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以“绿色”动能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结合——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发布日期:2020-05-16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特别关注乡村生态绿色发展之路。这是全国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总书记第四次到地方考察调研,所关注的问题、提出的要求都释放着重要信号。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理论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成为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依赖。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境内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湘西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西部大开发地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和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第一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自治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兼顾好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经济基础、满足当地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力要求、适应当地文化传统的绿色发展之路,是湘西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湘西州立于新时代的战略抉择,或将为我国民族地区提供样本借鉴。


晨雾中的湘西凤凰古镇_副本.jpg

晨雾中的湖南湘西州凤凰古城


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把宝贵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以最小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湘西州而言,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急迫的脱贫需求以及潜在的巨大绿色动能,使得绿色发展成为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湘西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一是林木储量丰富。截至2019年底,有林地面积162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超482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0.24%,远高于全国、湖南省的平均水平。二是空气质量优良。2019年,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5%,优良率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三是水利资源充足。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水能资源蕴藏16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资源108万千瓦。四是矿产资源丰富。已勘查发现63个矿种485处矿产地,其中锰矿、汞矿、铝矿、紫砂陶土矿的储存量居湖南省之首,锰矿储存量居全国第二,汞远景储量居全国第四。同时,湘西州境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09科、药用植物985种,其中19种属国家保护名贵药材;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属国家和湖南省政府规定的保护动物有201种。

丰富的自然资源奠定了湘西州绿色发展的大基础与大格局,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若生产开发不当,将会严重破坏生态,带来经济损失。这就决定了湘西州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当前,湘西州已构建起以水系为脉络、以山系为架构、以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保障格局,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些均为当地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湘西州初步形成绿色发展的经济基础。一是相继建立了一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以柑橘、猕猴桃、茶叶、烟叶、蔬菜、油茶、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和以湘西黄牛、黑猪为主的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依靠绿色农产品的致富路。二是旅游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2019年,湘西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72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6亿元,旅游服务业成为带动当地绿色消费和绿色增长的重要产业部门。三是传统工业的绿色化改造进程显著,规模工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持续降低。四是产业结构愈发优化。2019年,当地三大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4.1%、69.9%。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军,居民服务业、物业管理业、商务服务业、民办教育等新兴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明显快于传统行业。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满足了绿色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

绿色发展是湘西州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手段。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视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湘西州近年来的扶贫攻坚成果显著,但全面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仍然艰巨。目前,全州8个县市已全部摘帽,如何进一步强弱项、补短板,提高脱贫质量始终是一个重大课题。传统的粗放式扶贫开发模式,只会给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湘西州的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友好、资源集约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走生态、循环、清洁、低碳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是多民族地区发展的共同引领。湘西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湘西州重要的优势资源。目前,湘西州拥有1517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82处保护完好的传统村落、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如何使现代化发展与本地文化结合,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又能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摒弃粗放的大开发模式,强调生态设计与相融式发展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精髓,更是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总结国内外和自身的发展经验教训,充分认识、保护和发展当地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是湘西州破解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基础。


“六大动能”助力绿色发展


借助绿色技术与绿色金融,打造生态工矿,升级传统动能。矿产资源是湘西州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当地工业产业的主要支撑。湘西州应以绿色矿山的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山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对矿产资源有序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安全生产、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工作,以绿色矿山建设带动绿色矿业发展。同时,应加强与相关银行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企业与银行机构的联系平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矿业企业的绿色改造,激发新动能,冲破矿业企业当前的资金短缺困境。

依靠新经济思维,冲破传统视野,注入数字动能。新经济思维的核心是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与商业模式创新,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是典型的绿色动能和创新驱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模式是电子商务。当前,湘西州部分地区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条件。以永顺县为例,当地80%以上的行政村已覆盖宽带网络和电商服务站,现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镇级电子商务中心8个、村级电子商务点120个。2019年,永顺县完成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达4.5亿元以上。同时,电子商务还带动了本地人力动能的回流。立足当地农作物等特色产品资源,很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很多以村集体为组织形式的村级企业成为创业孵化的典范,如凤凰县的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针对依靠数字动能进一步助力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湘西州下一阶段在电子商务方面,应不断加大发展力度,使之深度嵌入主流电商交易网络;在物流方面,除中国邮政外,应加大与私营快递企业的合作力度,以便全方位地融入全国电子商务的主流销售网络;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面,进一步做精现有线上“湘西馆”的同时,应依靠当前国内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建立“湘西特产专区”,使线上用户在线下也可得到真实的产品体验,实现线上线下产品的联通和一体化。

