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青春共奋进 团结同此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学校创建活动纪实
发布日期:2016-02-22

各族学子欢聚广西民大.jpg

各族学子欢聚广西民大


  广西的风儿特别暖,广西的歌儿特别甜。只要你走进广西,就一定能切身感受到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浓浓氛围。在广西,民族关系连续13年成为民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这是因为“三个离不开”思想早已在广西各族人民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广西建立健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打造出具有广西特色、全国独树一帜的民族团结品牌。

  为培养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多年来致力于建立全区大、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促进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入耳、入脑、入心。2012年,广西承担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试点项目,在师资培养、地方课程、学科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荣耀感,引导各族青少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为民族地区的旧貌换新颜而奋斗。2014年,广西首次尝试利用新平台、新载体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举办了首届民族团结知识网络竞赛,引起广泛关注。

    

小手拉大手   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阶段,打下了孩子们一生的成长之基。无论是壮乡、瑶寨的民族学校,还是世居少数民族同胞与外来少数民族同胞安居乐业的南宁、桂林等地的城市小学,我们都可以看到老师们为把每个孩子培养好、教育好的努力:或是采用民汉合校、混合编班、结对拉手联谊等形式,让各族学生们从小就一起玩、一起学、一起成长,培养珍惜爱护民族团结的感情;或是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让当地民歌、民间舞蹈、传统体育进教材、进课程,培养学生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或是建设多元校园文化、营造团结友爱氛围……针对孩子们的特点,细心浇灌民族团结教育之花,润物细无声。

  2014年7月27日晚,上海大舞台灯火璀璨,歌声飞扬,来自广西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罗樱华站上这星光熠熠的大舞台。全场宾朋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热情都快把罗樱华融化了。这个笑容腼腆、个子小小的姑娘并不怯场,作为第十一届宋庆龄奖学金唯一获奖代表,在同台举行的2014年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献唱了一曲热情洋溢的壮族敬酒歌《杯杯酒都甜》。她那甜美的歌喉、纯正的乡音,打动了台下的每位观众。

  罗樱华品学兼优,在家乡壮族文化的熏陶下,自幼酷爱壮族山歌,是该校“勒庆乐”艺术团的主要成员之一。说起罗樱华的成绩,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勒庆乐”艺术团的指导教师黄天恒。

  2011年,黄天恒刚从武鸣县文化馆退休,听说庆乐小学正准备筹建艺术团而苦于找不到专职音乐老师,他主动请缨上阵。黄天恒一方面提升原生态山歌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一方面经常和其他老师一起去实地采风,按照生活、历史、婚嫁等分类对歌曲进行改编、新创,然后教给学生。为培养更多像罗樱华这样的好苗子,黄天恒每天乘坐公交车往返学校和县城,从未落下过一节课……在他的带领下,艺术团的规模逐渐扩大,从原来的12人发展到40人。2012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38位小成员倾情献唱黄天恒改编的壮语版《友谊地久天长》;同年,罗樱华在上海参加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与来自美国、日本等21个国家的少年儿童同台竞技……

  不是对传统的完全复制,而是具有时代感的创新,通过师生们的齐心协力,壮族祖辈的山歌在这里常唱常新。庆乐小学创作的纯壮语校歌《让壮乡儿女走向世界》、《情满五色糯米饭》,还荣获过第九、十届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艺术类金、银奖。

  创建于1950年的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是一所设在壮族聚居区的村级完全小学,也是广西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鸣三月三歌圩的壮族山歌传承基地,98%以上的学生都是壮族。学校贯彻“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壮汉语文教学方针,采用内容一致的壮汉两种文字教材,学生们人人都会壮汉双语。

  庆乐小学还借助社会力量,把“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请进课堂,请到学生身边来。2012年,在“五老”的建议下,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把家里闲置的生产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捐赠给学校,筹建起壮民俗文化陈列室,成为当地壮族农耕文化的教育基地,以可触可感的实物为载体,让师生感受到壮族古老稻作文化的魅力。

  地处桂林西门外少数民族同胞聚集较多的民族路上的桂林市回民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现在拥有壮、汉、回、苗、瑶、侗等12个民族的1155名学生。

