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立足省情 强化担当 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
发布日期:2020-12-09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90万人,占总人口的47.7%,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地,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缩影;全省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28个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面积达98%,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是全国民族工作的大省;青海联藏络疆、连甘通川,是“一带一路”和唐蕃古道的战略干线,自古是戍边守关、经略西部边疆的地理枢纽,地位突出、责任重要,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


多民族是青海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优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青海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在青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高度,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标出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全省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在全国率先实现“三个第一”,即第一个所有市州(8个)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省,第一个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数量过半(23个)的省,第一个一次性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县市区数量最多(10个)的省,走在了全国前列,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篇章。


哈萨克族民族舞蹈_副本.jpg

大美海西·舞动幸福


实施“一把手”工程 高位推进创建工作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突出政治引领,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面向全社会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面向全省设立民族团结创建奖,凝聚了全省上下共抓创建的人心力量,获得中央统战部实践创新奖。省政府与国家民委签署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战略合作协议,开创了十八大以来全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省部共建先例。在全国率先制定示范单位动态管理办法,建立动态管理、优续劣汰机制,形成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导向。在全国率先实施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先后委托科研院所对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开展评估,把裁判权交给社会,探索形成创建工作绩效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在新的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2019年底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新战略,努力推动新时代我省创建活动提档升级,始终保持高位推动创建的良好态势。


蒙藏人民一家亲 乌席勒 (2).jpg

青海各族人民一家亲 乌席勒/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把思想教育作为创建活动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务工人员、学生、宗教界等不同群体,分类施教、“滴灌”滋养、绵绵用力,连续30年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编印300多万份民族团结宣传读本,在北京举办青海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成就展。组织全国媒体围绕创建工作走基层,在主流媒体开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专栏,刊播稿件5000余篇,先后举办民族团结高层讲坛、微视频微电影展播、民族团结进步歌曲传唱、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网络有奖答题等活动,使民族团结理念深入千家万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保护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热贡文化和格萨尔文化(果洛)、循化撒拉族文化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舞电视展演、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500多场次,打造《松赞干布》《热贡神韵》等文化精品,加大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整理,厚植了各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涵。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9个,各级各类民族团结示范区、单位2100多个,选树先进典型3700多个,西宁市创建工作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树立了时代标杆,营造了全民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创新“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机制 推进创建工作向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方向发展


坚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新业态,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文化名省、旅游名省、生态强省战略深度融合,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编制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地区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2019年土族、撒拉族两个青海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深入推进精神脱贫工作,积极开展乡村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积极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过和谐文明新生活。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创建生态旅游示范省,大力发展高原养生、极地探险、生态观光等民族地区特色项目,实现旅游收入561亿元,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旅游饭,绿水青山成为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大力支持“拉面经济”发展,形成各族群众携手脱贫致富的新产业。连续举办各族群众参与的全省刺绣大赛,30万农牧区妇女参与巧手脱贫。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价值和时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产业。在各领域、各行业精心打造能够立得住、叫得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载体和品牌,创建工作已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全省工作大局,成为引领新青海建设事业的重要抓手。


海西州进社区创建活动.jpg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社区


坚持以法治为保障 推进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把法治作为推进创建工作的重要途径,颁布《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6个自治州全部出台《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成为全国最早出台专项法规的省区之一。启动并修订2个州的自治条例,先后颁布实施122件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和政府规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法治基础更加牢固。出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动态管理办法(试行)》,对示范区和单位定期复检复验,树立起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导向。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律七进”活动,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立重大风险评估、纠纷调解、毗邻地区协作等长效机制,将3月定为“矛盾排查化解月”,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5833个,化解率达96%以上。推动“枫桥经验”青海化,推广社会治理“班玛经验”,探索形成达日“网格化+大数据”、黄南社会治理“同仁做法”、玉树村寺并联治理等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经验。在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持续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着力提升法治水平,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以导为先、以治为本的工作机制,青海特点的寺庙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加强宗教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教职人员五年培训规划,实施大规模轮训工程,新建成省藏语系佛学院和省伊斯兰教经学院,举办十世班禅、喜饶嘉措大师爱国爱教思想展,持续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新编“卧尔兹”巡回宣讲、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全省所有宗教活动场所都升起了国旗。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省民族宗教界坚决落实党和政府决策部署,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和扶危济困优良传统,为疫区捐款捐物价值400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爱国爱教、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意识更加牢固。


夯实基层基础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创建新格局


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创建活动的根基,坚持重在基层、重在平时,扎实推进创建“十进”活动(进家庭、社区、乡村、学校、机关、企业、寺院、军营、市场、网络),创建工作覆盖到各行各业,延伸到基层群众,构建了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处处抓团结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成立民族团结理事会、开通少数民族服务“爱心热线”、组建“社区民族之家”等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学共乐,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跨区域服务管理,针对分布在全国277座城市的20余万少数民族“拉面人”创业大军,与18个流入地省市建立服务管理协作机制,设立88个办事机构,引导他们主动融入当地、服务社会。以窗口服务行业为重点,向少数民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加大对民族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以“小窗口”凝聚起“大团结”。坚持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建成30个全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引导各族学生交流考察、手拉手行动,编纂校本教材、创作校园歌曲,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最大的成效可以概括为:政治安定、人心凝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聚心工程”。


  创建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青海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作为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的最高追求和重大政治任务,健全机制,丰富载体,强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台阶。

 

 

文:青海省委统战部

责编:江凌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