把握新时代需求,抓住本地特色,主打消费动能。湘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近年来,以旅游业为主体产业的凤凰县的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以工业为主体产业的花垣县的财政收入,旅游经济的效果已经显现。充分发挥所在辖域的旅游服务功能,细化落实全域旅游,丰富旅游产品,是湘西州未来进一步发挥本地旅游动能的关键。例如,保靖县已经具有较好的城市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完全具备分流凤凰县等核心景区住宿餐饮压力和配套服务的能力。同时,全州连接各县市的高速主干道已全面建成,交通路网已具备全域联通的基础条件。这些条件,都有助于湘西州以凤凰县为龙头,通过公共交通或景区配套交通,协同发挥全州及周边县镇的旅游配套服务职能。

此外,湘西州的特色保健农副产品也是其绿色发展的另一优势动能。如花垣县的黄牛肉、永顺县的富硒大米、古丈县的高山有机茶等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已具备较好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基础,规模化生产条件已经成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开拓市场,加大宣传、营销、推广力度,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瞄准精准扶贫,守住绿水青山,拥抱绿色动能。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湘西州可纳入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人工中幼林有400万亩。根据有关专家及权威部门预测,碳价预计2020年后有望达到300元/吨。因此,湘西州碳汇收益在一个计入期内将超过100亿元,林业碳汇将成为其经济持续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尤其是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催化,随着国家碳交易市场路线图的稳步推进,碳汇产业必将成为湘西州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动能和产业支柱。

借力对口支援,发展“飞地”经济,巧用外部动能。多年来,一些中央部委、企业、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湖南省内其他地区相继与湘西州建立了帮扶合作关系,湘西州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和渠道,大力发展和深化“飞地经济”模式。比如在济南市对口支援湘西州的工作中,山东省具有比湖南省更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和更完善的产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因此可以鼓励湘西州的企业到山东实现“飞地”式发展。这样一来,在不带来更多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更优势的经济、技术、人才、管理和信息资源,更快捷更便利地融进全国市场,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善用民族文化,增添国际动能。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让民族风情走出中国、让湘西产品迈入世界,吸引外国友人做客湘西,是为湘西州绿色发展注入国际动能的重要契机。当前,湘西州周边的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均已开通国际航线,湘西高铁新建成使用,湘西机场计划于2021年通航,都将大幅提高其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强其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国际新动能,在更广阔的视野和平台上推动绿色发展。

目前,湘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增长动能仍来自于市场。牢牢把握改革环评管理方式、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严格环境监管执法,优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服务支撑,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等重要方向,进一步深化“放管服”行政体制改革,夯实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湘西州经济全面提升绿色增长动能的关键。


湘西吉首隘口村万亩茶叶基地 新华社 张玉洁 摄.jpg

湖南湘西州吉首市隘口村万亩茶叶基地 新华社 张玉洁/摄


加快体制机制“绿色创新”


建立绿色发展组织机构。应尽快建立湘西州绿色发展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全面统筹协调全州绿色发展工作的推进落实。

建立生态政绩考核制度。应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和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考核办法,建立相应的生态政绩考核制度。通过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编制湘西州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生态资源的存储重地,湘西州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有益经验,通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本地的绿色资源进行摸底盘点,进而为当地党政干部的生态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强化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能力建设,加快相关制度的对接与形成。应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湖南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出台州域内的具体相关实施措施、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追究制度,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出境水水质、森林质量与财政奖惩进行挂钩,推动建立正向激励与反向倒扣的双重约束。

建立固定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统筹考虑域内的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等要素,基本形成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的“一证式”固定污染源排污管理体系。

强化公众参与,加强生态环保的基层力量。应加大公众参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主动公开当地环境信息、污染源环境信息和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重视基层环境举报,建立高效、可靠、务实的环境信访交互机制。同时,要积极发展基层党组织优势,建立和充实农村生态环保组织架构,推动环保触角向基层末梢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进一步证实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客观性。在推进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中,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唯有同舟共济,才能使全球的生态文明行稳致远。湘西作为我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和践行绿色发展样板区,应以湘西态度、湘西作为、湘西成效,打造我国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国家典范,并努力在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树立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文:张庆安 岳鸿飞 彭刚东

     本文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绿色发展研究——基于绿色发展动力机制视角》课题组调研成果。作者分别为民族团结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湘西州政府智库专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别项目顾问;中国银行武汉江汉支行业务经理

责编:龙慧蕊

制作:古丽斯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