  回民小学以“传民族文化,扬民族精神,创民族特色教育”为己任,学校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同学们漫步于图文并茂的民族文化长廊,品味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民族节庆等知识;在学校的民族厅,同学们创作的摄影、剪纸、绘画作品栩栩如生;走进教学楼,五年级一班教室里飘出高亢的回族“花儿”风情的校歌声:让花儿扎根民族的土壤,一个民族的明天正在这里成长;让花儿绽放出民族的芬芳,一个民族的希望正在这里成长……

  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六年级的维吾尔族学生阿布杜外力感觉自己特别幸运:“我是2009年跟着父母从新疆巴楚县来到桂林的,当时不太会说汉语,听课都很吃力。我的老师们特别有耐心,给我想了很多办法,即使一个简单的句子,也陪着我反反复复练习许多遍。实在没法沟通,我们就在纸上书面交流,同学们还会跟我用手比划,帮助我理解。我自己都觉得进步特别快,现在可以很自如地使用汉语了,我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我爱我的学校!”

  回民小学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近年来主动接收桂林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30余名,并专门建立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关爱机制予以资助。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语言关,专门抽调教学水平高、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进行“一帮一”补课,现在许多孩子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给父母们当上了“小翻译”。在桂林市经商8 年的维吾尔族群众吾斯曼吾提激动地说:“学校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这里的生活。我的孩子们和老师、同学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桂林也成为了我们第二个温暖的家。”


桂林市回民小学民族舞蹈队的孩子们.jpg
民族舞蹈队的孩子们


打牢成长支柱   培育民族文化自信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学习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开始逐步形成,对孩子们的成长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广西,许多中学在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都注重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校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工作有机结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架起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桥梁,培养民族团结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京族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东兴市是我国京族唯一聚居地,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氵万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故有“京族三岛”之称。东兴市京族学校为九年一贯寄宿制的民族学校,教学范围覆盖整个“京族三岛”,京族学生共计781人,占学生总数的71.5%。学校自2008年来开展一系列深化民族团结的特色教学活动,已成为传承京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少数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师生们亲如一家,各民族学生在这里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上得去。

  汉族老师张继明与京族学生刘银丽情同父女。2007年,刘银丽还是初一学生,平时她总是满眼忧郁,学习提不起精神,身为班主任的张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原来银丽的父母离异了,于是张老师悉心开导,甚至还找到她的父母和奶奶,劝说他们多关心银丽。慢慢地,银丽的脸上笑容多了起来。可就在中考前夕,银丽突然告诉张老师自己不想参加中考了,因为父亲病重,治疗费用高昂,家里没钱给她参加考试。张老师立即发动师生们捐款,当他把善款交给银丽时,银丽和奶奶当场流下了眼泪……

  京族老师施维铭承担了整个学校的京族语教育工作。10年前,他刚从广西民族大学进修回来,学校没有一本京族语言教材。施维铭一边查阅文献资料、一边请教族里的老人,结合京族日常用语,穿插京族文化,凭借摸索出的经验整理成一本本厚厚的笔记。在他的感染下,许多学生都对京族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名同学对施老师说:“老师,我要努力读书,以后我也要学京族语,然后回来和你一起教书。”施老师坚信教育学生要靠耐心和爱心,他所带的班级留守儿童占了很大比例,基本每天他都要和学生们谈心,有时还用自己的工资来补贴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京族聚居的东兴市地处大陆海岸线西南端,与越南接壤。学校特别加入了具有边境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比如“我爱海疆”、“国旗下的讲话”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积极参与跨境对外交流活动,与来自越南、韩国等地各界人士交流,展现京族同胞的风采。

  在首府城市南宁,广西唯一以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名字命名的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沛鸿中学,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2009年5月,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大洋彼岸,由沛鸿中学多民族师生代表组成的竞赛小组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他们一路过关斩将,不辱使命,以不凡的实力摘得“最佳判断奖”金奖。他们身着传统民族盛装,成竹在胸,追逐并成就自己的科技梦想,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世界级科技大赛中脱颖而出。

  “在这里,我和我的少数民族同窗们不分彼此,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校还为我们开设了不少民族文体课程,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曾经参与竞赛的壮族学生成智龙说。

