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促进科研高质量发展——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0-11-03

为主动适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西北民族大学突出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完善科研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国家文化自信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国家“三区三州”战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促进科研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多年来,西北民族大学以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不断优化科研工作环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至今,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792项,项目年立项数由2010年的105项增加到2019年的401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3项,省部级项目43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411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坚持“党和政府有所呼,学校有所应”的发展理念,在服务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学科,围绕五个聚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


21.jpg

2014年,“民族·文化·遗产:多样性与共同性”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需求


学校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承担“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甘肃文化资源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研究”“‘五个认同’视域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健全和完善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体制机制研究”“新时代甘肃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研究”等课题。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多洛肯教授团队申报“明代少数民族诗文文献辑录与文学交融研究及其资料库建设”和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教授团队申报“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译本的接受、影响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推进甘肃省社会建设领域法制化建设》一文被甘肃省委办公厅刊物《甘肃信息(决策参考)》采用,为省委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新疆全面清理规范整顿农业播种面积土地的建议》一文提出的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获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由《光明日报专报信息》编发的学校调研报告《新疆开展水资源规范整顿专项工作的建议》获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马明良教授被聘请为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智库专家,与同行专家共同承担省级课题“甘肃省民族宗教工作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聚焦国家文化自信战略, 打造“三大史诗”研究高地


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基本工作方略,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深厚底蕴,聚焦三大史诗研究。学校宁梅教授团队申报的“俄藏《格萨尔》文献辑录及电子资料库建设”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孟开教授团队申报的“中国《江格尔》文本集成与研究”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2018年11月,在以王沂暖、王兴先、王国明等为代表的学校三代格萨尔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包含藏、蒙古、土等多民族、多语种学术巨著《格萨尔文库》面世。该文库共三卷30册约2500万字,对《格萨尔》史诗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整理与研究,是《格萨尔》研究集大成之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品。


嘎藏陀美教授作为首席专家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藏传佛教大辞典(藏汉双解)”编纂填补藏传佛教、藏学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学术空白,成为我国藏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多拉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藏文〈大藏经〉十种版本电子资料库建设及其研究》实现了学校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领域零的突破。课题将《大藏经》十种版本数字化并实现全文智能检索,对于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瑰宝有着重要的意义。


聚焦文化强国战略, 弘扬西部地区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发挥地缘优势,聚焦西部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西部地区长期孕育形成的音乐、舞蹈、绘画艺术等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助推建设文化强国。学校原创舞蹈作品《大河行》《如是敦煌》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历时三年创编的敦煌舞舞剧《步步生莲》正式公演;王万成教授团队以时代楷模“六老汉”为题材创作大型水墨人物画《八步沙的脊梁》系列作品,并无偿捐赠给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纪念馆;依托“西北民族民间音乐‘花儿’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发祥地和政县共建“花儿艺术传承校地联合基地”,“花儿”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传习和创作已取得可喜成绩。


聚焦“一带一路”建设, 增进沿线国家文明互鉴


学校自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于洪志教授申报的“新丝路经济带民族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网络交易展示平台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学校积极推动该项目研究成果“‘一带一路’多语言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化,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进行交易,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贸交流。学校主导的中国—马来西亚国家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技术、藏文自动分词与标注系统等横向合作项目的开展,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斯琴孟和教授团队和敖特根教授团队申报的“蒙古语族诸民族民间故事类型分析与数字化研究”和“俄藏蒙古文文献目录译介与研究”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了我国学者在海外蒙古文文献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2015年,由甘肃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为甘肃省民族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主持单位。同时,成为“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问题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


23.jpg

2019年,西北民族大学与省属国有企业合资组建“甘肃鸿智达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大数据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信息港中国-中西亚研究院”


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服务甘肃省地方发展


学校积极响应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整合学校民族学、社会学、旅游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学科资源和团队力量,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开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利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助力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学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先后承担《旅游开发与民族村落文化变迁研究》《基于旅游产业开发的甘南格萨尔文化资源的有形化利用模式研究》《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甘肃民族特色建筑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策略研究》和《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与河西走廊地区旅游产业藕合发展的路径研究》等课题。先后承担政府招标项目《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保护与研究》《肃南县“十三五”规划及纲要编制项目》《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名志·夏河县卷》《肃南县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牧民转型发展示范工程规划可研编制》《甘肃省兰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甘肃哈萨克民歌研究》《裕固族驼队文化》等20余项。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创建的甘肃省战略新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主动服务国家“三区三州”战略,将西部农牧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制的动物血清系列产品近三年销售总额近3亿元,利润2900万元,上交税金2500万元;相关技术对接转化新疆天康生物、中牧股份兰州药厂和保山等药厂,三年实现产值9.7亿,利润1.2亿。“MDCK细胞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临床前研究”,获得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连续3次被省科技厅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被选定为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第一批骨干企业。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忠仁教授团队利用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及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完成了天祝白牦牛、青海大通牦牛、早胜牛、河曲马、大通马、甘肃高山细毛羊、岷县黑裘皮羊、甘加羊、欧拉羊、乔科羊、贵德黑裘皮羊、滩羊、兰州大尾羊、陇东黑山羊、静宁鸡、蕨麻猪、八眉猪、阿拉善双峰驼和藏獒等19种西部特有畜禽种质资源细胞库的建立,保存细胞达2万余株,并完成了保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2014年9月西北民族大学被授权使用“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标识,标志着西北民族大学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工作从建设转向共享服务。通过提供细胞、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活动周等途径,为科研单位、高校和在兰中、小学生提供了科研、教学和科普教育等服务超过1000人次。


土木工程学院微孔轻质混凝土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及其保温系统研究成果在获得201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基础上,2015年又获得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研究开发持续时间20余年,先后获得专利60多项。从2011年开始,已在甘肃及山东、新疆等地成功进行专利技术转让,并先后建设9条生产线。其中省内工程应用200多个,销售额近4亿元,节约保温节能资金2亿多元,成为甘肃省建设领域新型墙材主导产品之一。


化工学院与甘肃金盾化工合作开发的369、2959、184等光固化引发剂、抗醛白乳胶、抗醛乳胶漆、交联玉米淀粉-醋酸乙烯乳胶、淀粉接枝丙烯酸-醋酸乙烯二元共聚白乳胶等产品在甘肃金盾化工相继投入生产,年销售收入2500多万元,利税近450万元。


医学部通过“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群疾病谱调查”“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牙周炎发病的关系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为甘肃及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珍贵、真实、详尽的数据和依据。


2010年至2019年,学校共获得专利授权636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472项,外观设计专利1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99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从无到有,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


22.jpg

才让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


打造一流科研创新团队和基地平台


2017年6月,由学校马忠仁教授带领的动物医学生物工程科研创新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300万元,是学校首个获此殊荣的国家级创新团队。


自2010年以来,学校设立校级“创新团队”,按照“成熟一个、支持一个”的原则,经过不懈努力,科研团队建设卓有成效。学校现有7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其中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以及2个省级基础研究创新群体。这些团队已成为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才让教授带领的敦煌少数民族文献研究团队入选国家民委第三批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祁坤钰教授负责的藏文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入选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李志强教授负责的口腔常见疾病的关系研究团队入选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王维兰教授带领的少数民族数字媒体智能处理及应用团队入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曹万智教授带领的“一带一路”严寒寒冷地区节能建筑装配式墙体围护体系的研发及应用团队入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截至今年6月,西北民族大学共建有2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甘肃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11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新型智库和1个协同创新中心,逐步形成以省部级科研基地为主体,其他研究基地为补充的科学研究平台体系。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许鑫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