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进得来 融入快 有发展——访江苏省无锡市长汪泉
发布日期:2016-03-03

2013年8月无锡市市长汪泉调研少数民族企业家兴办的企业——宅猫网.jpg

汪泉调研少数民族企业家兴办的企业


记者:汪市长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都知道,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各民族人口往来众多。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无锡居住、务工、经商、求学的少数民族日益增多,特别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那么,近年来无锡市在这个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得力举措?取得的成效如何?


汪泉:无锡市南濒太湖、北倚长江,文化底蕴深厚,经济蓬勃昌明。无锡少数民族世居人口不多,但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往来交流频繁,是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城市。我市现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常住少数民族人口5万余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超过3万人。我市已成为全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重要的流入地之一。

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带动了当地发展,而且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我们无锡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排忧解难、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无锡“进得来、融入快、有发展”。

社会各方的支持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保障,社会支持的广度影响民族工作的深度。我市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2007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强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了无锡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和矛盾纠纷处置联席会议制度;2009年,制订《关于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推进我市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在政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民族事务服务窗口,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权益保障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群众及时、直接、高效的服务。

近年来,我市结合形势、选定主题,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政策宣传活动;利用“周末大讲堂”平台,邀请知名专家为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专题讲授现阶段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问题;《江南晚报》开辟专版,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市教育部门在全市中小学举办“爱我中华”民族团结教育网络知识竞赛。自2008年起,我市已连续7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外来少数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确定一个宣讲主题,采取定点讲课和巡回讲课相结合的方法,由市、市(县)区两级分别组织民宗、司法、公安、教育、城管、卫生和工商等相关部门,向以经商、务工为主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宣讲有关遵纪守法、服从管理、食品安全等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受教育人数总计达到近万人次。每年组织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每两年组织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持续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五进”活动,编写《民族政策宣传手册》、《少数民族服务指南》等宣传材料,发放到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宗教活动场所和少数民族群众手中,总数超过了6万册。

我市通过出台集中优惠办证政策,为65家清真拉面店办理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有效规范了清真拉面店的经营行为。对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无证设摊、占道经营行为,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耐心沟通,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其开辟少量临时疏导点,并进行定时、定点的规范化管理。针对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在部分企业用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现状,我市以创建民族工作示范企业为抓手,制订出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企业民族工作的意见》和《无锡市民族工作示范企业创建标准》,调动、发挥企业党团和工会开展民族工作的积极性,维护少数民族职工合法权益。

针对少数民族企业家队伍逐渐呈现出起点高、创新强的新特点,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谋划,多措并举,为他们提供更高、更广、更优的发展空间。相关部门借助本地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精心策划推出《盛开在无锡的民族之花》、《无锡有这样一群少数民族“老板”》、《无锡少数民族“创业档案”出现新词汇》等专题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我市少数民族同胞创新创业事迹,营造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鼓励的少数民族同胞创新创业舆论氛围。树立无锡市洲豪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蒙古族董事长范永君、无锡麦梯时尚创意有限公司回族总经理马腾等一批创业创新典型,用典型的力量激励少数民族同胞树立信心、创业发展。各级领导各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帮助破解发展难题,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我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少数民族同胞创办的电商企业——宅猫网,实地了解企业管理团队及硬件设施建设情况,掌握经营运行情况一手材料,建议企业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将宅猫网打造成为无锡少数民族创业创新的榜样。市里分管领导也多次赴少数民族同胞创办经营的企业调研,听取意见建议,剖析发展瓶颈,帮助化解在融资、与实体经济融合、转型发展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为少数民族同胞创办经营的企业健康发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无锡少数民族同胞创办经营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企业家队伍已成为推动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记者:无锡市许多社区的民族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滨湖区河垺街道水秀社区、南长区金匮社区、崇安区广益新村社区等。请问,在开展社区民族工作方面无锡市都有怎样的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汪泉:民族工作必须重心下移、靠前,建立最前沿的平台。这是我们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认识,也是我们开展社区民族工作的依据。近几年,我们把城市民族工作的主要立足点投放到社区,努力实践和探索民族工作进社区的途径和方法。

组织网络进社区。社区民族工作要做细、做实,就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组织网络。无锡市、市(县)区分别成立了以民宗部门牵头的社区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管理网络和两级责任制”,将民族工作延伸到全市所有社区,并且将社区民族工作纳入市(县)区、街道工作考核之中,通过上下联动、条块协作确保社区民族工作落到实处。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基础台帐、组织宣传教育、建立骨干队伍等8个方面明确了要求。

宣传教育进社区。以《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为主要政策法规依据,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的宣传带进社区的每户家庭,以宣传教育促团结进步。各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建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文艺宣传队、体育健身队等社区民族活动团体,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学习、联谊活动,努力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便民服务进社区。积极主动地为社区少数民族提供服务不仅是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宗旨。我们尝试着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将便民、利民的服务带进了社区。我市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相继设立了街道社区少数民族咨询服务站,并以此为主阵地,争取和依托辖区有关单位、私营企业、个体经营等,发挥其专长,明确服务内容,建立社区服务网点,为社区少数民族提供优惠、便利的法律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


记者:无锡现有常住少数民族人口中,约有1万余人是婚嫁进入的少数民族妇女。这些妇女大多来自边远贫困的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水平也不高,其中相当一部分家庭是“贫贫结合”或者“贫残结合”,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无锡市在帮助外来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和改善生活方面,都做了怎样的工作?


