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五心打造团结和谐之城——访江苏省常州市长费高云
发布日期:2016-03-03

2、市长费高云视察清真网点建设.JPG

费高云(左三)考察清真网点建设


记者:费市长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到常州经商务工求学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不断增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请谈谈你们的做法和经验。


费高云:随着改革开放和常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大量经商务工流动人员涌入常州。目前,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已有4万多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民族工作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我市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的“五心工作法”,得到了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和国家宗教局的充分肯定。

以包容的心,欢迎来常创业。“来到常州城,就是常州人”。常州以包容的心胸欢迎有志者来常就业创业,努力营造适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发展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发展环境。从2009年起,连续6年在全市开展民族宗教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机关、进社区、进团体、进场所、进院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江苏省清真食品监督保护条例》,常州出台了《关于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就业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清真食品监督保护条例>实施意见》等文件,切实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以平等的心,帮助融入常州。我市积极搭建各种平台,教育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尽快了解常州、热爱常州、融入常州。市民族团结促进会每年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把全市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我市两次扩建清真寺,依托清真寺建立穆民课堂,定期向穆斯林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和常州文化。街道社区及企业少数民族之家,在经商务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开展争当“文明新市民”活动。全市新闻媒体专题报道他们中的突出人物,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大家更好融入常州。

以温暖的心,坚持真情服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与政府执法部门搭建双向沟通平台,增进双方了解和理解。聘请律师事务所作为民族宗教法律服务单位,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援助中心,吸收他们参与纠纷调解委员会,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市财政投入120万元,为车站、商业中心等人流集中区域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经营的清真网点改造提升店堂和厨房设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问题,2008年以来帮助709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入学率为100%。各辖市区均成立少数民族助学基金,及时为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家庭子女上学提供帮助。

以敬畏的心,建立工作机制。全市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综合情况进行建档登记,建立信息数据库,畅通信息渠道。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物色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担任联络员,发挥他们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的作用,协助做好服务工作。市政府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市民促会、市伊协、清真寺、重点企业等单位保持联动,第一时间处理矛盾纠纷,并主动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输出地政府进行联络沟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演练和书面推演。我市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各类矛盾纠纷从2006年的平均每年近百起,逐年下降到近5年每年在10起以下,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未发生影响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事件。

以真诚的心,促进共同发展。我市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广泛凝聚人心。邀请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代表参加街道社区节日联欢、纪念日座谈、志愿者服务、社区天天乐等社区活动,引导他们与本地群众交往交流,融入当地社区生活;组织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参加民族宗教界“和之声”演唱会、“和谐杯”文体比赛、“团结之声”少数民族歌手大赛、“我的梦,中国梦”演讲比赛等大型活动;来常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连续3年组织“感恩常州、回报社会”无偿献血;2014年市伊协开展“穆斯林感恩常州一周行”活动,向环卫工人赠送6000多碗拉面;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以常州“新市民”的良好形象与本地群众共创文明和谐家园。


记者:回族是常州少数民族人口中数量比较多的民族,为保证清真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和改善穆斯林群众的民生,常州市都有怎样的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费高云:2005年《江苏省清真食品监督保护条例》发布后,常州市非常重视,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专题研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江苏省清真食品监督保护条例》实施意见,市人大每年对《江苏省清真食品监督保护条例》贯彻执法情况进行督查,市政协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指导。市民宗局与市司法局联合开展了《条例》学习宣传贯彻活动。

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抓好《条例》落实,工商、环保、卫生、税务等部门为在我市经营清真餐饮的穆斯林群众减免办证、体检、工商管理、环保排污等费用。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有近500家清真网点、700多位穆斯林从业人员享受了政策优惠,减免费用累计近百万元。从上海引进了一家清真饭店入驻清真寺,市伊协为清真饭店减免部分租金,市民宗部门争取各级经费支持清真饭店发展。从2009年起,我市以清真网点建设补助立项,每年下拨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万元,支持清真网点对厨房设备、店堂环境进行改造提升。至2014年底已完成36家清真网点的改造提升。

市民宗局每年两次会同消防、卫生等部门对清真网点开展监督检查,严格规范清真食品市场,让穆斯林群众在公平公正、秩序良好的环境中经营发展。市民宗局每两年举办全市清真拉面技能比赛,促进清真网点提升技能、扩大影响;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批市级优秀清真网点,特别优秀的向省民委推荐参加省级清真示范拉面店评选。

