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博爱之城用心浇灌团结之花——访广东省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
发布日期:2016-03-07

中山市民族宗教界参加慈善万人行.JPG

中山市民族宗教界人士参加慈善万人行


记者:薛书记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专访。我们注意到,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到如今,中山的少数民族人口从800多人增加至近20万人。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激增,在促进当地发展的同时,无疑也加大了城市的管理难度。请问,中山在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方面有着怎样的理念?


薛晓峰: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人口流动的内在动因。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增加收入有两个根本途径:一是民族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不断发展;二是民族地区人员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通过打工、创业等获得发展。中山曾经没有世居少数民族,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如今,外来少数民族从800多人增加至近20万人。

对此,我们认识到,要做好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关键在于促进少数民族和城市的双向适应。中山的城市民族工作,重点是抓好“三个面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程。

一是面向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编印出版《党政干部民族宗教知识简明读本》,发至全市180多个部委办局及有关单位,每年一次举办全市市、镇、村民族工作三级联络员培训班,邀请专家讲座,组织民族宗教干部赴北京国家宗教局培训中心学习,积极倡导各级领导了解民族知识、贯彻民族政策,牢固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观念。

二是面向社会各阶层。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各界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尤其是要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考查阶段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真正做到“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抓好”。

三是面向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路子,市委出台文件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纳入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开展联谊活动、举办座谈会、树立典型等,引导少数民族干部融入当地,积极奉献;引导外来少数民族群众遵纪守法,适应城市生活,营造“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团结氛围。

我们两次以市政府的名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17个模范集体和40名模范个人,小榄镇政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陈旭成等2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中山中专、小榄镇体委等3个单位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张铁林等7人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创建了小榄永宁社区、东区竹苑社区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以点带面加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正是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几年前在我市务工的广西仡佬族青年郭光明因严重的交通事故医治无效去世,郭的家人无偿捐献他的心脏、肾脏、肝脏和眼角膜。在当时,这是中山首例人体多器官无偿捐献案例,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士无偿捐献多器官的第二例。

56个民族56支花。作为沿海少数民族散居城市,伟人故里中山市以博爱与包容吸引着50个民族近20万少数民族人士。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山的各民族同胞团结友爱,其乐融融,亲如一家。


记者:请您谈谈中山在营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民族关系方面的做法。


薛晓峰: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来到中山,就是一家人,就是中山人。对于少数民族同胞,他们远道而来,我们更要营造家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了增进民族团结,在民族宗教部门的支持下,经中山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于2006年9月22日成立中山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当时有会员200多人。这是中山唯一由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的社会团体,中山各民族人士从此有了自己的民族之家。现在,要求加入这个民族之家的少数民族人士越来越多,已达300多人。2007年9月26日,开通“中山人·民族情”网站,为工作生活在我市的少数民族人士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中山市民促会成立后,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提升民族之家的影响力:

大力开展活动,让民族之家生活丰富多彩。通过开展爬山、打篮球、举办中秋晚会、趣味运动会、节日慰问、组织学习交流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民族之家的凝聚力。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民族之家充满温情。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了解会员所思所想,帮助会员排忧解难。当我市唯一的穆斯林餐厅由于停车位紧张及历史遗留违章建筑而面临经营困境时,市民促会一方面积极与城管、交警部门协调,另一方面引导该餐厅注意环保、守法经营,自觉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妥善处理了这个问题,赢得了穆斯林群众的信任和赞赏。

民族之家充满温情和暖意,传递到20万少数民族同胞心中,激发他们勇于奉献,为创建“三个适宜城市”献智出力。

着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共建和美中山。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纳入组织视野。近年来,我市先后有7位少数民族同志当选人大代表,1人当选为市人大常委,10位少数民族同志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在市、镇两级机关和教科文卫等战线,很多少数民族都已成为骨干力量,拥有中级、高级技术职称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近200人。


记者:国家把加强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作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请问,中山在教育、培养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方面,都有怎样的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薛晓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作为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口培养好西藏学生,中山责无旁贷。

自1995年开始,由中山中专承担西藏班初中学生教育,每年50名左右。2002年由中山实验高中接收西藏高中散插生,每年六七名。因职业教育组团发展的需要,2009年,中山市政府决定将中山中专西藏班转由中山市实验高中接办。近年来,中山财政对每个西藏学生每年补助1.2万元。至现在,中山共招收800多名西藏籍初中学生,其中600名已经毕业。在已经毕业的西藏籍高中学生中,95%以上考上了重点大学,有些还考上了北京大学等一流高等学府。每年,当实验高中的老师护送西藏学生回家时,就会像明星一样受到家长们的热烈追捧。

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品学兼优致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西藏学子?中山市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六大举措创新西藏生德育模式:

配备心理学教师精心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配备德育导师大力加强德育教育。配有专职教师12人,在开展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每名教师负责六七名西藏学生的德育工作。配备3名生活老师,全面关爱西藏孩子的成长。有位学生得了肺炎,生活老师一连7天陪伴在医院。学校每个月安排专车组织西藏学生上街购物2次,每学期组织1次市内、1次市外旅游。开展主题丰富的班会教育课。自2008年9月开始,中山市实验高中每周三第八节课设为西藏班班会课,一个学期共安排12堂生动多样的主题班会课,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慈善万人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记者:文化是城市的符号,当前中山正在大力进行文化名城建设。那么,中山是如何利用优秀民族文化来推动文化名城建设的?


薛晓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山建设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为此,中山不遗余力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文化名城建设注入瑰丽民族元素。

通过举办大型民族歌舞晚会推动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提升与弘扬。借改革开放30周年、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之契机,市民促会邀请中央民族歌舞团倾情演出,为我市社会各界奉献了一台“民族和睦共发展 活力中山步步高”的高水准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市委市政府和省民族宗教委联合主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承办中山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广东民族团结进步巡回演出晚会。两台高水准民族歌舞晚会的举办,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我市各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也激励推动着我市各区镇大力挖掘、保护、提升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大力推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以中国毽球训练中心为依托,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珍珠球、射弩训练基地,实验高中板鞋竞速、高脚竞速训练基地,中山中专陀螺训练基地、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押加训练基地等,与市教育局联合主办全市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培训班,在全市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全力推广普及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积极引导我市民族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组织少数民族方队连续7年参加慈善万人行活动;组织民族界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组织民族宗教界代表慰问遭受雨雪冰冻灾害的乳源瑶族同胞,共筹款110万元帮助35户生活条件艰苦的瑶族群众从山上搬迁下来,建设中山市完美瑶族新村新家园,帮助瑶族同胞开启新生活。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