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以大团结促进大发展——访辽宁省沈阳市长潘利国
发布日期:2016-03-03

IMG_6763副本.jpg

潘利国


记者:潘市长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沈阳少数民族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均位居全国大城市的前列,城市民族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近年来,沈阳切实抓好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成效显著。请问,沈阳市在这方面都有怎样的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潘利国: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保民生、促和谐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努力让全市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回顾过去,我们主要有三点体会:

民族工作关乎全局,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们坚持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同时,我们建立民委委员单位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民族工作网络,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专项经费增长机制,将民族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8年来3次调整市本级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标准,由人均1.5元增至20元,总额达到1400万元;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将每年9月确定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集中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知识,不断凝聚社会力量;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开展民族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活动,推动民族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民族工作关乎民生,必须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我们着力改善民生,认真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其更多享受经济发展成果。我们扎实开展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帮扶和岗位对接,帮助一批急需再就业的少数民族群众实现稳定就业。累计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新扩建校舍2.63万平方米及附属设施,使民族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加大民族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解决142个民族村10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启动11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卫生院建设,95.4%的民族村有卫生室,85%的民族村有文化活动室。在市区两级分别设立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劳动就业、职业培训、权益保障服务窗口,提供系列便民服务。采取设立项目资金、政府购买服务、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支持社会各界兴办社区便民利民网点,提供医疗保健、物流配送、餐饮购物、养老托幼、文体教育等服务,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民族特色活动,创建了28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

民族工作关乎人心,必须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在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既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又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注重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一切社会生活中的平等权利,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代表人士培养。目前,沈阳市级领导、市管正职领导、市管副职领导中少数民族干部占比分别达到8.7%、7.9%和9.8%,市人大少数民族代表、市政协少数民族委员占比分别达到11.36%和12.85%。围绕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生活需要,加大清真食品的管理力度,发放清真肉价补助,投资修建回族公墓及其附属设施,维修改造南清真寺等13处重点宗教场所。投入300万元,支持28个重点社区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提供租房、就业、就医、就学等一站式服务。


记者:沈阳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影响广泛。请问,作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沈阳市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的成效如何?


潘利国:近年来,我们在注重发挥优势的同时,坚持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改革创新,推动各民族文化互相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效果显著。目前,我市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逐步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为开创沈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注重抓统筹,围绕全局谋划民族文化工作。我们按照市委提出的“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加强满族文化综合保护与开发,规划建立锡伯族文化生态区”的总体要求,制定出台《关于繁荣发展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保障措施,为做好全市民族文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们将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纳入全市“十二五”规划,把建设朝鲜族文化特色区域和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作为全市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着力抓开发,努力增强民族文化发展后劲。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大力推进北市文化商贸特色街区、西塔地区朝鲜民族风情版块、沈阳故宫方城文化区、沈北新区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民族特色文化功能区建设,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形成了一条以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以旅游带动民族文化发展的特色之路。目前,西塔地区已经形成具有浓郁朝鲜族特色的休闲文化经济带,成为世界第二大朝鲜族风情街,吸引企业近两千家,日客流量达3万人次。

重在抓普及,不断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电视文艺晚会、沈阳与新疆锡伯族群众“东西互动中秋晚会”、少数民族迎新春文艺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送民族文化下基层”专场演出活动,每5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组织创作了一大批民族文化作品,其中原创作品《锡伯猎歌》、《喜利妈妈的传说》填补辽宁省没有大型锡伯族舞蹈和锡伯族原生态艺术表现形式的空白;满族舞剧《珍珠湖畔》代表辽宁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7项大奖。

努力抓设施,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保障。在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场馆及各企事业单位的文体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的同时,我们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4880万元修建锡伯族文化广场,投入3300万元改造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投入560万元提升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投入2亿元对锡伯家庙及周边地区进行综合改造,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不断完善民族文化阵地,丰富各族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记者:沈阳市少数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民族乡村的发展在民族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那么,沈阳市是如何推动民族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尤其是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改善锡伯族聚居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


潘利国:沈阳现有5个民族乡、256个民族村,总人口44.9万。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累计投入各级专项扶持资金5.75亿元,帮助民族乡村解决了一大批突出问题和困难。通过争取国家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带动市区两级投资,重点扶持了涉及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优势特色产业项目,支持民族乡村退耕还林和林果业发展。加强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政策引导,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支持新民、辽中、康平地区民族乡村发展寒富苹果种植,扶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打造万亩榛子园区,引导形成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时,投入扶贫资金3800万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500万元,整村推进38个民族村,到户扶贫5240户。截至2014年末,民族乡村人均纯收入实现1.42万元。

目前,沈阳有锡伯族5.58万人、43个聚居村。为改善锡伯族聚居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们以国家出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为契机,认真抓好规划发展和项目申报工作,共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11375万元,主要安排到39个锡伯族村、92个项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推进锡伯龙地创业农业产业园稻梦空间、石佛寺七星米业有机稻米、石佛寺稻田养蟹等项目,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9100元增到如今的18000元。加强锡伯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建立9个锡伯族非遗传承基地、23个传承点,编印《锡伯族经典民间故事》、《沈北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沈北锡伯族老人口述史》等5部专集,并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项目6个,列入市级项目40个。


记者:长期以来,沈阳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涌现出了许多“以心换心”的好典型。想必您对此感触十分深切,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经历和体会。


潘利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而且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保持了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重在平时,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以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基本知识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坚持重在交心,进一步密切与各族群众的联系。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主动与各族群众加强联系,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好事实事,切实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像沈阳艺术幼儿师范学校西藏班管理办公室主任龙晓凤、社区党委书记李秀华一样的先进典型。

坚持重在行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广泛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创建,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拓展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培养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坚持重在基层,全面推进社区民族工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特色服务、帮扶互助、宣传教育、促进交流为重点,培育扎根社区、热心民族工作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团体,引导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大局稳定。


记者:作为辽宁的省会城市,沈阳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潘利国:我们要用“四个全面”统一思想,聚焦沈阳民族工作实际,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推向深入,以民族大团结促进沈阳大发展。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不断加快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我们将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民族乡村经济“特色、绿色、品牌”发展之路,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充分利用国家及省市的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升工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人才向民族乡村流动政策,切实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共同推动”的帮扶工作格局,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鼓励开展慈善捐助等公益活动,扎实做好落后民族村帮扶工作。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民生保障。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将认真实施《沈阳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3~2017年)》,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着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发展环境,确保振兴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加强少数民族就业服务管理,实施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免费服务,扶持一批高标准定点培训机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动态消除少数民族零就业家庭。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低保救助体系,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民族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建设,实现特困群体参保参合率达到100%。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学前教育设施和幼教队伍建设,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引领,不断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我们将认真落实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正确认识我市多民族散杂居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等特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发展战略以及实施沈阳“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构建“大宣传”格局,巩固宣传月、教育基地等宣传品牌,开发微信、微博等新平台,实现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全覆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完善少数民族服务机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推进社区民族工作。构建信息管理平台,改进工作机制,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坚决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问题,维护民族团结大局。

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不断加强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以“三严三实”为抓手,强化责任担当,完善民族工作责任机制,把民族工作纳入各地区、各部门年度考核内容,进一步整合政府、社会力量,合力推进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认真治理“为官不为”、“庸懒散奢”等问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0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背景照片.JPG沈阳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