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和谐共处 携手奋进——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长宋希斌
发布日期:2016-03-08

记者:宋市长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哈尔滨市道里区于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以来,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么,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哈尔滨市依托基层实现民族工作进社区方面还将有哪些新的举措?


宋希斌:哈尔滨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特大型城市,共有45个少数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近60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6%,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二位。另外,全市每年流动人口大约为100万,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2万。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着力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不断推动各民族和谐共处、携手奋进,为哈尔滨振兴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履职以来,我们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试点建设为契机,以道里抚顺社区和道外南马办事处南平社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机制,不断延伸民族工作触角,加快构建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全市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社区已全部建立民族工作服务站,道里抚顺社区荣获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标兵单位,今年又被推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标兵单位。目前,我们在深入总结前阶段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正在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式,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加强制度化建设。年初以来,针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以市委文件形式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在哈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的分工方案》,提出了支持务工经商、保障入学(入园)就学、保护合法宗教活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法律帮助、构建有利于民族交往融合的社区结构等27条政策措施。同时,为进一步改进社区民族工作,我市民宗、民政等部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对社区民族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工作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快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将社区内300~500户设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立1名网格管理员,每名管理员同时兼任信息员,及时掌握民族工作情况,并通过“以大带小、中心辐射周边”的方式,不断扩大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的覆盖面。

加强社区宣传载体建设。重点探索多种形式的社区民族工作宣传途径,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辟建宣传栏、发放宣传册、举办联谊活动等形式,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使“三个离不开”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更加巩固。


记者: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改善少数民族民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哈尔滨市为了做好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民生的工作,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请问,哈尔滨在这个方面有着怎样的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宋希斌: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重新修订了《哈尔滨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为保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撑。具体而言,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为满足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正常宗教活动需求,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先后对阿城、道外等7所清真寺进行了修缮维护。目前,全市清真寺达20家,基本满足了穆斯林群众宗教活动的需求。同时,我们还无偿划拨土地并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和完善了2处回民墓地。

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为方便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我们把少数民族商业服务网点建设纳入全市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先后帮助冰城牧业、常浩牧业和天顺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实施改造,增加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市场供应。与此同时,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补贴力度。从2012年起,向城区内具有清真饮食习俗的“三低家庭”给予每人每年100元的牛羊肉资金补贴;2014年,又将发放范围扩大到城区内所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家庭,受益群众达3.4万人。

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子女入园入学问题。通过采取就近入园入学、设立新疆内高班、建立回民小学和回民幼儿园等多种途径,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入园入学实现同城待遇。特别是对借读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中考、高考生,可以和本地少数民族考生享受同等加分政策,并且在我市就可以办理民族成份审核,不必再到户籍所在地办理。

积极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了部门联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制度,制定了少数民族群众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近3年来,累计妥善处理涉及藏、维吾尔、撒拉等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10余起,确保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长期以来,哈尔滨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涌现出了许多“以心换心”的好典型。想必您对此感慨十分深切,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经历和体会。


宋希斌:加强民族团结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以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平安创建、民生改善和民俗文化保护为核心的“六大工程”,组织开展“心连心、兄弟情”、“心连心、鱼水情”和“肩并肩、爱国情”三大主题活动,有力地巩固和促进了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大批模范典型。

比如,以袁英老师为代表的助学帮教典型。袁英老师常年与新疆内高班的学生吃住在一起,不仅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在生活和思想方面也给新疆学生极大的帮助,被新疆学生亲切地称为“汉族妈妈”。比如,以在哈新疆务工人员吐尔逊为代表的乐善好施典型。昆明火车站暴恐案发生后,来我市务工的新疆维吾尔族群众吐尔逊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在哈经商的41名新疆籍人士到市红十字会捐款捐物,并自愿到血站献血。再比如,以天顺源清真食品公司和市穆斯林医院为代表的扶贫帮困典型。天顺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我省一家知名清真食品加工企业,他们连续多年捐款捐物,帮助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市穆斯林医院作为我市二级甲等民族医院,每年都免费为200多名患有白内障的少数民族群众做手术。

这方面的事例还有很多,也都非常感人。今年,我市还评选出了60个模范集体和60名模范个人。可以说,这些模范典型身上真正体现出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关系和“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的感染和激励下,我市各民族大团结的氛围更加浓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记者: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面对新常态的背景,哈尔滨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宋希斌:去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哈尔滨市委立即组织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全市民族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按照中央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做好社区民族工作。以城市为平台、社区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构筑城市民族工作网络。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引导各族群众在社区大舞台上施展才华,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培养外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支持外来少数民族加入少数民族联谊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

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少数民族民生改善结合起来,与提高少数民族道德素质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加大民族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完善预防和处置机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进一步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按照“法治哈尔滨”建设的总体要求,抓紧制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民族工作规范性文件,贯彻落实好《哈尔滨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研究制定加强清真食品安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规范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等方面规章制度,促进民族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进一步强化城市民族工作组织领导。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严格执行民族工作委员会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民族工作深入开展。全力抓好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民族工作主体责任,健全机构、充实力量,着力解决好工作经费、办公场所等实际困难,为基层开展民族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创新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强化举措、完善机制,奋力开创哈尔滨民族工作新局面。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