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天涯海角的多民族家园——访海南省三亚市长吴岩峻
发布日期:2016-03-08

RB9A2527.JPG

吴岩峻(右二)考察民族地区


记者:吴市长好!三亚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36.5%,民族工作任务繁重。那么,三亚市在做好社区民族工作、不断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都有哪些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吴岩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不断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积极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我市天涯区的回辉和回新两个社区是传统的回族聚居区,也有不少汉族、黎族在此经商,相互之间免不了出现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社区充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坚决排除一些不安定因素,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严禁在回族聚居区内经营销售回族禁忌的生熟食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规定得到了当地汉族和黎族等各民族经营户的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社区还通过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

始终把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好对于少数民族群众的相关优惠政策,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完善就业扶持机制,积极推进市、区、社区公共就业三级服务平台和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市民宗委每年举办三至五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每期培训340余人,市人社局、农业局等开展专题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每年培训城市少数民族群众达2600余人次。

充分利用每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月和“三月三”主会场、“12·4”法制宣传日等载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举办民族政策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等等,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记者:作为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三亚市将如何进一步打造“三月三”节庆品牌、开发民族风情旅游,在为建设国际旅游岛增光添彩的同时,也使其成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兴产业?


吴岩峻:“三月三”节庆活动是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项目之一,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特征和深厚的本土文化意蕴,大力发掘其文化内涵,弘扬其人文精神,将其打造成本土特有的民族风情文化节庆品牌,是对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大力发展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的最好落实。自2006年起,我市每年举办大型“三月三”文化节庆活动,2011年还承办了全省“三月三”主会场节庆活动,取得广泛影响,对三亚的旅游、文化产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012年我市“三月三”主题文艺晚会上演出的大型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还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得金奖。

在“三月三”已成为一个节庆活动品牌的基础上,我市将继续在活动的形式、内容上进行开发和创新,增加更多的新意和亮点,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并不断扩大这一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和效能,提高我市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丰富和增加三亚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同时,活动的举办也必将带动民族美食、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三亚黎响服饰开发有限公司、三亚新时尚雕饰有限公司等传播和弘扬本土民族文化的企业正在奋力开拓市场并不断成长起来,广大少数民族同胞从中获益匪浅。


记者:世居三亚的黎族同胞,占三亚少数民族同胞比例的93%。那么,在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三亚市都采取了哪些得力的举措?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吴岩峻:我市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以黎族、苗族、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同胞为我们创造和传承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涵盖了民间文学、音乐、歌舞、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多个类别。立足旅游立市以来,我市就力求在民族文化的产业化特别是旅游开发利用方面有所作为。如最早开发的鹿回头公园,是我市主要旅游景区之一。我市的“鹿城”别称,亦源于“鹿回头的传说”。近年来,我市又进行了许多尝试。如2009年市政协组织召开“黄道婆在三亚”研讨会;2006年以来,每年举办的一年一度三亚庆祝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大型节庆活动,组团参加省两年一度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活动和四年一度的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并陆续开发了槟榔河文化旅游区、百越民族文化村和三亚千古情等不同风格的民族风情旅游和演艺景区。同时,经过抢救性挖掘整理,2005年以来海南省共有25项民族传统文化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打柴舞》发源于我市崖州区朗典村。黎族“三月三”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黎族原始制陶等五个项目,我市均为发源地之一;钻木取火则与我市落笔洞一万多年前的“三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后,经过深入挖掘,又有多项本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黎族民间故事》。

当然,我们做得还不够,必须继续加强黎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工作。

将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与引导扶持建设一批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经典景区结合起来。如加快推动百越民族文化村升级改造,丰富鹿回头公园的民族文化内容,尝试将景区与附近的鹿回头特色村寨建设工作相结合,扩大景区范围和经营项目等。引进有实力、有创意的旅游企业,再新建几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同时,规范各景区的表现形式,防止出现歪曲甚至丑化民族文化的现象,从而建设具有品牌价值、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

加大民族文化的氛围营造和宣传推介力度。民族文化是我市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同时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平台予以宣传营销。尤其对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要着力包装宣传,深度体现民族特色,如对鹿回头爱情主题文化区域、落笔洞祭祀文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中国最南端的回族聚居地等景区进行突出标识,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文化风情氛围。

加大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民族文化旅游景区,还是“三月三”节庆活动,都需要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人才来支撑、发展和创新。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现在处于断层边缘,应高度重视这些人才的培养。要吸引少数民族群众传习民族传统文化,并努力为传习人创造就业渠道。要尝试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中小学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课程,并逐步普及推广。逐步引导职业学校、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工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提供人力支持。


记者:长期以来,多民族的三亚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和谐,努力营造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吴岩峻:践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近年来,三亚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着力创新民族团结工作,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把握主题,着力推进民族政策落实。2010年以来,我市共投入5.33亿元用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大力落实中小学免费教育等各项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开办职业技术学校,实现了少数民族大中专生逐年增多、中小学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各类人才梯次结构合理的目标。5年来投入近30亿元用于少数民族群众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全市少数民族村庄村村都有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99.78%。紧紧围绕“改变一代人、培养一代人”的民族工作关键,进一步健全我市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机制,加大培训和培养力度。

多措并举,着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年来,除国家和省下拨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400多万元全部用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公路、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外,我市还安排179.1亿元用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完成茅草房改造和农村道路硬板化建设,改善了少数民族同胞的人居环境,并极大的提高了其生产生活水平。大力推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多渠道扶贫帮困,市政府各部门联合开展财政、科教扶贫,培养技术骨干,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公司加农户的农业合作模式,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等,产生了极大的综合效应。

与此同时,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和热带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民族风情节日活动,极大地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

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了丰硕成果。2009年,三亚市人民政府在全国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荣获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原三亚市吉阳镇人民政府(现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和市民宗委主任王伟武同志在全国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分别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我市各族干部群众对“三个离不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记者: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面对新常态和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三亚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吴岩峻: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切实从加强和完善组织领导、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等方面入手抓好城市民族工作。

继续建立完善市、区、社区三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立体网络,强化政府职能,确定“常住少数民族以服务管理为主、流动少数民族以教育维权为重点”的城市民族工作思路,对常住人口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服务方式、服务水平、服务内容保持一致。

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求,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社区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特殊优势,通过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培训、保障等项目服务,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充分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

在各社区探索设立少数民族咨询服务站或便民服务窗口,并以此为主阵地,争取和依托辖区有关单位、企业等,建立包括文化、医疗、生活等项目的社区服务点,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政策咨询、社会低保、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司法调解等“一站式”服务。通过搭建社区民族工作信息化网络平台系统,逐步完善社区常住和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动态服务管理、综合信息情况分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功能,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入住社区的情况动态掌握,及时跟进服务管理,确保社区民族事务责任明、问题清、落实好,实现社区民族事务依法管理,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及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推进社区民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