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各族同心 共建和谐——访安徽省亳州市长汪一光
发布日期:2018-11-08

记者:汪市长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亳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亳州市的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做好穆斯林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是亳州城市民族工作的重心之一。请问,亳州市为此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取得的成效如何?


汪一光:诚如您刚才所说,亳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中原东部,物产丰富,古老的涡河穿境而过,依托涡河航运之利,上连惠济河,下注淮河入江,经由蚌埠、镇江、无锡,直达上海,水陆运输,四通八达,自古就商贾云集,经济繁荣。随着商贸文化的发展,外地巨商豪富纷纷来亳州经商,少数民族群众也多来此地经商定居,其中以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众居多。目前辖区内的涡阳县义门清真寺创建于元朝初年,城区现存的清真古寺建于元朝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北京清真寺建于元朝至政年间(公元1341年),规模宏大、保存较好,为全国重点清真寺。

目前,亳州全市有46个少数民族成份,8万少数民族群众,其中,回族群众占到97%以上,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近万人。在安徽省内,亳州少数民族总人口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是名符其实的全省民族工作大市。同时亳州又是闻名遐迩的中药材集散地,位列国内四大药都之首。不少道地药材就产自民族地区,因此来自道地药材产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特别随着工业化、城镇进程的加快,来亳州经商、办企业、务工的少数民族群众越来越多。在交往过程中,因文化、地域差异带来的问题,甚至矛盾与纠纷必然增多。

近年来,亳州市委市政府把民族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谋划,按照体现照顾的原则,优先安排少数民族民生项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及《安徽省民族工作条例》,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扶持、共同推动,在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2011年,市委市政府将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列入市“十二五”规划,并制订了《亳州市 “十二五”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要求规划项目、扶持资金、优惠政策向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倾斜。2014年10月1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欢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返亳座谈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研究解决民族宗教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制订出台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保证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公共服务、工作经费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倾斜。

近3年来,17个市民委委员单位为民族村、民族社区办实事40余件。各县区委坚持定期听取并研究民族宗教工作制度,着力解决基层民族宗教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建立起由党政统一领导,统战、政法、公安、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分工负责的民族宗教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目前,市“十二五”少数民族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


记者:近年来,亳州市在服务民生,解决城市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时,采取上下联动、整合社会资源等一系列的举措和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请问,亳州市是通过哪些途径改善少数民族群众民生的?


汪一光:2015年市委决定,市县区党委常委会每年听取民族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城市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差别化扶持政策。市政府决定,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由原来的每年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00万元,重点扶持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加快发展。将各清真寺阿訇的生活费由原来的46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0元,发挥了宗教界人士主动作为,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民族工作的积极作用。

全市目前有少数民族企业306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民族企业5家。协和成药业、永刚药业、利辛远旺等3家民族企业被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几年来共获中央财政贴息300万元。2013年以来,市商务局给予盖盛祥超市有限公司新建配送中心和农家店给予100余万元的扶持,给予协和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技改创新、国际开拓资金74万元的扶持。协和成药业、永刚药业、正益食品、同欣生物科技等规模以上富有民族特色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协和成药业在民族聚居区建中药材种植基地2000余亩,吸纳400余名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带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2012年协和成药业积极参与安徽省“民族一家亲”爱心行动,每年投入30余万元用于我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公益建设,捐赠善款20万元。

2014年,省政府将回族群众聚居的谯城区花戏楼街道纳入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持范围,每年安排发展资金80万元。同时将市区的仙源、杏花村等7个民族社区参照民族村标准享受扶持政策,有力促进了城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

我市动员社会力量、非公经济人士开展了帮扶城区生活困难少数民族家庭活动,先后投入社会帮扶资金70余万元,连续四年向城区100多户少数民族特困家庭提供了户均2000元的资助,向城区有自主就业愿望的41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提供了每户1000元的就业补贴;举办了少数民族群众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协调金融部门,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创业贷款3000余万元;结合丁家坑改造项目,设立少数民族食品、用品一条街,为800余户城区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这些措施,旨在重点帮助特困家庭、就业困难少数民族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或创业,在全省属于首创,效果明显。


记者:长期以来,多民族聚居的亳州市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大力促进民族团结,努力营造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气氛,涌现出了大批“以心换心”的好典范。想必您对此感触十分深切,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经历和体会。


汪一光:少数民族群众有困难、有需要,作为党委政府就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予以帮助和解决。近年来,我市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了“各族同心、共建和谐”活动,下大气力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穆斯林群众“入寺、入口、入土”及融入城市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市政府及谯城区先后规划了城市回民公墓300亩,解决了今后50年内城区穆斯林群众丧葬用地问题;民族、工商、质检等部门定期对清真食品联合检查,杜绝清真食品不清真现象;先后投入700万元,实施了清真寺“净化、亮化、美化”工程;实行民族社区全程代理服务,为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入学、就业、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便利,依法维护少数民族群众正当权益。市民委等7家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落实了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计划生育等优惠政策。

今年以来,我市又强化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打造智慧城市便民服务平台“我家亳州”,变原来的群众跑路为现在数据跑路,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记者:亳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皖北地区旅游中心城市,面对新常态的大背景,亳州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汪一光:亳州是道德之乡、建安文化发源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少数民族群众多、工作任务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对于加快推进“美丽亳州、幸福亳州、活力亳州”建设,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亳州地处皖北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速度还不快,质量还不优。从我市来看,“十二五”期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口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486元增长到2014年的9076元,年均增长13.1%,高于市平均水平,但与全省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全力推动我市城市各项民族工作的新发展。结合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全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尤其要谋划和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使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认真梳理城市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精准发力,力争每年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每年都办上一批实事,让少数民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有更多成就感。我市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擅长牛羊屠宰、清真饮食、中药材的加工,像牛肉馍、清真糕点等全省闻名。要认真调研,参考借鉴外地成功做法,拿出具体扶持发展的意见。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事来抓,每年要安排一批少数民族群众参加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少数民族群众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促进稳步增收。

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的整体水平。将谯城区花戏楼民族社区、杏花村民族社区纳入到花戏楼国家级4A级风景区建设范畴,重点加强民族特色生活圈的保护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1小时穆斯林生活文化圈。进一步加大对特色民族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做大做强,发挥出引领示范及促进就业的作用。筹建北京清真寺少数民族民俗博物馆和城里清真寺回族查拳、晰扬掌研究示范推广基地,将晰扬掌和陈抟六合八法拳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传统文化遗产项目发掘好、整理好、传承好、弘扬好。

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堂、进农村、进社区,切实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经常化。积极运用、主动引导好网络舆论,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要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提高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

加强对城市民族工作的领导。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阵地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大力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民族聚居地区各族干部、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民族工作部门干部“四支队伍”,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力量支撑。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