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坐落于拉萨市区东部的“教育城”。这所环境优雅、宽敞明亮的学校,由北京市投资2.5亿元援建,于2014年9月建成使用。在北京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推动下,学校教学水平逐年上升,2019年被评为首批西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2020年高考上线率达99%。
骄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北京教育援藏团队的努力。6年来,北京累计选派援藏教师四批共234人。“教育援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批批援藏干部承载京藏两地人民的期盼,肩负促进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在雪域高原上挥洒汗水,用心用力用情培育高原桃李。
来自北京市大兴区定福庄中学的李洪新,作为第四批援藏教师,于2019年9月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任教初三化学。在拉萨的三尺讲台上,李洪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开设航模校本课程,为推动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洪新(前)在运动会上进行“航模”表演 受访者供图
“这节课我们这样上”
自1998年进入教育系统以来,李洪新深耕化学教育教学方法,所带班级的化学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李洪新承担了初三(3)班的化学教学任务。初来乍到,他对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单纯、腼腆。“这里的学生和老师互动较少,不怎么活跃。”李洪新说,相比内地学生,本地学生的化学基础较为薄弱,自己一贯的授课方法有些行不通。这样下去,显然不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
有一次李洪新讲解“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以锅炉烧煤炭为例。学生们一脸迷惑。看到学生的反应后,李洪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举的例子离这些孩子的生活都太遥远了,他们想象不到,自然理解不了。”通过和当地教师的交流,李洪新不断调整授课方式,尽量用更加贴近当地生活的案例来讲授化学。班级中大部分学生来自牧区,日常主要用牛粪生火。“后来再讲‘燃烧’的化学原理时,我就让他们想象平时烧牛粪的场景。怎样烟少,怎样烟多,为什么?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李洪新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被逐渐培养起来,成绩稳步提升。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和勇于探索。”在李洪新看来,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能够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并灵活运用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当地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前后桌同学小声帮助作答的情况,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究其原因,李洪新发现,一些学生普通话不流利影响了独立思考和表达,导致了上述情况的出现。为了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李洪新改变了提问方式。他让表达能力强、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充当讲师,为其他学生讲解知识点,随后请其他学生就知识点进行作答。这种互动方式,让学生们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如今,李洪新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每节课内容都很充实。说起孩子们的变化,李洪新倍感欣慰,也对即将参加中考的他们充满了信心。
“起飞吧,孩子们!”
“准备,起飞!”
2019年9月,学校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几架飞机模型整齐地穿过操场上空,机翼后拖动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鲜艳夺目。这些飞机的“驾驶员”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动作娴熟,沉着冷静。“慢慢升高,注意速度,注意方向。”李洪新站在学生旁边,眼睛紧紧盯着空中的飞机,嘴里念念有词。
研究航模是李洪新一直以来的兴趣。在北京时,他就带领学生拿下了多个航模比赛奖项。此次运动会上,他们首次公开亮相。看着航模成功起飞,安全降落,李洪新和学生们都很兴奋。
其实,在高原进行航模表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原空气稀薄,航模需要重新设计。”李洪新表示,能否成功飞行,是否适合开设相关课程,一切都是未知数。但他迫切希望通过航模课给雪域高原的孩子们,铺就一条飞向远方的梦想航线。
没有航模教室,缺乏制作航模的材料,李洪新就自己想办法解决。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台专门用于虚拟飞行的电脑。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他都坐在这台电脑前,用来研究航模。改进飞机螺旋桨大小,调整飞机翼展和电池的大小,向专家请教,实验再实验……他终于研制出适合高原环境的航模纸飞机:“开设遥控飞机校本课程有希望了!”
航模课吸引了众多学生报名参加。李洪新选拔出12名学生,着重进行培养。他们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学习飞行知识,通过电脑进行模拟飞行操作。每一个环节,李洪新都会耐心讲解和演示,直到学生们真正掌握航模飞行技巧。
格桑央宗是李洪新的得意门生。来自那曲市的他十分珍惜在拉萨的学习机会,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航模课不仅使他眼界大开,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通过学习航模,我不仅掌握了飞行原理,还积累了航空动力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成为飞行员,是我的梦想。”格桑央宗高兴地说。
“老师,我以后要当飞行员。”“我要专门研究航模,成为科学家。”……运动会上航模表演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向李洪新表达自己的梦想。
“飞吧,孩子们。”这是一句指令,也是一种希望。开设航模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在于为他们铺设更加宽广的道路,看到更加丰富的世界,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让航模课永远留在高原”
作为一名援藏教师,李洪新肩负着提升西藏教学水平的责任。必须变“输血”为“造血”,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本地教师骨干队伍,为打造一支留得下的教师队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洪新(中)、王艳(左一)老师和“航模课”的学生们 张明行/摄
看着学生们对航模的热情,李洪新希望这门课能够持续开展下去。然而,未来能够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还有待培养。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有些着急,手把手培养课程教师成了当务之急。
经过考察,王艳和李兴业两位教师成为了李洪新的“徒弟”。李洪新多次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们讲解飞行原理,并亲自上阵训练飞行技巧。他们练多久,李洪新就仰头看多久,有时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高强度的训练,体力消耗巨大。尽管李洪新时常会因高原反应感到头痛心慌,但对于培养航模后备教师,他始终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令人欣慰的是,两个“徒弟”非常给力,很快掌握了航模操作技能。“航模课后继有人了。”李洪新充满期待地说。
作为备课组组长,在同当地教师的交流中,李洪新发现,学校缺少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本教案上课,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李洪新定期进行学情分析,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找寻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任课教师更新教学设计。
集体学习考试大纲、组织每周一次的化学模拟考试、编辑中考练习题……李洪新根据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对当地教师进行引领和指导,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尽自己所能助力学校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2019年9月,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雍,副市长张佳明专程到拉萨市教育培训中心看望援藏教师时提出,以首善精神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为拉萨教育作出应有贡献。这样殷切的希望,李洪新牢牢记在心里,也体现在了行动上。援藏一年多来,李洪新践行“首善、创新、奉献、律己”的北京援藏精神,争当首都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者,努力用“首善标准”培育高原学子。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将来的什么?在李洪新心中,答案不言自明。那就是,为了将来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孩子们,为了高质量发展的西藏教育,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本刊记者 张昀竹
责编:金向德
制作:刘雅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