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以四微促接纳 以四微促融入——访浙江省杭州市长张鸿铭
发布日期:2016-03-04

杭州市市长张鸿铭1.jpg

张鸿铭


记者:张市长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社区民族工作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所在。杭州市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在杭州的上城区南星街道,就有藏族、傣族、壮族、朝鲜族等13个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这个街道开办近两年的七彩美政民族园,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那么,类似这种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举措在杭州还有哪些?取得的成效如何?


张鸿铭:近年来,杭州市不断完善民族工作长效机制,把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规范少数民族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适合本市社区实际的系统化管理制度。全市有条件的社区均设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服务窗口、一条24小时少数民族服务维权热线、一支少数民族艺术团队。2014年9月,为进一步扩大民族工作在社区中的影响力,杭州市首创“社区与民族村结对帮扶共建”模式,在主城区范围内挑选了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热心民族团结事业的19个社区与19个少数民族村结对帮扶共建。除了南星街道的七彩美政民族园之外,杭州市在加强社区民族工作创新上还有很多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下城区的天水街道延安新村社区,在1996年就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社区少数民族俱乐部,旨在“寻根溯源、交流文化、联络感情、反映民意、提供服务”。2005年,该社区成为民族工作“进社区”的首批试点单位,以“一馆”、“一巷”、“一屋”为平台,大力推动文化交流。“一馆”,即社区对原少数民族俱乐部进行改扩建,新建占地260平方米,由展厅、电子阅览室、休闲长廊、风情园四部分组成的社区少数民族馆;“一巷”,即社区打造的民族文化巷,在150米长的小巷两侧围墙上,绘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风情的壁画,楼房之间也以拱门连接,并配有歌颂民族团结的楹联、匾额;“一屋”,即社区创建的全国第一家社区民族崇廉文化屋。

下城区的东新街道新颜苑社区,2012年成立了全省首个集展示、沟通、服务、教育、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少数民族之家。它由“两室、一馆、一站、一墙、一栏”组成。“两室”,即拥有10台一体式电脑和4500余册书籍的电子图书阅览室和可容纳百人的民族活动室;“一馆”,即拥有民族服饰区、民族乐器区、民族用品区、民族手工艺品区,共240件展品的同心·民族文化展示馆;“一站”,即专为少数民族群众开辟的少数民族服务站;“一墙”,即长59米,集中展示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墙;“一栏”,即专门宣传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栏。同时,社区还创新工作载体,开辟网上少数民族之家,利用互联网更新民族工作动态、开设留言栏、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2014年,该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社区书记冯唐律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记者:近年来,杭州广泛、深入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以“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等为抓手,为流动少数民族人员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那么,在这个方面杭州具体都有怎样的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张鸿铭: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杭州市高度重视“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的建设,以“四微”促和谐,以“四微”促发展。

以微组织为纽带,帮少数民族融入城市。1997年成立的杭州市民族团结促进会,是杭州市少数民族自发组成的地方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群众联谊组织。促进会以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为指导,通过走访慰问、广场咨询、结对帮扶等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活动,帮助流动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2005年,杭州市首个少数民族联谊组织在萧山区成立。随后各城区及部分企业也相继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少数民族联络组、少数民族法律服务队、少数民族艺术团等群众组织。各组织按照“抓联谊、促凝聚,抓宣传、促团结,抓自身、提素质”的主旨走近流动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各类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促进流动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

以微窗口促和谐,办少数民族日常所需。杭州市有条件的社区均开辟了少数民族服务站,提供法律法规、民族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下城区东新街道新颜苑社区的少数民族服务站还整合了六大特色服务,即向少数民族群众开放老年食堂、提供指定服务时间点免费理发、提供专业律师一对一的免费法律咨询、提供由专业医师坐班(每月一次)的免费医疗问诊、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一年一次免费妇科检查、提供小家电免费维修。此外,即将落成的杭州清真寺五楼将建成一个集民族知识讲解、民族文化宣传、民族团结教育为一体的宣传窗口,并将成为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微热线搞服务,为少数民族答疑解惑。社区开辟的24小时少数民族服务维权热线,以“爱心、真心、热心、耐心、贴心”为服务宗旨,24小时专人接线,为少数民族群众答疑解惑、疏导情绪,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无法一时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后续跟踪服务。此外,部分社区还开通了微信、微博、门户网站,增加了少数民族群众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途径。

以微平台打品牌,建少数民族活动基地。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七彩美政民族园、少数民族馆、少数民族之家等,都为民族工作进社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美政桥社区以七彩美政民族园为基地,推出了“1+X”服务模式,即由少数民族工作者组成一支基础服务队,联合X个专业团队,做到服务全覆盖。X1是大学生志愿者,发挥专业优势成为服务智囊团;X2是社区沿街商家志愿者,提供生活服务;X3是以在职党员为依托建立的红潮白领志愿服务社,开展困难少数民族一对一结对帮扶;X4是热心少数民族事业、熟悉辖区地理人员情况的社区居民骨干、小组长,及时掌握信息提供针对服务。此外,部分城区还将平台延伸至学校和企业,如上城区创办《尚城·民族之家》纸媒,并在回族穆兴小学开辟了民族文化陈列室;下城区在德天实验小学打造同心民族文化长廊:江干区在浙宝电气集团升级了新的民族文化馆。


记者:目前,杭州已开设清真餐饮店多达千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从业者是以回族、撒拉族为主的西北少数民族同胞。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同胞,他们以地摊和沿街贩卖的形式做小生意,流动性极强。请问,杭州是如何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特别是穆斯林群众的民生的?


