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从历史中吸取营养 在现实里开拓进取——访湖南省怀化市副市长杨开凤
发布日期:2016-03-09

湖南省怀化市杨开风副市长.jpg

杨开凤


记者:杨副市长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专访。面对新常态的大背景,怀化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杨开凤:怀化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总人口519万,现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2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有21个民族乡;50个少数民族总人口21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0.5%,是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结合部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山区市。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加之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作为全国东西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城市,怀化逐步受到外界的关注和重视,南来北往在怀化旅游观光、经商生活的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越来越多,城市民族工作在怀化愈显重要。针对当前城市民族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市积极应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面对新常态的大背景,今后,我们将从几个方面着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进一步转变城市民族工作思路。实现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的单向适应向少数民族群众与城市之间双向适应的转变。尤其城市要在增强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同时,进一步从政策和制度上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予以关注,完善服务体系和功能。

进一步加强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把民族政策法规纳入到各级中心学习小组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教学计划,纳入普法教育和全民学法的重点内容。利用民族宗教节日、联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公民意识。既要充分尊重,切实搞好服务,又要坚持依法办事、按民族政策办事。

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网络。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工作,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到社区服务之中,把他们与本社区居民同等看待,并在生活上给予更多关照。完善城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进社会化管理。健全城市民族工作机构,健全城市民族工作网络。

进一步探索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区域协作,建立起两地或多地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合作共赢的长效协作和管理服务新机制,运用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地区协作、属地管理、源头协助,引导少数民族人口合理有序流入城市,保障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得到及时妥善安置,在城市得以安居乐业。

怀化民族工作的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党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能作用。而民族工作部门唯有带着深厚的民族感情,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牢记使命,认真履职,扎实工作,才能不断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协调好民族关系,构建起和谐社会。而帮助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是巩固民族关系的核心。各民族要保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维系彼此之间和谐相融的良好关系,就必须以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理性地看待交往交流交融,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中携手共进。


记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怀化市如何在做好社区民族工作方面开拓创新,力争走在武陵山片区的前列?


杨开凤:作为全国第三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怀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鹤城区及时应对,在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方面开展了探索和创新,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后,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把试点工作经验辐射放大,做好全市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坚持宣传方式多样化、宣传内容重点化、宣传教育结合化、宣传对象针对化,不断强化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意识,形成推动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合力。

健全工作会议、走访联谊、信访接待等各项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同时,在社区成立影响民族团结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及时调解矛盾纠纷,消除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建立完善市、县、街道办事处三级社区民族工作组织机构。街道和社区明确专职或兼职的民族工作干部,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民族工作网络。对社区民族工作实行网格管理。在社区内着力打造办事服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信息互动平台、居民说事平台、文化活动平台等平台,形成全方位网格服务格局,切实关心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


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举办芦笙文化节.JPG

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的芦笙文化节


记者:据我们所知,怀化民风淳朴,民俗独特,民族文化底蕴厚实,绚丽多彩。那么,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怀化市都有哪些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杨开凤:近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将其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来抓,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建机制,强化保障。坚持大宣传、大发动,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深入人心,成为社会自觉行动。初步建立“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财政投入机制。市级在安排文化发展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了50万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相应预算安排了专项资金。制订出台了《怀化市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纲要》。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和非遗专家委员会,市县均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传承人保护制度初步创建,先后公布三批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5人,每年给予传承人固定的经济资助。

搭平台,夯实基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搭建民族文化发展平台。2009年以来在5个民族自治县完成5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落实资金1亿多元对一批重点民族文物进行了修缮和维护。积极申报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了一批民族文化传习所、培训基地、博物馆和节会庆典。指导民族地区积极抢抓逢五、逢十周年庆典以及国际和平文化节、芦笙文化节等各种机遇,新建了一批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注重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少数民族文化联系点等载体助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确定怀化建设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共规划建设民族文化基础设施项目100多个。

抓活动,放大特色。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展示民族文化风情。坚持把握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坚持每四年组织举办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五年组织举办一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在全市性的旅游节、博览会、展销会等各种活动的策划上,特别注重民族文化宣传和展示。各自治县和民族乡在节庆活动中,也十分注重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支持大戊梁歌会等民间传统节会,激发民族文化活力。催生了一批民族文化艺术团队,其中最为典型的通道黄土乡皇都民族艺术团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打造出《咯啰打打》等一批优秀民族文化节目,组队参加了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韩国首尔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等;组织麻阳现代民间绘画团到奥地利、意大利展览,芷江民族艺术团赴台参加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通道侗文化、鹤城区阳戏保护传承中心等多次赴泰国、台湾参加民间艺术交流演出。打响了侗锦、苗族歌鼟、阳戏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还与潇湘电影制片厂合作先后拍摄并出版发行了全国第一部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以及全国首部苗语电影——《锹里奏鸣曲》,正在拍摄《寻找怀化即将消失的文明》系列纪录片。这些举措,使怀化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记者:长期以来,怀化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体会。


杨开凤:一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怀化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政治持续稳定。就我看来,怀化的民族关系有几个特点:

民族关系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民族之间交流日趋频繁。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5个民族22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51个民族519万人,各民族交往和交流的对象日益增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的交往交流日趋频繁,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趋向平等和谐。

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认同程度较高,分布格局从“聚居和杂居并存”向“大杂居、小聚居”转变。怀化虽有3个侗族自治县、1个苗族自治县和1个苗族侗族自治县,但在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居住格局上,却有着“聚居与散居并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纵深推进,又呈现出“聚居和杂居并存”向“大杂居、小聚居”转变的趋势,外出务工、移民搬迁、城镇建设等使得大批的少数民族群众走出祖辈世代生活的村寨,落户到异地生活发展,也使迁入地的民族成份和民族人口大大增加。一个居委会、一个院落里甚至一栋楼房内,往往杂居着不同的民族,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睦相处的格局业已形成。

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怀化俗称“五溪地区”,历史上就是“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世居于此的各个民族,不管是温和的侗族、豪爽的苗族还是粗犷的瑶族等,较早就打破了“偏安一隅”的封闭状态,都有着与人为善、热情好客、信守诺言、慷慨助人、开朗向上的性格特点,都能以开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善待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兄弟民族。各民族长期杂居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风俗习惯相容相通,语言交流没有障碍,民族之间互相通婚,平等互助,使得民族交往的限制越来越少,民族交往越来越具有广度和深度。尤其这些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来谋划、来部署、来安排,积极争取落实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均衡、普惠地推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使全市各族群众沐浴了党和政府阳光雨露,享受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也使这里大西南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吸引着大批各族群众来到怀化安居乐业。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