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级“非遗”、湖北建始县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黄四姐》迄今传唱已有150多年。相传,生活在武陵山区深处的土家族姑娘黄四姐和乡亲们,受困于贫困、闭塞,过去与外界甚少交往,故而从山外来的卖货郎成了稀罕。斗转星移,如今在互联网时代,“黄四姐”们与时俱进,做起了跨越时空的电子商务:不仅仅轻点鼠标、网络下单买买买,而且还通过拍视频做直播等方式卖卖卖,把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好物——各色家乡山货远销各地。可以说,“黄四姐”和她的乡亲们,正演绎着“互联网+”的电商新传奇。
谭贤静和她的“黄四姐”品牌线下实体店 (李小蝶 摄)
“黄四姐”成了电商品牌
腊月里,正是电商的“黄金档期”。“黄四姐”品牌特产的老板娘谭贤静熟练地敲击着键盘,在轻点鼠标后,7吨多土豆便开始从建始发往上海、深圳等地,仅这笔生意就能为她的公司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一年前,我还坐在店里等顾客上门。现在,借助电商平台,我们的顾客遍布世界各地。”谭贤静笑盈盈地说。
2016年,谭贤静花“大价钱”买下了“黄四姐”品牌。当时很多人认为不值,但是谭贤静觉得这是建始的文化符号,通过产品和文化的结合可以创造价值。2018年初,谭贤静注册成立了恩施州十姊妹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在线下开设“黄四姐”体验店,主要经营特色农产品。
一次偶然的契机,谭贤静遇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建始县的杭州干部。交谈中,她表达了想通过电商让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大市场的想法。当时浙江正好在推进“乡村振兴千人计划”,谭贤静成为湖北省首位前往杭州参加培训的“新农人”。
“好的产品要对接好的电商平台。”这是谭贤静在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她决定通过宣传建始特色农产品以及“黄四姐”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谭贤静开始对接云集、环球捕手、老爹果园等全国各大电商平台。当年底,产品订单就如雪片般飘来,仅糯米糍粑单个产品就接到6万份订单,实现了百万元收益。搭上电商快车,建始农产品迎来了销售热潮。
与此同时,为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的难题,帮助更多农民致富增收,谭贤静跑遍了建始各乡镇,收集各种特色、优质农产品,并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经过产业化的网络运营找到新的销路。
目前,“黄四姐”品牌旗下已有十几样产品。为扩大品牌影响力,谭贤静打算升级优化农特产品,将线下体验店开到景区、大型商场里,同时,还将进一步深度挖掘“黄四姐”的品牌影响力。
如今,“我们不缺销售渠道了,就缺更多好的产品。”谭贤静表示,今后他们将继续打造更多的“网红”爆款产品,如葛根粉、包谷米酒等,让越来越多建始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苕书记”电商扶贫显身手
建始县三里乡槐坦村党支部书记刘美荣,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苕书记”。借助电商风潮,他让红苕变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宝贝”。
俗话说:“高山的洋芋,低山的苕。”地处低山区的槐坦村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红苕种植历史悠久,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被称为“红苕大队”。全村种植红苕2000余亩,亩产量达5000斤,但因品种不好等原因,在市场上没有什么销路。
“小小红苕其实也可以做篇大文章……”刘美荣将产业发展的希望放到了红苕上。2018年,槐坦村召开群众大会,决定发展以红苕为主的脱贫产业。村支两委外出考察后,引进了优良品种——“红三蜜薯”。很快,红三蜜薯种苗就被送到186户贫困户手中,种植技术培训班也迅速办起了,全村的种植规模达上千亩。
如何解决特色产品“卖难”问题?如今,答案多了一个——“电商”!刘美荣话语铿锵,“把这些红苕拉到市场上去卖,最多卖5毛到1块钱一斤。我们的红苕品质好,口感好,放在淘宝、拼多多这些电商平台上销售,可以卖到3到5块钱一斤,身价暴涨……”
刘美荣和村两委成员将红苕照片上传到网络,通过淘宝、拼多多以及自媒体等电商渠道进行推销,很受消费者欢迎。2018年,槐坦村电商销售红苕20多万斤,线下销售50多万斤,创收120余万元。2019年,村里又通过产业、电商、消费三位一体的扶贫新模式,为老百姓增收400万元。2019年9月,村里办起了首届“红三蜜薯”节,来自武汉的“蜂巢”电商现场与村民签订销售合同,恩施“好硒奇”等客商也纷纷抢购,现场秒杀4000多单,线上线下销售量突破20万公斤。“种了一辈子的苕,还没见过现挖现装现卖现发货的,今天开了眼界……”村民刘锡志兴奋不已。
