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黄土地育“石榴娃” 黄河水润团结花——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1-11-25

6月14日,在西北民族大学70周年校庆倒计时100天暨校旗传递活动启动仪式上,校庆吉祥物一亮相,就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喜爱——名为小西、小北的两个“石榴娃”牵手奔跑,喻示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朝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携手奋进、努力奔跑,竖起大拇指为学校成就点赞。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校,西北民族大学自带民族团结的“红色基因”。建校70年来,学校培养的56个民族的18万余名学子遍布祖国各地,超过85%的毕业生扎根于广阔的民族地区,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可以说,西北民族大学桃李满天下,亦是“石榴娃”满天下。


从1994年首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到连续25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从助力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到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历程有迹可循,内涵不断丰富,范围更加拓展,成效愈发显著,成为学校稳步前行,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大学的鲜亮底色。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滋养出团结硕果。西北民族大学立德树人的七十年,是不断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七十年,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模范之地的七十年。积水成渊、聚沙成塔。站在新起点,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步伐必将更加稳健。


45.jpg

2019年10月,西北民族大学举办歌唱祖国合唱比赛


一项久久为功的重要事业


今年4月,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国家民委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工作方案,着力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西北民族大学将创建工作明确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进、常抓不懈。


与此同时,为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立足实际,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特别是积极发挥各民族师生的主体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师德教育内容,培养了一批准确掌握民族理论政策的教师队伍;持续实行各专业、各民族学生混合住宿,营造“公寓育人”开放包容的良好氛围。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政治责任,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加规范化、常态化、精细化。”学校党委书记、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光玉这样强调。


2019年,西北民族大学出台《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首次采取立项的方式,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项目化管理,推动创建向纵深发展。


今年5月,学校新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并于7月在青海省贵德县设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基地”,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基地,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尤其是聚焦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大现实问题,提炼总结西部民族地区在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未来,研究院或将成为集科研、教学、培训、咨询、交流、合作于一体的民族工作研究基地和智库平台。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多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争当表率,坚持开展模范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校,曾两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三次获评“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甘肃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学校博物馆和格萨尔研究中心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教育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如今,校园内外各族师生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不断涌现,形成了向民大榜样学习的良好风尚——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格萨尔研究中心,三代专家学者“甘坐冷板凳”,悉心编撰出版了2500万字的《格萨尔文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于洪志教授,三十年如一日潜心研发多文种信息处理技术,被誉为“信息时代的文成公主”;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坚持不懈打造西北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勤学、敬业、团结、创新”。1998年,西北民族大学将“团结”作为核心内涵之一写入校训,被镌刻在校园各处,也被镌刻进了每个民大人心中,时刻提醒着各族师生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做好民族团结这项伟大事业。


52.jpg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北民族大学代代相传


相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


夜幕降临的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场上,数百名各族师生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熊熊火焰映红了大伙儿的脸庞。热情似火,融尽寒风,欢笑声传遍校园……这是学校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节期间令人难忘的场景。


过去24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将每年的10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以此为引领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民族文化节正是其中系列活动之一。


这些年,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同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相结合,全力培育和支持打造“一院一节一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由各学院依托学科特色,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出诗歌文化节、绿色文化节、民俗文化节、法治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等20多个活动品牌,不仅为创建工作增添了活力与人气,更增进了各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天为幕,地为台。2019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期间,《格萨尔》文化系列展活动在民大校园里举行,格萨尔研究中心特地将展厅设在了每天师生们都会走过的道路两旁。展览期间,最新出版的30册约2500万字《格萨尔文库》吸引师生们纷纷驻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风采,都让大家称赞不已。


校园里主题文化活动各具特色,校园外的社会实践同样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修课。西北民族大学曾连续16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2018年被国家民委等中央单位确定为全国12所大学生志愿服务团建设单位之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始终走在前列。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社会实践项目化建设,特别是深入民族地区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科技支农、文化支教、法律援助、课题调研等社会实践和智力扶贫活动,让各族师生在田间地头、走村串寨过程中感受家国变迁、民族团结。


正是借由这些实践活动,各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人民,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播种机和宣传员,积极撒播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回到家乡新疆呼图壁县,我发挥优势,主动协助社区干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贡献力量,在奉献中找到了人生的快乐。”谈到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维吾尔族学生古丽努尔激动地回忆说。


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面推进的生动局面,如今全校人人讲团结、事事讲团结、处处讲团结的和谐氛围浓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上好民族团结这堂“必修课”


“作为民大人,你们要永远坚定地做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模范,要永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在干事创业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永远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6月22日,西北民族大学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郁烈为毕业生上了最后一堂特别的“思政课”,殷殷嘱托、字字铿锵。


一直以来,西北民族大学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经常化、长期性的重要任务,鼓励校、院领导老师带头上讲台,给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和党课,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宣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民族宗教问题。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帮助学生扣好民族团结“这粒扣子”,西北民族大学建立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解读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多门课程被评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甘肃省精品课。


与此同时,不断改进和创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通过设立主题教育、精品课程、对话课堂、实践课题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结合和谐校园建设,搭建“五个认同”集中教育平台,举办“深刻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树立正确中华民族观”等专题报告会和讲座,开展“树立正确民族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我祖国,兴我中华”等主题教育活动、主题党日及团日活动,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进一步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西北民族大学的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和新媒体矩阵里,经常能看到“民族团结”专题、专栏或专版。特别是“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们都是追梦人”“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等主题宣传活动,注重生动讲述校园里的民族团结故事,传递民族大团结的正能量,营造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各族师生更加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职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校地共建助力脱贫奔小康


“这个讲座既有政策理论的深刻阐述,又有详实的数据对比和现场互动,感觉很有收获。”6月30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乡、村300多名各级干部职工共同听取了一场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宣讲。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寇小丽,就“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这是今年西北民族大学助力临夏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暨教育扶贫系列活动行”的主要活动之一。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正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冲刺阶段,临夏州获得了学校各族师生的格外关心关注。活动中,学校通过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产业帮扶、慰问贫困群众等方式开展了全方位精准扶贫。


西北民族大学是推动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甘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助力“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各项工作,特别是围绕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全力帮扶临夏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为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贡献力量。


历史赋予西北民族大学重大职责与使命,不仅是在甘肃省内,校地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也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有序推进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先后分7批次选派5名校领导、51名干部赴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支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他们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教育培训、招商引资、社会捐赠、非遗保护等工作,积极为片区发展和扶贫攻坚贡献力量。


特别是2012年6月,学校与湖南吉首大学签订校际合作框架协议,是委属高校与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签订的首个校际合作协议。双方就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推动校际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合作、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年9月,学校又与贵州省遵义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科资源、技术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选派60多名专家教授前往遵义,共同开展校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扶贫攻坚工作。


与地方政府或高校联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高校不断创新创建形式、拓展创建载体、提升创建效果的有益探索,也是西北民族大学践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必将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文:本刊记者 龙慧蕊

责编:刘雅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