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扎根陇原黄土地 唱响壮美黄河颂——西北民族大学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工作掠影
发布日期:2021-11-25

扎根西北,坚守初心,如脚下的黄土地,在广阔天地中耕耘希望;


奔流不息,砥砺前行,如澎湃的黄河水,于沃野千里中团结奋进。


黄土地与黄河,如同西北民族大学的精神象征,既扎根陇原大地,又奔赴天南海北。民族高等教育承担着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使命,一定要到广大群众中去,投身国家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扎根西北大地办学70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紧密联系,累计培养出18万各族学子,无论是富民兴陇的各行各业,还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前沿,或者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都能看到西北民大人的奋进身影。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北民族大学与甘肃、西藏、青海、湖南、贵州、内蒙古、广西等多个省区建立合作关系,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技术人员培训、双师型教师培养、干部培训、脱贫攻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扎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甘肃兰州的西北民族大学,在丝路精神指引下,积极承载起“一带一路”赋予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前,西北民族大学正努力建成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以切实行动和优异成绩谱写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新篇章。


30.jpg

2019年,西北民族大学召开“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专家论证会


立足陇原大地办教育


作为在共和国晨曦里诞生、富有红色基因的西北民族大学,建校70年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批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干得好”的专门人才从学校毕业,投身陇原大地经济社会发展,践行教育初心使命,更好服务富民兴陇。


“东乡手抓羊肉,大河家鸡蛋皮核桃,和政啤特果……只需要将产品简介和照片放在我们平台上,‘一带一路’沿线的人都能买到它们,进而了解临夏。”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牟英杰用家乡话在老乡面前侃侃而谈。2019年暑期,他作为“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电商平台宣传推广应用小分队的一员,回到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社会实践。以前,让家乡“走出去”困难不少,现在一个多语言电商平台“让梦想变为了现实”。


这个“万能”的平台,是西北民族大学专为解决“一带一路”跨语言信息沟通障碍的难题而研发的。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丝路经济带民族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科技示范工程”的支持下,学校充分利用民族语言学科、民族信息处理系统研发等优势,经于洪志教授团队历经3年攻关,推出了包括汉语、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以及英语的“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电商平台。2019年初,该平台被写入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全省5个新经济增长点之一被给予重点支持。学校又与甘肃省国资委、丝绸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合资组建甘肃鸿智达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丝绸之路信息港中国-中西亚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


这些致力培育国际一流“产学研”品牌的重要举措,正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的生动缩影。多年来,西北民族大学为甘肃省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源源不断引擎力量,全方位加速助力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2016年,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建西北民族大学协议,成为国家民委与甘肃省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也为进一步促进西北民族大学加快发展,提升办学实力,走有特色、现代化、高水平的发展之路创造了重要条件。此后,甘肃省将西北民族大学的改革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学校科研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省部共建以来,西北民族大学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更好地履行民族高等院校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成为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培养各民族人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强化与当地各级政府机构的协作,先后与兰州市、张掖市、敦煌市、玉门市以及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甘肃省档案馆等签订合作协议,互惠互利、校地共赢的发展格局日益形成。


在立足陇原大地的基础上,近年来,西北民族大学积极走出去,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以研发“藏语/汉语远程教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平台”“储备多语言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为代表,在服务国家各项建设中,西北民大人已经在多领域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北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高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持续助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当前,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甘肃正全力攻克所属“三区三州”地区的深度贫困堡垒。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响应中央和国家民委党组、甘肃省委号召,积极投身助力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学校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脱贫攻坚、服务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成立了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在帮扶地投入扶贫专项、物资采购、科研资金等约2523.1万元,持续推动甘南州临潭县、临夏州的党建引领、教育培训、健康保障、文化扶志、产业帮扶、科技支撑等脱贫攻坚专项工作落实见效。


2012年以来,学校共选派21名处科级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赴甘南州临潭县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队员,选派150余名帮扶责任人参与该县脱贫攻坚工作。工作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同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把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扶”了起来,干劲儿“提”了起来。


学校持续开展帮扶临夏州各项工作,举办了临夏州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脱贫攻坚能力提升培训班,临夏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群培训班,临夏州金融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音乐、舞蹈、美术、现代教育技术等中小学师资培训班10余期,为当地培训乡镇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共3000余人。


学校各族师生情系国家民委对口支援的深度贫困地区,在帮扶武陵山片区、内蒙古巴林右旗、广西德保县、江西乐安县等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统筹谋划,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2018年,学校组建专家团队分别赴内蒙古巴林右旗和广西德保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举办农牧业技术培训班等,并深入家庭牧场、合作社、养殖示范户进行现场讲解指导,为两县旗脱贫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2019年,学校在巴林右旗、乐安县、德保县相继举办农牧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年轻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动物疫病防治培训班等。还组建医疗专家团队,赴三县旗举行辅导报告会和义诊活动,帮助提升当地医疗医护水平。


