一单,湖北武汉一个客户下单要1斤草果。和倩如非常兴奋,倒贴了40元路费和10元邮费,把1斤草果卖到千里之外的武汉。
然而,各种问题还是伴随而来了。
“成本太高,我们老百姓可贴不起,这种买卖方式,没有前途。”面对老百姓的疑问,和倩如也在思索。成本怎么控制?销量怎么提上去?……
如果把民族文化和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是不是可以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
以莽莽群山为背景,穿上傈僳族传统服装,和倩如成为浪坝寨村的第一位女主播。与网友们聊当地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直播当地人背着山货过溜索的情景,直播“刀山火海”“澡塘会”以及民间艺人弩弓比赛等民俗活动,粉丝观看累积量竟然很快超过几十万人。玉米砂、高山水稻、火腿、草果、核桃,这些藏在深山的绿色农特产品,就这样通过网络直播,进入了远方的千家万户。
村民直播民俗文化
村民直播销售土鸡蛋
2018年“五一”,村里的樱桃熟了,和倩如与驻村工作队策划的推文《甜过初恋的樱桃》,短短几天便刷爆微信朋友圈。“走,到浪坝寨摘樱桃”一度成为当时全州的流行语。
村民唐祥开家有30多棵樱桃树,5000多元的“意外收入”,让一家人恍如梦中。短短几天,5000多名游客慕名而来,樱桃一下子全卖完了,农家乐火爆,全村直接带动消费50余万元。山村电商,成了贫困户与消费者的“红娘”,搭起了山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致富桥”。
尝到了甜头的浪坝寨村民,对和倩如的工作更加支持,村民网红群体也悄然壮大起来。村民阿香主动尝试“村红”主播,卖起了家乡的特产,成为浪坝寨村第一位做网络主播的妇女;村民阿龙返乡创业,腾出家里的一间房子作为网络直播间;90后村民王金香和莫子龙在最短时间内成为村里第一批网络直播的“村花”“村草”。如今的他们,已能对着镜头从容介绍手中山货、回答网民提问、与网民互动,“网络直播”成了浪坝寨妇孺皆知的词。
为了更好地做好直播,帮助村民掌握电商技能,和倩如还自费到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学习,并及时把课件发布在村里的微信群上。《农特网红训练营》《30天网红速成秘籍》等课程,成了全村村民的必修课。2019年5月,和倩如成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领头雁精英工作坊学员;6月,和倩如加入怒江州电子商务协会,为农村电商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电商,不仅改变着村民传统的商品交易模式,也让全村人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化。70岁的老唐迷上了抖音,不识字的李大婶把自己唱的傈僳族民歌传到网上。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微信、抖音、快手和今日头条,琢磨着如何把村里的干货销售到外地,把新鲜的农产品卖到附近的城镇……浪坝寨村俨然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网红村”。
和倩如趁热打铁,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乡村公益活动,为贫困户募集爱心物资,为因病致贫的学生筹集医疗费,为孩子们募集书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加入到村里的爱心公益活动中来。
去年秋天,浪坝寨核桃大丰收。看着核桃堆成山,村民又喜又急。驻村工作队与和倩如联合怒江邮政打通了一条核桃电商销售渠道,才上线就来了700斤订单。
2019年8月,和倩如考上了泸水市老窝镇公务员,离开了浪坝寨村,但她依然是全村老百姓心里最亲的亲人,依然在为村里的电商发展尽心尽力。
“是互联网把我和乡亲们连在了一起,并让我深深懂得,把扶贫当家事,把村民当亲人,我们就会成为一家人。”和倩如深情地说。
文/本刊通讯员 李寿华
责编:江凌 制作:古丽斯坦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