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什么最火?
毫无疑问,是短视频。
不管是等公交、坐地铁,还是逛街、用餐,几乎人人都在盯着手机“刷”短视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含短视频)规模达7.5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
短视频正在改变人们的休闲方式,也在改变着一些人的人生轨迹。拍视频卖牛肉干的蒙古族青年太平年收入过百万;藏族姑娘格绒卓姆通过短视频帮村民卖虫草、松茸,1个月卖出了30万元;福建小伙子小杰凭借木工手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年收益达60万元……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有着相同的经历:借助网络短视频平台收获超高人气的同时,还享受到了互联网经济带来的红利。
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极速发展的当下,短视频平台正在爆发巨大能量,既为乡村振兴带来了致富“新农具”,也为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生动案例。
2011年诞生的快手短视频分享平台,就是这样一个“有扶贫内生驱动力”的平台。“对于快手来说,扶贫不是额外要做的事,而是与我们自身业务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据快手副总裁、扶贫办公室主任宋婷婷介绍,“截至目前,在快手平台上有1900万人获得收益,其中500万人来自贫困地区。快手正在用有温度的科技来提升每个人独特的幸福感,全方位弥合扶贫工作的鸿沟,为乡村振兴赋能。”
点“流”成金 让乡村“被看见”
“被看见”,是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只要乡村被看见,就能产生连接,只要产生连接,就能诞生无数可能性。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大草原腹地位置偏远,距离锡林浩特市330公里,草原辽阔,地广人稀。电影《狼图腾》在这里拍摄后,吸引了很多游客到此观光。土生土长的青年太平通过快手售卖自制牛肉干,2018年卖出了近4万斤,销售额超过400万元。
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老营乡甘家沟村扶贫第一书记张飞在快手账号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远处是苍山、梯田、云雾,就是这样一段10秒钟的视频,播放量接近1900万。借助快手平台,张飞将甘家沟村的麻足寨带出了大山,引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快速崛起的旅游业给全村带来50多万元的收入,26户109名村民实现脱贫。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网红县长”刘建军,通过直播连接群众,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同时,当地通过快手短视频打通了信息壁垒,与外地市场取得联系,将农户的蔬菜销售出去。
……
截至2019年8月,快手用户已经覆盖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贫困县区域中有20%的人口是快手用户。
宋婷婷说,不同于追求流量价值最大化的商业至上逻辑,快手在2018年启动幸福乡村“5亿流量”计划,在2018年至2020年内,投入价值5亿元的流量资源,给予国家级贫困县优质特产一定的流量倾斜,在平台内重要位置长期展示和推广国家级贫困县土特产品,助力8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优质特产推广销售,让这些原本可能淹没在人海中的用户和内容,更加容易“被看见”,实现村民增收、产业自我造血。
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电子媒介的出现使人类终将重归部落化的“地球村”。现实的村子里,去邻居家串门只是抬抬脚的事,并且人与人可以面对面说话,大多数情形下不必通过文字。
快手,也是“地球村”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
培训赋能 用好快手“新农具”
“被看见”只是第一步,“干起来”才能见真章。如何有效利用好快手这一网络社区是用户实践的关键所在。对此,快手通过地方党政系统的电商扶贫培训,为贫困地区用户提供专业电商指导,让贫困地区用户学会利用网络短视频打通的信息通道,在运营理念、技能上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力。
2018年,快手发布“幸福乡村战略”,其中核心项目“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已经覆盖了全国10个省的21个县市区,培育出25家乡村企业和合作社,发掘和培养了43位乡村创业者,提供了超过120个当地就业岗位,累计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凭借快手“致富”的太平正是“幸福乡村带头人”项目的成员。在快手流量、技能培训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下,太平的牛肉干和奶制品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数十位牧民增收。
出生于1998年的袁桂花,在快手上有个可爱的昵称“爱笑的雪莉吖”。这个来自贵州省天柱县雷寨村的侗族小姑娘,已经拥有300多万忠实粉丝。人们通过她的快手号看到了原生态的乡村生活。袁桂花不仅通过快手推销家乡特产,而且带领乡亲开办血藤果种植园,共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在贵州省黎平县宝盖村,有个“不务正业”的扶贫书记,天天“玩手机”。而正是因为“玩手机”,这位书记带领全村实现了脱贫。他就是扶贫第一书记吴玉圣,也是快手账号“侗族七仙女”背后的运营者。“侗族七仙女”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帮助村民售卖土特产和服饰,使得宝盖村于2018年底就已实现全面脱贫。在网红直播的基础上,吴玉圣又修建了“网红书院”,为所有工作人员和年轻人提供培训,大力培养脱贫路上的中坚力量,让“七仙女”和宝盖村走得更远。
在快手平台,像他们一样的“幸福乡村带头人”还有很多——放弃高薪辞职回乡创业的黄金、“豆面大王”杨武元、“生态养育人”李芯锐……他们来自四川、江西、贵州、云南、湖南等省区的12个贫困县,有侗、彝、藏、蒙古、满、土家等民族,都在通过自身努力,为家乡探索一条可持续的“互联网+”脱贫致富之路。
草原电商“太平哥”的直播视频截图
各方合力 把“好货”卖出去
2.34亿次山货曝光、1.54亿用户逛集市、1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2019年4月,快手携手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等20多家官方机构,共同举办了“福苗计划”2019春季专场活动。活动中,97位主播、475场直播,售卖了来自全国38个贫困县的76种优质山货。
在流量扶贫的大维度下,为更好地帮助贫困地区的用户,2018年底快手启动“福苗计划”项目,面向全平台招募达人、服务商等各类有志于帮助贫困地区的“老铁”,通过“快手小店”社交电商扶贫平台,帮助贫困地区推广销售当地特产,进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2019年初,在快手“年货节”期间,快手携财政部扶贫办、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政府,开展“扶贫辣条义卖”活动。活动期间,平江县特产辣条在“扶贫直播间”总曝光量达2013.1万次,累计订单超过10万个,销售总额达694.8万元。这样的成绩,相当于当地一个食品企业全年的电商销售总额。
宋婷婷告诉记者,这不是快手第一次到平江扶贫。2018年,快手就组织了5位大V直播义卖平江酱干,吸引了超过1000万网友参与,订单量超过1.2万个,总销售额超过20万元。
2019年9月,快手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启动“点亮百县”计划。仅现场的“酸辣苦甘品雷山”乡村带货节活动,就为雷山获得了2.5亿次的曝光量。
目前,快手还在继续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更多可能。
2018年7月,快手发起“打开快手•发现美丽中国”项目,运用技术赋能各地,深入挖掘文旅、物产资源,从文旅开发、非遗新生、产业赋能等维度切入,综合贫困地区实际需求,通过线上推广、线下落地,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帮助当地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截至2019年10月,快手已与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区及近百个县市达成区域战略合作,全面推进该项目。
2020年已拉开序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快手将继续用足用好“短视频+直播”的技术优势,从流量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旅扶贫等五大项入手,为全国的县域乡村赋能助力,让每一个乡村都能“被看见”。
文/本刊见习记者 张昀竹
责编:金向德 制作:古丽斯坦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