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让红色南昌更加多姿多彩——访江西省南昌市长郭安
发布日期:2016-03-09

南昌市八一广场.jpg

南昌市八一广场


记者:郭市长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据我们了解,近年来,南昌城市民族工作牢牢把握“理思路、抓调研、挖亮点、破难题、重服务、促稳定”六大主题,尤其是紧紧围绕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南昌市在这个方面都有哪些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呢?


郭安:南昌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散居城市,有5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常住人口2万余人、流动人口约2万人,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有穆斯林约1.1万人。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逐年增长之势。我市的民族工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主体:以城市少数民族为主体,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体,以穆斯林群众为主体。南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为了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南昌,让南昌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我们重点围绕上述三个主体,突出了三个强化。

强化领导,全面部署城市民族工作。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研究民族工作制度化。2012年在全市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了全市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到26个市直单位。2014年我市又专门成立了全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扩展到38个市直部门、县区政府和两个驻昌国企;市政府还制订下发了《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方案任务分解推进表》。

强化投入,夯实城市民族工作基础。增设财政投入预算项目。2013年,设立少数民族节日慰问经费;设立常住穆斯林清真补贴经费;2014年,将全市宗教活动场所专项维修经费调整为民族宗教工作专项经费,并新设城市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增加财政投入资金。2015年,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专项经费由15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常住穆斯林人口清真补贴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20元,年均增加财政投入资金31万余元。

强化服务,促进少数民族融入城市。我市建立了三级服务机构,市、县区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抽调市、县区业务部门的科室负责人组成,共同协助解决民族领域问题;街道在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整合街道力量,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络服务站,为少数民族协调子女入学、办理证照、法律援助等服务。完善服务制度。通过部门协作,我市相继出台《学校民族工作细则》、《保障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教育权工作细则》和《促进少数民族餐饮发展工作方案》等制度,为服务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政策依据。健全特殊服务体系。强化清真监制,确保市场清真要求;批准兴建了南昌市清真牛羊肉屠宰厂;满足宗教信仰需求,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并完善红谷新清真大寺功能等。

我市服务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工作,得到国家民委和省民宗局的充分肯定。2013年,全省城市民族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举行,重点推介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经验。2014年,我市被列入全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正有序推进。


记者:进贤县池溪乡兰家畲族村作为南昌市唯一的民族村,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请问,目前兰家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进展如何?这个村能与全市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吗?


郭安:进贤县池溪乡兰家畲族村地处我市进贤县池溪乡东南部,现有村民15户76人。虽然少数民族人口不多,但该村是我市唯一的民族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兰家畲族村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行列。2013年开始,一期工程共投入360万余元,已改造畲族特色房屋、兰家老大门和电排站,建成畲族特色大门、露天戏台、龙头柱及特色墙画、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二期项目建设已全面开工,将建设休闲垂钓、50亩精养鱼塘改造、亭楼、旅游环形路和173公顷土地整理等工程,预计投入683万元,今年底完工。

2014年,兰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0元,高出该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元,但比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1972元,比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2714元。从目前来看,该村与全市农村平均收入水平还有相当差距。通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村的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和农田耕种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为发展特色产业、民族旅游业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我市新一轮扶贫战略的实施,兰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们有信心扶持好兰家村,使其与全市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记者:长期以来,南昌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经历和体会。


郭安:我市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三个场所:社区、学校和企业。我市因情施策、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演绎了众多各民族互帮互助、休戚与共的感人故事。

着力构建民族相互融合和谐社会环境。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着力点也应该在社区。我市通过政策倾斜、学习培训、观摩考察等激励机制,着力培育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典范。如青山湖区塘山镇在上坊路社区成立全省第一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络服务站和“爱心妈妈”服务队,提供一站式服务。爱心妈妈们与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西藏班学生结对认亲,到学校为藏族孩子洗衣、叠被,接孩子到家中过节,带孩子参观南昌。我为南昌有这样一群爱心妈妈们感到由衷的自豪。该社区党支部书记、爱心妈妈的发起人刘和平,去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积极开展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我市是全国第一批教育援藏的城市,1985年在南昌十七中开办内地西藏初中班。目前,我市有西藏高中班、新疆克州班,还有全国大学预科生培养基地南昌工学院,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万余人。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属地化管理原则,从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加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感恩教育;与驻昌高校建立紧密联系协调机制,指导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南昌工学院等学校设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文艺培养基地,我市在2011和2014年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拔赛上连续两届荣获金牌、奖牌和总分第一名的殊荣,其中南昌工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就贡献了一半的金牌。南昌工学院和市十七中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

依法维护园区少数民族务工者合法权益。我市有3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工业园区,吸纳了大量少数民族人口就业。我市从优化用工环境、维护权益入手,着力开展园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2013年5月,我市红谷滩新区一房产项目承建单位因担心难以提供合格的清真饮食,而以工人技术欠缺为由欲单方面辞退来自宁夏银川的39名回族工人。经市区民宗、劳动和信访部门协调,承建单位同意继续与这些工人签订用工合同,并妥善解决了清真饮食问题。我相信,当这些回族民工重新签订劳务合同的时刻,他们一定会觉得南昌的各级政府是负责任的,南昌的民族团结工作是有成效的。


记者: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面对新常态的大背景,南昌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郭安:面对新形势,我们的城市民族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因此举措也要更加精准。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全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重点研究全市民族工作。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四套班子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做了专题发言,确定今年召开全市民族工作会议,下发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市人大还成立了民宗委。

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以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依托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努力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子女入学、就业创业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做到一视同仁,享受市民同等待遇。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来自甘肃临夏、青海循化及新疆和田等地,要与流出地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形成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衔接互补、共同负责的管理格局,共同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培养先进典型,在广大市民中筑牢民族团结、中华一家亲的意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发挥市少数民族联谊会、市伊协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开展文体活动、组织参观学习等,提高创建活动的有效性。

依法管理服务民族事务。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积极引导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切实提高依法管理服务民族事务的能力。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