汪泉: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点工作之一。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帮扶机制,尤其注重扶持婚嫁少数民族妇女脱贫致富,帮助她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调查摸底,摸清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调查摸底,以扶贫帮困为重点,建立少数民族婚嫁妇女分布、构成、经济条件、子女入学等情况的工作台帐,并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

搭建平台,促进就业。相关部门多次联合举办少数民族群众专场招聘会,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江阴市通过推荐就业、帮扶就业、指导创业三种形式,引导少数民族家庭脱贫致富。惠山区助推少数民族就业开展“春风行动”,区相关部门多次开办就业创业培训班,为近百名少数民族妇女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并建立了“政策上优先支持、就业岗位优先提供、家庭零就业成员优先解决”的长效机制。

联动共推,共同帮扶。经市政府批准,我市城镇少数民族低保对象生活保障标准提高20%,对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婚嫁妇女贫困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从2010年起,我市连续6年开展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新春送温暖活动,仅市级层面为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困难家庭“送温暖”就达到120余万元。建立无锡市民族教育发展基金,8年来共资助少数民族困难大学生180多人。江阴市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优秀学生助学专项基金,资助了100余名婚嫁少数民族子女升学就读。宜兴市涌现出了像种植草莓专业户谭瑜静、茶具制作专业户赵花香等一批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勤劳致富的典型代表。全市各地普遍建立了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与少数民族家庭联系结对制度,对少数民族困难户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记者:长期以来,无锡市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真情关爱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殊民生需求,真正体现了无锡这个民族大家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时代风采。请你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汪泉:“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多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外来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在城市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我市。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需求,让少数民族同胞共享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着力引导清真饮食业健康发展,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清真饮食需求。近年来,我市多次组织开展清真拉面示范店评选活动,并为入选的清真拉面示范店统一授牌、制作门头和灯箱,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用典型引路的方法带动清真餐饮业的健康发展。设立了185万元的清真饮食业发展奖励与扶持资金,连续8年开展清真饮食业创优评比活动,举办两届全市清真饮食技能比赛活动,共扶持清真饮食网点100余家(次),发放扶持资金总计45万元。进一步完善清真食品管理联动机制,以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清真标志牌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为重点,定期组织开展清真食品网点执法检查,杜绝“清真不清”等问题发生,确保清真食品监管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与此同时,为全市穆斯林群众落实了清真食品补贴。

着力改善宗教活动条件,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宗教生活需求。我市原来的清真寺殿堂空间小,周围环境乱。2000年4月,市清真寺易地移建至解放南路。新建成的清真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不仅满足了穆斯林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而且成为无锡穆斯林展示自身形象的窗口。2010年8月,在清真寺旁绿地广场改造时,新建成二层1200平方米的礼拜用房和32米高的宣礼塔。自2006年起,每年租用体育公园体育馆作为临时宗教活动场所,以满足连年增多的穆斯林群众参加开斋节、古尔邦节会礼的需求。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会礼等大型宗教活动前,我市都要召开安全保障工作协调会议,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做好应急预案,确保宗教活动安全有序。

着力推进回民墓区的建设力度,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入土安葬需求。近年来,我市原有回民墓区存量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为解决穆斯林群众的后顾之忧,我市将“加快建设回民墓区”列入市政府重点督办项目,市领导多次就此作出批示。2013年8月,我市完成对青龙山公墓回民墓区的拓展,可满足市区8~10年的使用量。此外,江阴、宜兴两市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于2014年初完成了回民墓区的建设,锡山、惠山两区正加快各自回民墓区的建设进度,预计2015年底前完成墓区建设。

解决入学难题。近年来,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我市教育资源日趋紧张。为有效化解这一矛盾,我市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主动协调,确保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受教育待遇。


记者:作为江苏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面对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无锡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汪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给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市将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准确把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无锡城市民族工作实际,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

我市即将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和完善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五进”活动,创新社区民族工作、企业民族工作和学校民族工作,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务实创新,主动作为。

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推动建设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结构,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坚决纠正和杜绝各种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歧视或变相歧视的言行。

进一步实施好对口援疆工作。围绕教育、就业、人才三个重点,以改善民生为第一主题,合理编制援建项目计划,建立健全“教育支撑、人才引领、就业惠民、产业突破、文化交流”五位一体的立体援建格局。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办好青山高级中学新疆内高班和克州班。继续落实好与阿合奇县签订的对口劳务援助协议,指导帮助相关企业解决在接受劳务输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