从2012年3月起,学校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分7批次选派5名校领导、51名干部赴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教育培训、招商引资、社会捐赠、非遗保护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举办干部能力培训班、民族文化培训班、教师素养提升培训班等,积极为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作贡献。


为贯彻落实《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精神,学校与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科资源、技术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遵义市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工作,开展校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学校还致力于促进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2018年,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落户武陵山片区,实施民族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科技示范工程、民族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网络交易展示平台、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基地等项目,在务川、酉阳、桑植三县建立多语言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为助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学校与西藏日喀则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在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2016年,选派干部赴西藏拉萨市援藏,与西藏自治区语委办签订了《“十三五”期间西藏藏汉语言翻译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举办西藏边境地区翻译干部培训班、拉萨市基层干部翻译培训班,培训成果显著。


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学校正持续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扶贫对象“回头看”“回头帮”工作,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为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高校力量。


36.jpg

2014年,西北民族大学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在当地调研


24.jpg

2018年,学校专家赴内蒙古巴林右旗开展科技帮扶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秉千年史诗风骨,继万里诗国绝学。《格萨尔》是英雄的史诗,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北民族大学,有一批这份宝贵遗产的守护人。自1954年开始,以王沂暖、王兴先为代表的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科研团队学者,发扬“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爱国奉献精神,历经一个多甲子的岁月,搜集、抢救、整理、翻译研究《格萨尔》史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8年11月,《格萨尔文库》终于正式出版,全书共3卷30册,约2500万字,涉及藏、蒙古、土、裕固等多民族、多种语言文字的翻译、汇校。《格萨尔文库》的出版,是新时代《格萨尔》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毫无疑问,西北民族大学为保护和传承这项伟大的文化艺术遗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西北民大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服务祖国各项事业发展中——


高度重视推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相继出台《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西北民族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等,有力推动学校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落地落实,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推进甘肃省社会建设领域法制化建设》一文为省委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新疆全面清理规范整顿农业播种面积土地的建议》提出的重要观点、对策建议为中央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了重要参考。


科技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立足于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藏汉语言信息处理系统》和《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云平台的多终端汉藏语言远程教育学习系统,助力全方位提高藏族聚居区人民的教育、文化、科技素质。


2016年8月,学校合作研发的全球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藏文搜索引擎”开通仪式在青海举行。该系统的开通上线标志着藏文进入搜索时代。目前,该系统已达到藏文词汇级搜索标准,还在不断推进藏文信息处理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


黄土地上生根发芽,黄河水哺育一方儿女。当前,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转化,人才培养的“后浪”成长成材,西北民族大学正在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成为西部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的中坚力量。


43.jpg

2019年,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海克蓉主任帮助广西德保县人民医院开展手术


25.jpg

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医疗专家组赴江西乐安开展诊疗服务活动


书写西北民大人的抗疫答卷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今年初,全国各地吹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集结号。


甘“支”如饴,“民”医援鄂。战“疫”初始,根据中央和国家民委、教育部、甘肃省的统一部署,西北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从直属附属医院抽调精兵强将组队支援湖北重点疫区,第一批7名队员于1月28日跟随甘肃援鄂医疗队从兰州出征。


战“疫”归来话初心。6月5日,西北民族大学举办抗疫英雄事迹报告会。甘肃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方岩所在的重症6组团结一心、逆行驰援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在场听众。方岩说,虽然自己没当过兵,但一直崇拜军人,出征那一刻,他们都被无私无畏的“战友情”所感动。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杨晓娜,在武汉协和医院、武汉中心医院坚守了53天。尽管已记不清自己当时护理了多少病人,但她回忆道:“他们中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嗷嗷待哺的孩童。在我们眼里,他们都需要一颗博爱的心去帮助和关怀。”回到本职岗位,杨晓娜依然牵挂着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和被治愈的患者。


西北民大人的身影,还出现在各地抗疫一线。当全国疫情蔓延时,他们是最美“逆行者”。在宁夏,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自治区的确诊病例集中到第四人民医院进行救治。作为宁夏呼吸病学专家,西北民族大学医疗系1994届校友周玮临危受命,第一时间进驻医院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带领专家组和筛查组成员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全力救治病患,摸索出一套成功的救治经验。


抗疫期间,西北民大人也用爱心和行动,为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和武汉人民加油打气。由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与武汉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手创作的抗疫主题歌曲《平凡的守望》,以跨地跨校协同合作的方式,用歌声向默默奉献在战“疫”一线的全国400多万城乡社区工作者表达诚挚谢意和崇高敬意。


“丝绸古道,黄河之滨,集合起一群各民族年轻的子孙。皋兰山下,美丽金城,集合起一群各民族未来的精英……”西北民族大学的校歌这样唱道。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办学初衷赋予学校独特的使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西北民族大学的荣光。各民族年轻的、代表未来的民大学子们,既是参与者、获益者、见证者。七十载春华秋实,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西北民族大学都始终不渝地培养、塑造、输送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不辍书写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



文:本刊记者 刘雅 龙慧蕊

责编 金向德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