张鸿铭:面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年增多的新形势,杭州市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相应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工作,努力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别是穆斯林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适时到位的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妥善解决穆斯林群众“入口”、“入寺”、“入土”问题。“入口”方面,对清真餐饮业加以合理规范,相关部门主动上门为在杭经营清真拉面馆的少数民族店主提供服务,如降低门槛办“三证”等,还建起了一家清真食品定点加工企业——杭州翠沁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入寺”方面,杭州市的凤凰清真寺,是我国东南沿海四大著名清真古寺之一,也是一座具有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交融特色和传统的礼拜寺。为进一步满足穆斯林宗教生活需要,杭州市还将新建一座清真寺,即杭州清真寺。“入土”方面,杭州市有一处回族公墓——余杭区留下荆山岭回族公墓,基本能满足在杭穆斯林的殡葬需求。

解决流动少数民族群众子女入学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杭州市教育部门特事特办,为少数民族流动从业人员子女解决就近入学问题170人次。


学无止境—刘石聪摄.jpg

杭州市的少数民族群众参加社区活动    刘石聪/摄


记者: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专门把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多次就加快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对民族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是浙江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杭州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典范,涌现出了许多“以心换心”的好典型。想必您对此感触十分深切,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经历和体会。


张鸿铭:正如你们所了解的,一直以来,杭州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许多“以心换心”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

坚持慰问困难少数民族群众。我们每年都开展以“慰问百户少数民族同胞”为主题的走访活动,深入困难少数民族同胞家庭,了解、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传递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爱。

充分发挥民族社团的桥梁助手作用。市民族团结促进会每年组织会员为少数民族群众“送知识、送健康、送文艺”,通过广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公益活动,普及民族知识、政策法规,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感情。2011年,促进会还与下城区长庆街道柳营社区联合举办了“齐谱团结曲   共育和谐花”为民服务活动,并与六位外来少数民族创业者结成帮扶对子。

开展伊斯兰教志愿者服务活动。2014年,杭州市成立伊斯兰教志愿者服务队,策划举办“主赐良缘·缘定杭州”穆斯林公益相亲会,走进杭州市第一福利院和第二福利院开展公益活动,为云南贫困地区捐衣捐物,参加社区邻居节,绿化清理回族公墓,为江干区弯湾托管中心的孩子们送祝福,为环卫工人送爱心工作餐……

加强对少数民族职工的权益保护。浙宝电气集团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现有少数民族员工47人。企业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出台了住房补贴、就餐补贴、评比晋升优先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关注少数民族职工成才成长,维护其合法权益,并根据畲族、布依族、壮族、侗族员工较多的实际,将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集团少数民族职工的节日,少数民族职工带薪放假一天。


记者: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面对新常态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杭州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了城市民族工作?


张鸿铭:在新的条件下,杭州市将坚持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目标,以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为核心,不断提高正确处理城市民族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的健康发展,开创新局面。

充分认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在城市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将更加广泛,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将不断增多,我们必须从民族大团结的高度出发,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着眼,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既要张开双臂欢迎少数民族同胞融入城市,同时又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解决“两个不适应”的问题。

及时厘清城市民族工作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强调外来少数民族群众要尽快适应城市的同时,不能回避城市对外来少数民族应尽的义务,不能忽略城市应该服务于市民这一原则。因此,要尽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积极调整心态,尽快融入城市;要提高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和功能,切实把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以管、堵为主”向“以服务为主”的转变,树立少数民族群众也是城市公民和建设者的理念。

进一步完善城市少数民族工作机制。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来自五湖四海,人员构成复杂,在城市生活工作中以及同其他民族人员交往中发生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强化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管理的合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交流配合、齐抓共管。

继续健全城市民族工作网络。继续明确城市民族工作重点在基层的思想,做到上下一致,整体推进。按照“主体在区,延伸到街道,落实到社区”的要求,加快推进民族工作“六进”,完善“四微”建设,构成全覆盖、有分级、凸重点的民族工作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基层城市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少数民族流出地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通过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建立信息通报和区域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建立两地或多地间的相互协调、合作共赢的长效协作和管理服务新机制。

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严格条例、法规的落实,切实做到依法处理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共同构建和谐杭州。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