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携手同心 并肩前进——访安徽省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
发布日期:2016-03-09

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深入大南门调研文化街区建设.jpg

虞爱华调研文化街区建设


记者:虞书记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安庆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同时也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近年来,在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特别是穆斯林群众的民生方面,安庆都采取了哪些得力举措?取得的成效如何?


虞爱华:安庆市现有少数民族43个,人口2.1万人;城市少数民族成份30个,人口1.1万余人,其中回族占90%。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始终把多民族当作财富,把少数民族当作兄弟,共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做好民族工作,第一位是做好民生工作,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占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的穆斯林群众,我们重点解决“三入”问题。

大力发展清真饮食,解决“入口”问题。市区两级投入300多万元,在三益、漳湖两个民族村场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每年可投放市场2000头,有效满足了穆斯林群众的饮食需求。一次性投入14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占地4亩的清真宰牛场,实现了集中定点屠宰。开展清真食品市场专项整顿,清理注销乱打“清真牌”的商户20余家,同时对重点清真食品企业派驻监督员,督促企业在关键生产环节安排少数民族管理技术人员。至2014年底,全市经营清真饮食的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达到120家,市区接待能力百人以上的清真饭店达到4家。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成高标准的清真食堂,专门为新疆班学生服务。加大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扶持力度,2013年以来,连续3年元旦春节期间为2768户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发放清真牛肉价格补贴,累计发放125万元。

切实保障宗教活动,解决“入寺”问题。加强清真寺建设管理,为穆斯林开展宗教活动和聚会创造良好条件。目前,城乡4座清真寺得到全面修缮或重建。特别是对南关清真寺进行了为期6年的大修,寺内外面貌焕然一新,各类服务设施齐全,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开斋节等大型宗教活动,市财政拨付专款,公安、安全生产、宗教等部门全力保障,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市财政每年还拿出7万元,统一解决全市伊斯兰教阿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问题。

抓好回民公墓建设,解决“入土”问题。已建回民公墓占地20余亩,政府先后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进出道路、排水沟渠、护坡、碑亭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园林化公墓。根据实际需求,目前正在筹建新的回民公墓,并列为全市重点工程加以推进。改建原南关清真寺内归真堂,在市伊斯兰教协会成立公墓管理处,完善殡葬服务、财务管理等制度,所有服务程序、收费标准等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记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民族关系精辟而形象的概括,也是对我国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要求。安庆市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虞爱华: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这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们认为,安庆是全市人民的安庆,各民族群众都是安庆的主人,应当携手同心、并肩前进,为建设美好安庆共同奋斗。为此,我们着力在“四共”上下功夫。

共居。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对大南门回族传统聚居区进行改造,对区内外背街后巷进行了全面整治,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又最大限度保护了建筑、街道等历史风貌和民族特色。如今的大南门,已成为展示我市城市民族工作形象的靓丽窗口。随着城市人口加快流动和民族成份构成发生变化,注重及时处置因生活习俗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并通过举办各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彼此理解和尊重,密切邻里关系,形成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社区生活氛围。

共学。市县各级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对4所民族小学教学楼进行了全面改造,对市民族幼儿园进行了重建,添置了必要的教学设备,配强了师资力量,民族基础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将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加分由原来的3分提升为5分,过去十年有500名少数民族学生进入省示范高中学习。2011年以来,安庆医专连续承办四届新疆中职班护理专业教育,累计录取400余名新疆学生,其中205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创造性地实行新疆学生和内地学生混合住宿模式,各民族同学互帮互助、亲密无间。

共事。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民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目前,我市拥有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家、省市级民族企业15家,这些企业吸纳少数民族就业人员800多人。百年清真食品老店“柏兆记”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已从前店后坊式小企业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民族企业。加强少数民族失业人员技能培训,支持兴办清真饮食等传统行业和便民商业网点50余家,帮助200余名少数民族人员就业。针对部分少数民族经营户烧烤油烟污染问题,免费为他们改造升级炉灶炊具。

共乐。2014年11月,安庆市成功承办了安徽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省16个市、近500名少数民族运动员同场竞技、顽强拼搏,相互交流、畅叙情谊,为安庆乃至安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写下了精彩篇章。我们还在民族工作重点社区设立民族团结大舞台,组建社区民族艺术团,不定期开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设立星光老年之家,让各族老人们在一起老有所乐。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又增进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群众在安庆这块土地上和睦相处。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安庆市制订了《对口帮扶民族村场方案》、《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了市级领导承包保障责任制,并安排28个市直部门组成7个包保工作小组,全方位地开展对口帮扶,推进“共同发展”提升行动实施。“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有4个单位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记者:安庆是千年古城、百年省会,文化底蕴深厚,是闻名全国的黄梅戏之乡。同时,安庆以回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安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虞爱华: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坚持把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传承、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魅力,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开展抢救性保护。启动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对南关清真寺、探花第等回族古建筑进行修缮。建成安庆回族历史文化陈列馆,这是安徽省唯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近年来共接待省内外参观人员近2万人次。启动安庆回族史编纂,对600多年来回族同胞在安庆的发展、和各族群众一起共建安庆的历史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整理。

展现特色化魅力。发挥安庆作为全国黄梅戏艺术发展基地的优势,运用黄梅戏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积极开展少数民族题材文艺创作。组织编排了两部大型民族题材黄梅戏《回民湾》、《榴花不开盼哥回》,展现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团结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两部戏代表安徽省参加第二、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荣获多项大奖,在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展演时也好评如潮。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望江漳湖回民村建设,村民族文化广场、特色民居、村庄整治、民族文化长廊、村庄大道绿化等工程均已建设完成。2014年9月,漳湖回民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培育创新型人才。为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我市加大了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力度。设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库,注重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和优秀民间艺人,鼓励他们开展少数民族题材文艺创作,不断提升民族文化品位,不断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记者:作为安徽的区域中心城市,面对新常态的大背景,安庆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虞爱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精神,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持做到“四个一”:

“一盘棋”布局。把城市民族工作纳入“十三五”整体规划,做到设计缜密、统筹到位、部署稳妥、工作精细。

“一碗水”端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真正做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一家人”相处。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区环境,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一张网”保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宗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参与、信息互通共享、综合服务到位的城市民族工作机制,形成多方协调、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