  是的,作为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沛鸿民族中学多年来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贯彻到教学工作中,重点培育以古壮字石刻、民俗、民乐、民歌、民族舞蹈为主要载体的校园民族文化,鸿舞团、民族舞蹈队、合唱团、民乐队多次在国家级、自治区级比赛中荣获金奖。为营造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学校成功举办了六届校园歌圩文化艺术节和十届“三月三”晚会活动。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同心育才·南宁市少数民族乡的帮扶工程,大力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民族生入学并完成高中学业。自2011年至2013年,每年在马山县古寨、里当两个瑶族乡招收50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就读,其中30余名学生被评为南宁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为支持边远地区发展民族教育,学校先后与隆安那桐中学和布泉中学、武鸣罗圩一、二中等7所学校开展对口扶贫支教活动,送科技到乡村学校,颇具特色的电脑机器人和航模展示等课程深受当地师生们的喜爱。


东兴市京族学校学生们观看科普3D图片.jpg
东兴市京族学校学生们观看科普3D图片


坚定理想信念   实践报国之行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综合体系,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等应用型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为此,大学正成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沿阵地,引导学生真学、真做,把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上升为实践中的外化,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欣喜地看到,广西各地高校不断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有机结合,切实为少数民族师生办好事、办实事;让学生践行多种课外实践活动,真切地接受民族文化教育。

  创办于1952年的广西民族大学,85%的生源来自广西民族地区,贫困生占全校学生近50%,特困生为13%。同时,全校还有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52个民族的学生,学校把民族团结贯穿于育人过程,4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厚德博学、和而不同。近15万毕业生中的大多数人,进村子、进农户、进地头,投身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图大业之中。

  牙庆德是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后就到革命老区河池市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巴英村可是全县最贫穷、最落后的小山村。那时的牙庆德正踌躇满志,却也被巴英村的贫困面貌难住了。“深入基层才是你买不到的责任和荣誉”,牙德庆一遍又一遍的激励自己。从到任第一天起,他就拜乡村干部和农民为师。为引入外界最新的经济技术资讯,牙德庆多方筹措了6台电脑创办起小型电脑培训班,手把手教村干部、青年农民学习打字、搜索农技信息,还通过QQ语音视频系统搭建了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面对面交流的亲情平台;他积极保护传统文化,带领村民修建了颇具壮族文化风格的铜鼓亭,村民自筹建设经费70万余元修建巴英蚂拐文化生态博物馆;为发展新兴产业,他特意从外地买来核桃发给村民品尝、组织村民骨干到邻县核桃种植示范点参观学习,探索林下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摸索出“支部+协会+农会”的新兴养蚕模式。如今的牙德庆已是全区7000多名大学生村干部中的优秀代表。原来对他表示怀疑的村民们,现在都特别信任他。

  同样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作出自己贡献的2012届广西民族大学毕业生韦波益,在到任巴畴乡板加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后,带头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特别是与村委一道探索的库区信访维稳工作机制成效显著,获得上级的充分肯定。其创建的板加村贫困学生互助基金协会,已募集3万多元,帮助10多名高校贫困学子解决燃眉之急。

  像这样优秀的学子,在广西民大很普遍。这都得益于学校多年来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把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情、区情、校情相结合,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理念。自建校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一直被确定为全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并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模式生活化,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带头人龚永辉教授带领团队深入课程改革第一线,打造“一主两翼四环素、多元一体六结合”的课程自驭舟,形成“习、研、演、练、情、趣、励、合”的民族教育素质化“八字经”。该课程的学生评价连年排在前列,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学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公共选修课中,学校开设有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广西民歌及东南亚民歌演唱赏析等课程,每年选修2000人次。

  “直到1998年成立体育系后,才得以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列入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民族体育才得以进入正式课堂。”在广西民大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执教近20年的蒋东升老师,深切感受到该校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变化。

  十多年来,全校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整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民族的11个竞赛项目和22个表演项目资料,如壮族的三人板鞋、抛绣球,京族的跳竹竿,侗族的抢花炮还有满族珍珠球、蹴球等项目,开创性地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引入大学公共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龙舟、珍珠球、爬坡杆、磨揪等项目多年来在国内外各种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中获佳绩,为广西及全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广西民大也是广西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自治区27所高校的民族预科生全部集中到该校进行一年的大学预科教育,再进入本科学习。自1953年创办以来,其预科累计为全区各高校培养了近2万名壮、瑶、苗、侗等11个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优秀学生,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广西民大建立了广西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至今共培训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骨干教师近800人。

  在广西的校园里,这样的心手相牵、守望互助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青春励志共奋进,同心共圆中国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