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访福建省厦门市副市长国桂荣
发布日期:2016-03-04

厦门市.jpg

记者:国副市长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在厦门,有湖里区钟宅畲族社区和翔安区陈塘回民社区两个少数民族社区。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意义重大。那么,厦门市如何实现民族工作进社区?如何保证少数民族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掉队、不落后?


国桂荣:近年来,我们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新要求,深入贯彻实施“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战略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做好社区民族工作。

建机制。建立和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每个社区设立民族工作联络员。建立社区民族工作制度,即学习联谊、走访慰问、信息反馈、帮扶、接访和台账制度。

抓试点。我市结合实际推动开展社区民族工作,确定试点社区,形成各自创建特色和亮点。如钟宅畲族社区结合旧村改造开展多种主题的创建活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和谐家园,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思明区官任社区结合中秋博饼节、和谐邻里节等节庆,开展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法规有奖竞猜、知识问答等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志愿者在社区工作站开设少数民族便捷服务窗口,制定服务指南,被省民宗厅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重宣传。我市坚持每年9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网络、短信、室外电子屏幕板报宣传栏等进行专题宣传,并开展街头咨询服务和社区文艺活动等活动,强化宣传效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强服务。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协助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信息收集、政策宣传、应急处理等工作。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推介、技能培训和政策咨询等服务。改善生活环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钟宅、陈塘两个民族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加快钟宅旧村改造,引导社区积极融入城市建设。帮助陈塘完善社区功能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加强两个社区少数民族在物业管理、家政服务、旅游、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湖里区加大钟宅民族小学建设力度,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如开展蹴球、陀螺、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编排民族传统表演项目。支持钟宅民族幼儿园建设,帮助民族社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改造提升,实现转型发展。


国桂荣副市长春节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困难家庭.JPG

国桂荣(右二)春节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困难家庭


记者:随着厦门特区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请问,为了进一步做好外来少数民族的服务管理工作,厦门市采取了怎样的得力举措?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国桂荣:为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我市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在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上求实效。

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民族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市领导经常带领有关部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建立民族工作信息反馈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管理网络,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

着力加强创建活动,营造团结进步良好氛围。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以集中宣传月活动为先导,引领宣传月活动不断提升活动层次,扩大社会效应,增强宣传效果。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和谐社区建设、文明城市创建、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着力加强服务管理,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我市积极引导和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如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印制并发放维吾尔汉、藏汉双语的城管、工商、治安管理综合宣传材料。发挥民族联谊会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政府及其驻厦办事处联系、协作。联合流出地政府组织举办少数民族就业培训班,协调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和总工会进行现场授课,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树立守法意识,强化就业技能。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协调划拨5000平方米土地用于清真寺异地重建,鼓励和支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专项划拨土地新建回民公墓,积极解决外来少数民族子女就近入学问题。

着力加强矛盾化解,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和矛盾纠纷,坚持依法处理,严格区分问题性质,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来厦少数民族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来厦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加美丽厦门建设,成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记者:厦门既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点中心城市,也是对台工作的一个窗口。高山族的主体虽在台湾,但也有部分高山族群众工作、生活在厦门。请问,厦门在帮助、支持高山族同胞的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事情?目前他们的发展态势如何?


国桂荣:我市高山族具有分布相对集中、成份构成多样、经济生活水平较低、发展较不平衡等特点。2005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因户因人制宜采取措施,持续推进帮扶工作。10年来,全市共落实扶持资金329万元,扶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针对我市高山族同胞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下岗再就业、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居住用房等实际,我市按照“按户建档,一户一策,扶持到户”的工作思路,制定年度帮扶方案,并下发《关于帮扶我市高山族人口发展的意见》,主要采取了五种帮扶方式:

就业帮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再就业优惠证》、鼓励自谋职业等方式,帮助待业或下岗高山族同胞3户3人实现就业;扶持有劳力、缺资金的高山族困难户发展生产性项目,资助一对下岗夫妻联系租用店面开办汽车配件经营部,资助2.5万元为一名下岗职工启动开办饮食店。

社会保障帮扶。对患大病需要就医的高山族同胞给予就医补助;对低收入高山族家庭落实低保或社保,对部分年老体弱、丧失劳力又未纳入低保的低收入人群及时给予特殊困难补助。共有1户低收入家庭落实了社保,3户4人实施了低保。

子女教育帮扶。采取免收借读费、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对高山族困难家庭的子女进行就学补助,为1户1人减免每学期1000余元借读费。

住房帮扶。对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给予帮助落实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协调安排4套经济适用房。

经济帮扶。每年从市民族工作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高山族困难家庭经济补助、节日慰问及突发事故救济等。

经过多年帮扶,我市高山族同胞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针对部分高山族贫困家庭经济基础弱、技能水平差的现状,我们将进一步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增强帮扶实效,让高山族群众的生活达到我市中等或以上水平。


记者:长期以来,厦门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涌现出了许多“以心换心”的好典型。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经历和体会。


国桂荣:近年来,大量少数民族群众来到厦门,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城市多元文化的内涵。我市高度重视做好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为引导和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厦门经济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各民族手足相亲同为厦门人。在厦门市第七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广场综艺活动上,来自同安一中新疆班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俄罗斯、塔吉克等少数民族学生登台,为现场观众们表演了《美丽家园》、《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精彩节目。每逢中秋节、古尔邦节,厦门市科技中学的校领导和老师都在学校陪伴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一起欢歌跳舞。学生生病时,老师们轮流照顾。一位患病的孩子说:“我难受时,老师就把我抱在怀里,鼓励我安慰我,那种感觉就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每逢假期,钟宅畲族社区活动室里,总会有少年儿童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认真快乐地做着手工,利用废旧布料学习裁剪畲族民族服装。湖里区禾山街道于2013年投入170万元开办民族幼儿园,并每年按每个学生给予550元的公用经费。同时依托钟宅民族小学、钟宅民族幼儿园,建设畲族文化长廊,以图画等多种方式传播畲族文化。社区多次代表我市参加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较好成绩。钟宅畲族社区的发展,是我市近年来加强帮扶支援、推进少数民族事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市积极做好西藏、新疆、宁夏、甘肃等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近几年来共派出挂职干部7批41名、支医支教人才53名,投入市、区财政资金71268万元,帮扶新疆吉木萨尔县、西藏米林县、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宁夏海原县、泾源县,组织实施援建项目152项。同时做好我省5个民族乡对口支援帮扶工作,落实每年100万元的帮扶资金,引导南普陀寺慈善会开展民族地区希望工程建设和赈灾救助。


记者: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特区城市,面对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背景,厦门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国桂荣:我市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来厦少数民族人数逐年增加,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主动适应工作新常态,努力提升民族工作水平。

大力扶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少数民族主动就业创业,支持少数民族积极融入自贸试验区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与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的结对、慈善救助和帮扶活动,切实帮助困难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投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和创新。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对台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好民族学校,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推动和引导全社会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促进各族群众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互帮助,为少数民族务工经商、就学就业提供更好服务。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突出创建主题,丰富创建形式,传递“民族团结好声音”,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结合起来,与解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与化解民族团结不稳定因素结合起来。

着力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把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以镇(街)、社区为依托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合作、社会服务、法律援助机制,在制订和落实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就学就医、社会救助等各项民生政策时,充分体现对少数民族群众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社区民族工作,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传统节日、饮食、宗教活动、丧葬等方面的需求。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尽心尽职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整、规范民族关系,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机制,发挥民族宗教社团组织、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民族工作联络员、信息员、志愿者的积极作用,把各种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积极做好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资金扶助与智力支援相结合,不断加强物资、技术、人才支援。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