在常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市清真餐饮健康发展。清真餐饮业主配合政府工作,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投身文明城市建设。


记者:长期以来,常州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涌现出了许多“以心换心”的好典型。想必您对此感触十分深切,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经历和体会。


费高云: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

我市有一个700多年历史的回民聚居村——武进区雪堰镇城西回民村,是苏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据史载,元代至元年间,第一批回民从北方迁到城西陡门塘定居。几百年来,汉回群众交流频繁,生活互助、经济合作、通婚联姻,代代和睦相处。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城西回民村走上了一条科技兴农、生态惠民的发展之路,村庄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被评为江苏省级文明村,荣获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是江苏省落实国务院智力援藏精神,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省重点藏族内地学校。这个学校始终坚持以“培育民族英才,促进民族团结”为宗旨,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不但办学水平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还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2011年起,学校开展“汉藏一家亲”系列活动——安排藏族学生与部队官兵结对子,共书军民鱼水情谊;与汉族同龄学生结对子,共谱青春成长乐章;与优秀大学生结对子,共绘成才理想蓝图;与常州爱心家庭结对子,共筑民族团结新桥。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汉藏家庭结对活动”。为了使远离家乡来常求学的藏族学生感受到家庭温暖,体会到第二故乡的大爱,我市开展了以“汉藏家庭结对同发展,汉藏学生携手共成长”为主题的结对活动,已经成功开展了五届,有632名藏族学生与623个常州家庭结对,实现了全校每个学生在第二故乡都有一个温暖的“家”,都有一对亲切的“常爸常妈”及亲密小伙伴。这项活动在常州和西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影响力与感召力不断扩大。常州歌舞剧院原创的舞剧《格桑花·茉莉花》就是反映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藏族学子格桑与汉藏两位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情谊。此剧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金奖。

近年来,来我市经商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也涌现了一大批服务常州、热爱常州,与常州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团结进步的典型。来自青海化隆、已在常州开了多年清真拉面店的马辉智,留给我较深的印象。他1999年起就走南闯北开拉面店,2004年最后选择在常州扎根开店。问他为什么最终选择在常州发展呢?他说,这里有家的感觉!反复考察后,他感到常州是个包容性很强的文明城市,常州人素质高,城市管理得好,市政府不但支持清真饮食的发展,而且对外来穆斯林关爱有加,有关部门千方百计为外来穆斯林解决生意和生活上的困难,特别是帮助解决孩子就近上学问题。此外,常州清真寺环境好氛围好,宗教信仰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如今,马辉智在常州已经开了3家拉面店,买下了一处店面房,楼下开店楼上居住,还买了奥迪汽车。最让他高兴的是女儿儿子在常州读书后,均考上了大学。马辉智知恩图报,社区和清真寺搞活动时,他总是活动骨干;慈善捐款、无偿献血、帮助困难群众,他总是积极分子。2014年他参与发起了常州穆斯林向全市环卫工人送拉面活动,受到环卫工人和社区群众的好评。


记者:作为江苏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常州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费高云:在我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重要保障。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是我市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以创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模范单位为抓手,掀起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新高潮。召开全市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新形势下我市民族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采取中心组学习、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集中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市各单位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宣传教育方法,真正把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工作要求宣传好、学习好、落实好,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最新精神上来。

以创建民族团结和谐社区为载体,打牢城市民族工作基础。社区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落脚点和切入点关键在社区。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以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目标,建立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把社区建成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大家庭。坚持总体融入、资源共享、双向服务的原则,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双向服务,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努力给予少数民族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重视少数民族积极分子的培养和使用,注重发挥少数民族优势特长,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

以创建少数民族致富优秀项目为导向,提升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少数民族致富项目,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奔小康的主要手段。巩固提升已有致富项目,挖掘培育全新致富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增加收入。根据市政府与各辖市区签订的民族宗教工作目标任务责任状,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工作责任机制。根据致富项目情况,加大对项目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力度。通过树立典型,激励少数民族群众自主创业,帮助增加其致富动力和能力。

以争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活动为手段,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在我市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争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活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先进事迹,使争创模范集体和个人的过程,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