除了发动村民多种红苕,槐坦村其他各种“土货”也都在刘美荣那里能“点石成金”。一位村民办了小作坊酿造玉米酒,年产3万多斤,刘美荣帮着他卖了上万斤。村里的土豆、肉鸡、榨广椒……样样刘美荣都卖,全村500多个农户几乎都找他卖过山货。两年多来,刘美荣卖出的山货总价达200多万元。
刘美荣(右)和村民一起打包红苕 (向继武 摄)
“创业夫妻”线上线下齐发力
广西女孩钟娜曾在浙江打工,与来自建始的刘显洲相识,结为夫妻。2009年,钟娜和刘显洲偶然发现浙江很多酒店、餐馆喜欢用芋荷梗做火锅底料。这让刘显洲想起自己老家的芋头很有名,家家都擅长腌制芋荷梗。于是,夫妻二人对杭州、广州等10多个城市70余家酒店、餐馆使用的芋荷梗销量作了市场调查。第二年,两人决定返回刘显洲的家乡——建始县三里乡孙家坝村,立志把“土家风味”芋荷梗做成产业。
“今天在树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就在你的舌尖上。”为解决芋荷梗的销售问题,夫妇俩走上“直播+”的销售路线,线上线下齐发力。在他们的努力下,深山的芋荷梗被端上了都市餐桌,俏销北京、武汉、杭州等多个大城市。
钟娜表示,两人创业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刚开始只卖芋荷梗,后来慢慢扩大了农产品的圈子,甜柿、李子、红苕等各种山货都尝试着做。”钟娜负责与各电商平台接单、包装发货,刘显洲负责推广芋荷梗和代卖苞谷糖、摔碗酒、腐竹、神豆腐等土家特色农产品,两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近1200万元。仅通过种植芋荷梗一项,就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
三里乡的空心李子远近闻名,为把家乡这一特产推向大市场,在李子挂果成熟前,刘显洲带着团队举办了一次名为“‘这乡有李’等你来”的主题推介活动,开展预售、团购和集中采购。李子成熟时,省内外电商采购商纷纷前来高价抢购,村民们迎来了大丰收。
去年8月,三里乡大沙河村30余万斤蜜薯遇到了销售“瓶颈”,刘显州得知后,邀请恩施网货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到基地考察,并邀请当地名人、“百年义渡”老人万其珍为家乡蜜薯代言,通过发视频、抖音直播和电商微商预订、爱心义卖等活动,使蜜薯成了“网红”产品,很快销售一空。
电商圆了夫妻俩的创业致富梦。他们希望能坚守创业初心,把梦想装进“购物车”,让家乡更多绿色、健康、原生态的山货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乡亲们能够走上电商致富路。
槐坦村的“红三蜜薯”喜获丰收 (向继武 摄)
赶电商潮 走脱贫路
如今,在电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始县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行业性组织主体作用,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电商营销模式,促使传统企业向电商转型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同时,积极推动电商扶贫,开展电商企业和电商示范村培育,每年培训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000人次以上。至今,全县共计培训4007人次,其中643人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和引导电商企业通过在贫困村建基地、与贫困户签订供销协议等方式,有效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路问题。搭建建始县农特产品销售扶贫网络平台,负责当地特色产品甄选、供应商资质审核、产品质量把控和相关销售环节。开展电商助残,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残障人士接受电商培训,帮扶贫困家庭创办网店,带动残疾人融入电商产业。
目前,电商助力脱贫攻坚氛围正浓、成效显著。从2017年建始县被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起,坚持赶电商潮、走脱贫路,突出“富硒、绿色、生态”,重点建设“一中心两网络三体系”,不断健全平台链、补齐供应链、拓展服务链,全县电商主体不断壮大,交易日趋活跃,产业贡献率大幅提升。至2018年底,全县电商交易额突破3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0.2%;进出快递单量达到738万单,其中出港单量121.3万单,比上年增长62.2%。
硕果丰盈,情溢山乡。建始电商的“黄四姐”和乡亲们广揽家乡好山货,笑纳四方电商好平台,盘活了山里的土特资源,更走出了一条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点燃了全县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
文/李小蝶
责编:刘雅 制作:古丽斯坦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